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木林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木林縣隸屬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東北部的一個縣。藏語中意思是「勝利」。南木林縣位於東經88°46′-90°、北緯29°18′-30°18′之間,地處西藏自治區中南部,日喀則市東北部,雅魯藏布江中上游北岸。南木林縣東與尼木縣交界,西與謝通門縣相鄰,北與申扎、班嘎兩縣接壤,東南與仁布縣毗鄰,南與日喀則市隔江相望。縣城距日喀則市76千米,拉薩308千米。縣境東西寬98千米,南北長110千米,總面積8848平方千米,總人口76235人(2013年底),其中農牧民人口有74014人。

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南北兩面山巒起伏,南部有寬窄不一的河谷平原,中間有一條從北到南的蛇形狹窄「走廊」湘河流域。屬高原性內陸乾旱氣候,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乾濕季明顯。

縣內風景名勝有梅日寺德慶熱布傑寺鐵索橋等,歷史上的名人有八世達賴八世班禪六世班禪五世班禪

2019年12月9日,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研究,批准南木林縣退出貧困縣(區)。

歷史沿革

吐蕃時期稱扎西孜,後被稱為湘巴(即後藏6個萬戶司之一)。

清朝初設南木林宗。

民主改革前,由嘎廈政府和班禪堪布會議廳聯合管轄。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在開京簽定,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1959年民主改革前,南木林是由西藏噶廈政府的4個宗和後藏班禪堪布會議廳的7個溪卡合併組成,分別由西藏噶廈政府、班禪堪布廳管轄。收稅納貢,派差服役,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

1960年1月25日,成立了南木林縣人民政府,隸屬日喀則地區。

2014年7月,日喀則撤地設市,南木林縣屬於日喀則市,縣政府駐南木林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南木林縣全縣轄1鎮16鄉152個村:南木林鎮;達那鄉、卡孜鄉、多曲鄉、秋木鄉、土布加鄉、查爾鄉、索金鄉、達孜鄉、奴瑪鄉、熱當鄉、拉布普鄉、甲措鄉、芒熱鄉、普當鄉、仁堆鄉、艾瑪鄉等。

人口民族

南木林縣人口以藏族為主,境內居住有少數漢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2013年底,南木林縣總人口有11262戶76235人,其中農牧民人口有74014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木林縣位於西藏自治區的中西部,日喀則市東部,雅魯藏布江中上游北岸。東與拉薩市尼木縣交界,西與謝通門相鄰,北與那曲市的申扎、班嘎兩縣接壤,南與日喀則市隔江相望。縣境東西長98千米,南北寬110千米,總面積8848平方千米,占日喀則市面積的4.86%,占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的0.74%。

地形地貌

南木林縣地處崗底斯山脈東段河谷地帶,整個地形為東北高,西南低,絕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790—4952米之間,境內山巒起伏,由極高山、高山、中山、河谷、湖泊、冰川及砂丘等諸地貌單位組成,最高點在縣境內東北部扛宗馬山峰,海拔6043米,終年積雪不化;最低點為湘曲河與雅魯藏布江的交匯處,海拔3704米,相對高差2339米。山腰及河谷均沿南北走向延伸,南部山體褶皺強烈,基岩裸露,地表疏鬆,溝蝕嚴重,山麓坡前洪積扇與坡積裙廣布,沿雅江一帶多風地貌;北部高山聳峙,河谷深切,山頂冰川刃脊發育,冰蝕湖眾多。

氣候條件

縣境內年平均氣溫5.9℃,極端最低氣溫—17.7℃,極端最高氣溫26.5℃,年日照時數為2917.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13毫米,年平均蒸發量2298.11毫米,年平均風速為3.7米/秒,最冷月1月,最熱月8月。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大風頻繁,年降水量偏小,季節分配不均,空氣稀薄,氣候乾燥等特徵,屬於典型的高原溫帶半乾旱氣候類型。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3年末,南木林縣面積為8848平方千米, 實有耕地面積10.62萬畝,人均耕地1.48畝,園地面積313.7畝,草場面積729.32萬畝,居民住房用地面積7796.7畝,交通用地面積3920.7畝。

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據地質部門初步探測,南木林縣廣闊的土地上蘊含有多種礦產資源,如:等礦。已探明確定開發的礦產地5處,索金鄉銅鋅礦緊鄰中尼公路。

經濟發展

綜述

2006年南木林縣GDP實現25477萬元,增長速度達19.4%,其中:第一產業14018萬元,第二產業2131萬元,第三產業9328萬元。人均GDP3300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9365萬元,比2005年增加2772萬元,增長16.7%;完成地方財政及地方稅收收入460萬元,比2005年增長14.26%;完成收入13270.47萬元,比2005年增加2588.87元,增長24.2%;鄉鎮企業收入達330萬元,比2005年增加123.6萬元,增長59.9%;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905.8元,比2005年增加309.8元、增長19.45%,其中現金收入967元,占純收入的51.1%。勞務輸出24374人次,占總勞力的65%,比2005年增加541人次,勞務收入5411萬元,比2005年增加1029萬元;糧油總產5171.4萬斤,比2005年減668.9萬斤;牲畜出欄率為27.3%,總增率26.4%,成畜死亡率控制在了0.5%,比2005年下降了0.6個百分點;年末牲畜存欄408471頭(只、匹)。

第一產業

2006年,該縣以蔬菜、油菜為主的經濟作物播種面積達到23877.85畝,占總播種面積的20.49%。此外,南木林縣在畜牧業和養殖業結構調整方面,根據全縣的實際情況,在牧業鄉大力發展氂牛,穩定小畜,減少馬匹養殖;在半農半牧鄉發展山羊,穩定綿羊,控制馬匹及馱畜;在農業鄉做到大力發展黃牛,穩定小畜養殖,推廣養雞、養豬、養鴨等副業產品,促進了農牧業生產的發展。

2006年,南木林縣完成短期育肥49923個綿羊單位,出欄36793個綿羊單位,總收入867.2萬元,純收入581.8萬元。2006年,以艾瑪土豆為龍頭的土豆種植規模擴大到了3.17萬畝,比2005年增加0.7萬畝,土豆產量達1.84億斤。試種了200畝脫毒薯。

第二產業

南木林縣發展民族手工業及農畜產品加工業,其中:南木林鎮、達孜鄉的藏毯加工已啟動;芒熱鄉的藏刀開發,加工精細刀具;艾瑪鄉孜東的銅器加工形成適度規模。

第三產業

南木林縣在發展第一二產業的同時,發展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其中著名景區有:色吾寺色結寺鐵索橋等。2006年,南木林縣第三產業經濟收入9328萬元。

特色產業

四大特色產業發展壯大。

一是充分利用了艾瑪土豆這一著名商標品牌,培植品牌經濟,發展品牌效益。以艾瑪土豆為龍頭的土豆種植規模擴大到了3.17萬畝,比去年增加0.7萬畝,土豆產量 達1.84億斤。試種了200畝脫毒薯。2005年全縣1.44億斤土豆,通過艾瑪農畜批發市場等渠道銷售出了1.18億斤,出現了市場緊缺的情況,基本解決了土豆銷售難問題,進一步提高了群眾種植土豆的積極性。經過兩年的建設,艾瑪崗土豆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已基本完成。為了進一步發展土豆產業,我們與有關企業積極聯繫,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最後與甘孜州華康進出口有限公司就土豆產業綜合開發達成合作協議,確定用三年時間,使艾瑪土豆走上深加工之路。


二是強化了以石材開發為主的鄉鎮企業特色產業,創造了就業典型。今年我們抓住安居工程需要大量石材的大好時機,進一步加強組織,擴大了石材開發規模,使石材開採人數達到了822人,石材開發收入達到了261.7萬元,人均收入3183元。興辦了80人參加的石材精細加工廠,石材加工純收入達40萬元。同時,抓住火車開通遊客增加的大好時機,大力發展民族手工業及農畜產品加工業,挖掘其應有價值,為群眾增收拓寬渠道、創造條件。南木林鎮、達孜鄉的藏毯加工已全面啟動;加快了芒熱鄉的藏刀開發,加工精細刀具;使艾瑪鄉孜東的銅器加工形成了適度規模。


三是強化了勞務輸出人力資源優勢特色,創造了 就業亮點。在充分發揮勞務輸出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基礎上,從技能型、組織化勞務輸出方面狠下功夫,變「體能」輸出為「技能」輸出,真正把勞動力資源優勢變成了經濟優勢。採取政府引導培訓與民間培訓相結合,鼓勵、號召有技能的人帶徒弟,動員沒技能的人給有技能的當學徒,使他們有一技之長創收,提高了勞務競爭力,增加了現金收入。2006年勞務和技能培訓6550人次,外出務工人員達到了24374人,勞務輸出總收入5411萬元,人均收入2220元。


四是強化了養殖業特別是農區畜牧業特色產業,創造致富模範。黃改工作全面鋪開,加大了黃改工作的技術投入;進一步擴大了藏雞養殖專業示範鄉、村、戶,達到了專業戶至少30羽的目標;完成短期育肥49913個綿羊單位,出欄36793個綿羊單位,總收入867.2萬元,純收入581.7萬元。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南木林縣以縣城商貿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完善城市功能,主要規劃建設了兩個項目:一是建築面積達2720平方米、投資540萬元的人民路商業街開發建設項目,主要包括機關餐廳、商貿樓和商品房項目。

二是總投資達136萬元的縣農畜貿易市場建設項目。

針對縣城及縣級機關基礎設施差的實際,南木林縣投資229萬多元,改造縣級機關及辦公樓的旱廁,鋪設地下排水管道,安裝機關大院路燈,修建機關接待用房,改造縣級幹部住房,添置機關交通工具,購微機、複印機等辦公設備。另外,規劃建設了縣城民族團結健身廣場,安裝了高杆路燈和體育健身器材。

文化建設

2004年,南木林縣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南木林縣文明創建活動實施方案》和《南木林縣文明創建活動實施細則》,在全縣開展以「除陋習,樹新風」、爭創文明戶、文明單位、文明行業、文明鄉村、爭做文明市民等為內容的文明創建活動,表彰了10個文明單位、12戶機關五好家庭、5個文明鄉鎮、28個文明村、320個農牧區五好家庭和文明戶。同時通過實施「西新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電影「2131」工程,全縣廣播電視收視面提高,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宗教文化

2006年,南木林縣境內有寺廟、日追、拉康共31座,僧尼533人。寺院眾多,教派齊全。31座寺廟中,日追、拉康中等7座屬紅教(寧瑪派),屬於花教(薩迦派)的3座,屬白教(噶舉派)的6座),屬黃教的15座(格魯派的13座,苯教派的2座)。重大宗教節日活動有:甘典曲果寺「朋加」節(朝長壽瓶節)、達那寺「古朵」大法會、孜東曲德寺「普珠」(跳神節)、德慶熱布傑寺「晉熱」即驅鬼活動、牛曲果林寺曬佛節,及其他小型宗教活動,如猴年大法會、燃燈節、降神節、朝山節等等。

科教文衛

2002年,濰坊援藏工作開始,幫助南木林縣發展教育衛生事業,提高教育水平和群眾健康水平。投資90萬元在秋木鄉、南木林鎮建設了兩所希望小學,解決了秋木、南木林兩鄉鎮學生入學難問題。針對全縣中小學生課外圖書缺乏問題,組織濰坊市中小學師生捐助了價值80萬元的圖書資料。投資30萬元為南木林縣醫院購置了500毫安X光機和心電圖片儀等醫療設備,提高了縣醫院的設備水平,加強人才培訓,提高幹部隊伍素質。

名勝古蹟

縣內甘典果寺、熱拉雍仲林寺、雄雄寺等較為著名。分屬西藏各派。寺內佛像形象逼真,壁畫瑰麗多彩,內容豐富。有多神傳的佛祖靈塔2座,其中1座至今保存着一尊完好無損的佛祖遺體。橫跨湘河南北兩岸的鐵索橋,修建於500多年前,頗具民族特色。

民族節日

沐浴節

藏族沐浴節要進行五六天,在這些日子裡,從五六歲的小孩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要下河去洗澡。節日期間,無論城鎮還是鄉村,農村還是牧區,人們攜帶帳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紛紛來到年楚河畔、雅魯藏布江邊,來到青藏高原千江萬湖之畔爭相下水,盡情在水中嬉戲,游泳,洗淨身子後,又把帶來的藏被、藏裝浸在水中洗刷一新。*[1]

林卡節

藏語稱林卡節為「贊林吉桑」節,意即大同世界共同歡樂,亦即所有人可 以共度的一個節日。一般來說,林卡節大致在藏曆五月一日至十五日的半個月中,根據日喀則的氣候特徵,與每年的「六一兒童節」結合在一起,男女老少集中過林卡,有的縣因季節、氣溫原因,可能往後拖些時日,但也不能拖進盛夏季節。

望果節

望果節是藏族群眾一年一度的祝願農業豐收的古老節日,又叫豐收節,藏語叫「曲果」或「望果節」。「望」藏語的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為轉圈,「望果」是譯音,意為繞地頭轉圈,轉莊稼地的節日。

宗教概括

南木林縣境內有寺廟、日追、拉康共31座,現有僧尼532人。寺院眾多,教派齊全,寺內各種佛像形象逼真,壁畫瑰麗,別具特色。31座寺廟中,日追、拉康中等7座屬紅教(寧瑪派),屬於花教(薩迦派)的3座,屬白教(噶舉派)的6座),屬黃 教的15座(格魯派的13座,苯教派的2座)。重大宗教節日活動有:甘典曲果寺「朋加」節(朝長壽瓶節)、達那寺「古朵」大法會、孜東曲德寺「普珠」(跳神節)、德慶熱布傑寺「晉熱」即驅鬼活動、牛曲果林寺曬佛節,及其他小型宗教活動,如猴年大法會、燃燈節、降神節、朝山節等等。

特色飲食

南木林藏族飲食的特點是糌粑、酥油、青稞酒、清茶、牛、羊肉在日常生活中為主食。同時還經常吃藏面(即當地面,把生小麥磨成麵粉)和蘿蔔、白菜、土豆、油茶葉子及野生小菜等蔬菜。農牧民吃米、掛麵、包子已較普及,還做一些炒菜,食物品種比較豐富,營養結構更趨合理。

糌粑:南木林藏族的主食,因其作工成分不同而分為乃糌(純青稞糌粑)白山、(青豌混合糌粑)、山糌(純青稞糌粑)。

酥油茶:除了進餐時用外,也是平時不缺少的主要飲料之一。日常生活中除富有家庭外,其他貧民百姓除早上或有客人時喝酥油茶外,平時只能喝清茶,其做法是把開水倒入陶質茶壺內,外加少許茶汁和鹽巴後可以飲用。

青稞酒:除喝茶外,南木林藏族的飲料就是算青稞酒(藏族叫「槍」),喝青稞酒的習慣極為普遍,特別是農牧區和半農牧區更為流行,不管紅白喜事青稞酒是最不可缺少的飲料,也是南木林藏族人民最喜歡喝的酒,逢年過節,結婚、生孩子、迎接送友,必不可少。

肉類:南木林藏族也跟其他藏族一樣,喜愛吃肉,其肉的吃法上主要有3種:一種是煮成塊塊吃;另一種是吃生肉;還有一種是風乾後吃。這3種吃法當中風乾肉最為有名,其做法是將牛肉切成條形,串掛在低溫風的地方陰乾,干肉肉質鮮紅,無膻味,存放期長,不易腐霉,攜帶方便為稱名。

除了日常食用的酥油、糌粑外,還有很多風味小吃,如:麻森、煺、帕扎麻古、卓瑪麻古、蘿蔔拉布果等。

風景名勝

色結寺

色結寺,在日喀則地區謝通門縣境內,位於縣駐地以東、塔丁鄉乃囊村東側,距縣城6公里。寺廟坐落在東日嘉山之巔,四面各有一眼清泉,山下有苯教色果查姆寺,是苯教祖師辛饒•米沃且後裔木辛氏族的住錫地,歷來被視為「聖地」,海拔4125米。

德慶熱布傑寺

德慶熱布傑寺位於南木林縣南木林鎮嘎布村。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六世班禪羅桑貝丹益西創建,屬藏傳佛教格魯(黃教),主供佛為吉尊江木央佛,主要開展以「格魯瓦」壯瓦司松為主要內容的8種念經佛事活動。該寺占地面積1588.49平方米。

德慶熱布寺「晉熱」活動舊時有5種類型,現存只有4種即:桑傑朋巴、恰多果吉、得確、頓故。在南木林鎮、達那鄉、秋木鄉、卡孜鄉、多角鄉、熱當鄉(拉布)的信教群眾都參加「晉熱」活動。

甘丹曲果林寺

甘典曲果林寺位於縣城所在地南木林鎮雪堆村境內,由吐蕃王朝十四繞迥(1462年)時期嘎瑪巴五世的學徒洛追創建,後由五世達賴擴建,取名「甘典曲果林寺」,屬格魯派(黃教十三林之一),主供佛江白偉巴(江木央)佛,主要開展以「頌五世達賴阿旺洛桑嘉措」為主要內容的宗教活動,寺廟占地面積23800平方米。

鐵索橋

南木林鐵索橋是貫通湘河兩岸的重要交通樞紐,是唐東傑布於15世紀主 持修建的。相傳唐東傑布是藏戲的發明者,他以藏戲為募捐手段,修建了100多座鐵索橋。

南木林鐵索橋現存南北岸邊的橋頭堡和橫跨於河上的鐵索橋。 南木林鐵橋,為西藏15世紀的鐵索橋增添了地域範圍,為研究西藏橋樑發展史,了解這段時期的歷史和歷史人物提供了重要資料。1996年,南木林湘河鐵索橋被評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色吾寺

色吾寺位於南木林縣拉布普鄉普村境內的色吾溝內,屬藏傳佛教紅教,紅教屬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此教派以傳承弘揚舊密法為主,稱為舊派。該派僧人均着紅色衣冠,尊蓮花生為祖師。色吾寺與山南地區「敏珠林」寺有母、分寺關係。距縣城69公里,海拔4700米。該寺歷史悠久,由果如白瑪久耐創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該寺曾有1個大經堂,11個殿堂,主供蓮花生大師,現供有蓮花生師徒三尊塑像,還有空行母益西措傑的修行洞。

歷史名人

八世達賴

八世達賴強白嘉措,意為「妙吉海」,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生於托布嘉拉日。5歲時,認定為七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在札什倫布寺剪髮起法名,次年迎至布達拉宮坐床,受近事戒。因年幼,擔任攝政的是第穆呼圖克圖,這種作法自此成為定製。

八世達賴8歲時拜六世班禪羅桑華丹益希為師,受了沙彌戒,20歲又從六世班禪受了比丘戒。此時第穆呼圖克圖去世,由策滿林呼圖克圖任攝政。

八世達賴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在布達拉宮圓寂,時年49歲。

八世班禪

咸豐十年(1860年)十月初二日,為八世班禪坐床典禮之日,攝政呼征阿齊圖克圖和駐藏幫辦大臣恩慶前往扎什倫布寺主持,清文宗也派理藩院司員2人,前往扎寺責送「敕書」,「賞品」等件。並賞賜白銀一萬兩,作為坐床經費。

六世班禪

羅桑貝丹益西(1738—1780年),第六世班禪額爾德尼。

五世班禪

羅桑益西貝桑布(1663—1737年),第五世班禪額爾德尼。清康熙二年(1663年)七月十五日,生於後藏托布加卡(今土布加鄉)的竹倉家。父名索朗旺扎,母名澤丹普赤。經高僧蘇本•羅桑丹增等攜前輩班禪遺物,終被選擇認定。

乾隆二年(1737年)八月初,一生力主維護多民族團結的五世班禪圓寂於扎什倫布寺,享壽75歲,法身寶塔,現藏於該寺中殿內。

視頻

日喀則色吾寺簡介 西藏旅遊景點有什麼好玩的


參考文獻

  1. 藏族沐浴節男女老少里洗澡,不少美女遊客加入其中. 07 一月 2017 [18 四月 202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