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湖新區總工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南湖新區總工會清晨,晨曦初露,環衛工人早已堅守崗位,揮動着手中的掃把扮靚城市;快遞小哥也早已在路上奔馳……在他們忙碌身影的背後,有一個個溫暖的驛站在默默守護,一杯水、一盒熱飯、一隅休憩之地,溫暖着每天在戶外風吹日曬的勞動者。

南湖新區「麥子港社區暖心驛站」就是其中之一。它坐落在南湖廣場東側保險大樓大廳,地處市中心,為切實發揮暖心驛站的功能,讓周邊的戶外工作者知曉,麥子港社區工會在暖心驛站開展了「濃濃工會情 驛站暖人心」慰問活動,為環衛工人送上大米、食用油等。

二月二,龍抬頭,民間流傳的風俗習慣就是「剃龍頭[1]」。在南湖新區「金錦社區暖心驛站」,環衛工人、快遞小哥、農民工們耐心排隊等候,三名髮型師細緻認真地為他們提供免費理髮服務,經過髮型師的巧手拾掇,大家瞬間改頭換面精神煥發,義剪情深,發短情長,暖心驛站是工會組織為戶外勞動者們營造的休息港灣。

南湖新區「天燈社區暖心驛站」整合各種社會資源,依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拓展站點功能,創新開展「可回收物品積分兌換」服務,將戶外勞動者日常收集到的礦泉水瓶、紙板、紙箱等可回收物品回收後換取積分,達到一定的積分後可在暖心驛站換取自己想要的生活物品如:大米、油、熱水壺、牙膏肥皂、紙巾等。既方便了戶外勞動者,又能給他們提供實實在在的好處。這一特色服務得到戶外勞動者的贊同和好評。

下一步,南湖新區總工會將堅持黨建引領,指導基層工會按照「黨工共建」的工作思路,積極推行「黨建+暖心驛站」工作模式,拓展「暖心驛站」的服務範圍,豐富服務內容,充分發揮「暖心驛站」作用,更好地為戶外勞動者提供精準溫馨的服務,全力打造「暖心驛站」服務品牌。

相關資訊

南湖新區總工會:一鍵到「家」全方位守護

仲夏,清晨的陽光鋪灑在湖湘大地,明媚而燦爛。早上9點,54歲的巡湖勸導員羅上中戴上帽子,拿壺水,騎着一輛電動摩托車開始從南湖沿着洞庭湖河岸線反覆巡邏。一天兩趟,每趟行程超過8公里,這就是羅上中每天必做的事情。

「巡湖過程中,只要看到有無家長看管的孩子在河裡游泳,我就會拿着喇叭對他們喊話,勸導他們上岸。」羅上中說,目前共有4名巡湖勸導員,每天輪流值守,從早上8點到晚上7點,不間斷地巡邏。

早上10點,剛忙完巡湖工作的羅上忠來到了岳陽市工會戶外勞動者南湖新區八仙台社區服務站,儘管外面天氣炎熱,但這一片小天地內卻格外清涼。「羅叔叔,累了吧,來喝一杯涼茶。」湖濱街道八仙台社區工會聯合會工作人員宋佳燕瞧見熟悉的身影,立馬起身迎接並將一杯涼茶端到羅上中手中。

「以前我們想找個陰涼的地方喝水都不容易,現在工會給我們建了個『家』,累了渴了,就可以回『家』喝水休息。」羅上中說自己樂意來這裡休息,服務氛圍特別好,跟在自己家一樣自在。

臨近中午,「家」慢慢熱鬧起來,三五成群的環衛工人、園林綠化工人,還有不少公交車司機也走了進來。46歲的任育新是一名公交車司機,每天早出晚歸,穿梭在大街小巷,一趟運班下來要好幾個小時。這個位於公交汽車總站旁的愛心驛站,儘管不算大,但成了他和同事們運班間隙最常來的地方。

「中午,我們還可以在服務站休息兩個小時,下午幹活就更有精神了。」說起工會的戶外勞動者服務站,任育新深有感觸,對裡面的多功能服務讚不絕口。「愛心客房衛生特別乾淨,空調、被子、洗漱用品等設施一應俱全。」

記者在岳陽市工會戶外勞動者南湖新區八仙台社區服務站看到,一樓設有休息室、母嬰室、衛生間。愛心客房設在社區服務中心2樓,有1間房3張床,由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每天打掃衛生並負責值班和管理。戶外勞動者和一線職工有午休需求時,向社區工會聯合會提出申請,經核實和登記後就可免費入住。

愛心家園房的隔壁,是心理解壓室,招募了執業醫師和心理諮詢師[2]擔任志願者,為戶外勞動者和職工提供健康服務。

「海燕,我遇到了煩心事……」看到劉阿姨一臉愁容地走到心理解壓室門口,張海燕放下正在登記的資料,帶着劉阿姨就往屋子內走,邊走邊問:「怎麼了劉阿姨,和我好好說說。」

張海燕是八仙台社區的心理諮詢師,也是戶外勞動者心中的「暖心姐」,大家遇到困難都喜歡找她說幾句。「最晚一次聊到了晚上9點多。」張海燕說,面對每一名遇到困難的戶外勞動者,她會先傾聽,了解問題後再「對症下藥」。往往是聊上半小時到一小時,前來求助的人的心結就打開了,臉上有了笑容。

「如今,打開手機上任意一款地圖軟件,輸入『八仙台』,『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的搜索結果便會映入眼帘。」宋佳燕介紹,2021年8月,岳陽市總工會和南湖新區總工會合力打造八仙台社區服務站,充分利用社區服務中心場地,增設愛心客房、心理解壓室等陣地,提供全天候服務,並招募了10多名社區志願者在愛心驛站提供志願服務。「我們讓服務站上手機地圖,就是為了讓更多有需要的戶外勞動者能找到這裡,享受到『家』的感覺,體驗到『家』的溫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