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方更美麗(盛忠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方更美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南方更美麗》中國當代作家盛忠雄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南方更美麗

1960年4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著名 作家陸地的長篇小說《美麗的南方》,這是廣西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爾後,根據此書改編的20集電視連續劇《美麗的南方》走上熒屏,講述了以1950年的土地改革為背景的知青故事,發生地即為南寧市西鄉塘區石埠鎮忠良村。

陸地紮根「陸地」

《美麗的南方》的作者是廣西籍作家陸地,原名陳寒梅,陸地是他的筆名。作者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大作,與他長期紮根「陸地」有着密切的關係。

1938年,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烽火燃遍中華大地,愛國青年憧憬着光明、自由和正義的曙光,紛紛投奔到延安這片自由、嶄新的天地。

當年,陸地是廣西省政府派駐南寧武鳴縣農貸社的指導員,他冒着風險來到延安,被編入蟠龍鎮的「抗大」第七大隊第三中隊。

在延安,他遇到廣西鄉里蒙聖瑞,將其稱為「能予人指點迷津的師長」,曾為其吟詩一首:「知音自古世間稀,延水逢君恨晚遲;最是平生難忘事,蟠龍曠遠暢懷時」。

1939年,陸地考入魯迅藝術學院;一年以後,他作為「魯藝」創作員,深入王震將軍的三五九旅七團體驗生活。1941年,陸地被調到延安部隊藝術學校當教員。1942年,他被派到《部隊生活報》擔任特派記者。

1945年6月,陸地被調到《東北日報》社工作,這是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在東北解放區創辦的第一張報紙。他申請把在延安使用7年之久的姓名「陳寒梅」以筆名「陸地」取而代之,廖井丹社長笑着說:「陸地,好呀!地厚天高,大氣磅礴」。

陆地在报社做内勤编副刊,由于报纸刚面世,人手又少,只能由他一人唱副刊的“独脚戏”。每天,他必须完成1500字的发稿任务,往往得亲笔写稿。由此,《从糖盒子说起》、《官样文章》、《雪花片片》等杂文被催生上了副刊。综合性副刊刋登了小说、散文、随笔、报告文学、诗歌、评论、漫画等作品。

1949年6月,陸地在加入葉劍英率領的華南工作團南下廣州時,行囊里也裝進了他創作的《好樣的人》(短篇小說集)、《鋼鐵的心》(中篇小說)和《怎樣學文學》文學理論集等書 籍。

20世紀50年代初,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徵調大批知識分子奔赴邊遠地區,支援那裡的土改工作和新中國建設。1952年1月17日起至6月,以謝芳春為團長、田漢為副團長,由艾青、安俄、陸地和陽太陽等一批知識分子組成「廣西省直土改第二工作團」,在南寧市邕寧縣十三區老口的麻子番村(現忠良永安和安村一帶)勞動生活達半年之久。由於忠良永安和安村一帶風景優美,擅長文學創作的陸地以此為背景創作出長篇小說《美麗的南方》。

從陸地先生的成長經歷可知:作家的創作要想聚人氣,首先得接地氣,只有深入生活,才有可能創作出精品。在當今的銀幕和熒屏上,有不少受觀眾歡迎的作品,也有一些無病呻吟之作。有些電影和電視劇的編導既不深入實際,也不真正體驗生活,卻搞出長達幾十集的電視連續劇,令人啼笑皆非。

陸地曾任廣西文聯主席、廣西作家協會首屆主席,還著有《瀑布》等長篇小說,被視為壯族新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2010年8月7日,陸地先生與世長辭,享年92歲。

忠良孕育美麗

我們與鍾老師一家慕名前往忠良村。他們巳來過2次,深為這裡的環境所感染。

從江北大道驅車,穿過「美麗南方」景區的特色園區,開過8公里的沙堤路石,久聞其名的忠良村就在眼前。這就是陸地先生筆下的美麗南方,這就是在南寧市「美麗農村」鄉村建設中嶄露頭角的「中國最美休閒鄉村」。


2017年,南寧市開展了「美麗廣西、宜居鄉村」活動,重點實施「產業富民」、「服務惠民」和「基礎便民」三個專項活動。經過不斷地打造提升,按照「一產帶三產、三產促一產、一三產互動」的示範村建設思路,我們的面前呈現出一幅邕江環抱、碧水盈盈、遠山含黛、風光美麗的鄉村風情畫卷。忠良村,早巳不是70多年以前的忠良村;忠良村,遠比《美麗的南方》中的原型更美麗了!

我們進村後一路前行,先看綜合館,接着又來到土改文化展示館、農耕文化展示館和知青文化博物館參觀。我們沿着曲折的巷陌前行,到處都有高低錯落、鱗次櫛比的白牆黑瓦和青石牆裙,還有那竹林小徑,更無須說「聽雨亭」、「燕歸廊」`「雲昇橋」、「億鼎莊園」和「忠良山莊」了。名字好聽,場景更好看,我們為村民能在這麼美麗的地方生活而高興。當年,土改工作團不正是在為美麗南方而忘我工作嗎?

在農耕文化展示館,我們看到了當地祖祖輩輩使用過的農具展覽。頭戴竹笠的老農牽着老牛耕地,世世代代的農民長年累月地面朝黃土背朝天,過着最低人一等的生活。是共產黨解救了他們,是土改工作團幫助了他們,走上站起來又逐步富起來的康莊大道。在我們一行5人中,只有王老師到海南農墾工作過,自己美好的青春年華與知青生活緊密相連,因而對知青博物館有着深切感受。她拉着我愛人一起在知青園的門前留影。我雖未被捲入「上山下鄉」的洪流,但在上海求學時每年都有一、二次「雙搶」、「三秋」等農事鍛煉企業農場當然也在鄉下,因而也觸景生情,插秧、割稻、收麥、挑糧、摘棉花、烤河泥等場景歷歷在目。夏收時在烈日下腳踩打穀機汗水如雨的景象也難以忘懷,一頂小小的草帽,哪能遮得住太陽的「萬丈光芒」啊?!當然,這種「接地氣」的實踐畢竟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彌足珍貴的。

在「美麗南寧」鄉村建設中,政府對96棟古宅進行了原貌恢復,對126棟新宅進行了風貌改造。華麗變身的忠良村,躋身於「南寧市綜合示範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有首小詩寫得好:「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我想,如果陸地先生也能欣喜地看到忠良村的美麗新貌,興許正在構思《美麗的南方》的續集呢![1]

作者簡介

盛忠雄,男,退休幹部,曾先後在上海和廣西的出版社出版雜文集《我行我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