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澳古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澳步道位在南澳相金洋村,來回時間約需3-3.5小時,此步道僅是「大南澳古道系統」的前段三公里,以旋檀駐在所遺址為起點,循南澳南溪上溯至古道終點,山高水峻,生態資源豐富,沿途有吊橋遺址、警備道路基等遺跡。

聆聽溪流孕育的活力

道傍著南澳南溪而行,南澳南溪的源頭為銅蘭山,上游因激流沖刷形成鬼斧神工般的峽谷;下游趨緩,流經南澳鄉金洋村、武塔村至南澳村,匯合北溪注入太平洋。沿岸青山翠谷、綠水旖旎,景色秀麗,清澈的溪水中魚蝦悠遊,更是南澳毛蟹的棲地。

環境資源

這裡能欣賞到台灣東北部中低海拔的森林樣貌:烏心石、杜英、榕楠等大喬木構成樹冠層,台灣龍眼、江某、頷垂豆等小喬木形成森林的第二層;下層的地被植物及灌木,如魚藤、棕葉狗尾草、烏毛蕨、 淡竹葉、半邊羽裂鳳尾等;潮濕的環境也孕育許多著生植物,包括如珠串般的伏石蕨、流蘇般的垂葉書帶蕨、及華麗的山蘇花。

南澳南溪發源於雅音山東麓,流經台灣最古老的岩層,切割出壯麗的河道;茂盛的森林及溪流是動、植物棲息的優良環境。山羌、白鼻心、長鬃山羊,常在黎明及黃昏活動覓食,而台灣野豬、麝香貓白面鼯鼠則在夜間活動。

古道兩側有許多原住民的民俗植物,苧麻的莖皮纖維可製成麻線以紡布織衣、姑婆芋葉子可以包食物;山棕的葉柄可以做釣竿、葉片鋪屋頂;月桃的莖可以編成裝獵物的網子、九芎可以搭橋、蓋屋寮,還能削製成刀柄和陀螺[1]

開山撫番政策

南澳古道,又稱「比亞毫古道」、「舊武塔古道」。

比亞毫、武塔,都是這條古道途中的泰雅族部落名稱。 這條古道原是南澳山區泰雅族社路,道路沿途共有十幾個部落

數百年前,部份泰雅族人從台灣中部向北遷徙,分散定居於北台灣山區,其中一群翻越南湖大山, 進入宜蘭定居。如今宜蘭的大同鄉與南澳鄉成為泰雅族部落最密集的區域。

雖然不知泰雅族在南澳的歷史,確切起於何時,而其躍上歷史的舞台,則是在清朝同治13年(1874)。 這一年,清廷開始執行「開山撫番」政策,開闢通往台灣後山。

其中的北路,闖入南澳泰雅族的生活領域,衝突難以避免。清軍以優勢的火力,暫時獲得成功,半年之間, 即打通了蘇澳通往奇萊(花蓮)的北路。 後來卻時常遭到泰雅族的襲擊,清兵時有傷亡,蘇澳的郊外,豎立了無數清軍殉職的官兵墓碑。 北路道路難以維繫,也就漸漸荒廢了。

日治初期,日本人的山地政策,威赫與懷柔並用。明治39年(1906),佐久間佐馬太總督上任,採取強硬政策。 明治41年(1908),日本人以武力迫使大南澳地區的泰雅族部落歸順,此後, 日本人將南澳山區泰雅族的社路修築為警備道路,並設置警官駐在所,以強化對台灣原住民的控制。

日本人對南澳地區的泰雅族部落,統稱為「南澳蕃」。南澳古道即是日治時代修築的警備道路, 起自今日南澳的金洋村,迄至大同鄉的四季村,全長約27.5公里。 歷經日治及民國時期,南澳山區的泰雅族各部落陸續遷往山下定居,舊路少人行走,或年久失修, 或毀於天災,或隨歲月而漸漸掩沒蔓草之中。

後來林務局羅東林管處進行古道整修計畫,完成其中三公里的路段,並正式命名為「南澳古道」。 民國一百年(2011)四月正式啟用,為宜蘭地區繼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之後, 又新添的一條國家步道。

南澳古道的路況良好,林務局採用生態工法整建,儘量維持原有的古貌,小溪澗鋪設了木板橋, 大溪澗則架設吊橋,而狹窄的岩壁路則設有繩索以保障遊客安全。沿途設有不少導覽解說, 讓遊客能認識古道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

登山口起登,一路為平緩的上坡路,約二十分鐘,抵達一號吊橋, 橋頭立有一根「昭和五年七月」(1930)的石柱,是古道第一處歷史遺跡。

莎韻之鐘

從南澳市區(火車站)至武塔,大約5至6分鐘的車程,過蘇花公路133K里程指標後, 不久就看到「武塔」的標誌,接著看見武塔派出所,然後抵達「葉家香」休息站,是一處位於公路旁的產品展售中心, 門前有廣闊的停車場,以供大型遊覽車及小轎車停放。

莎韻之鐘就位於「葉家香」右側的「莎韻紀念公園」內。這座公園並不大,入口有一座類似鳥居的牌坊, 進入後隨即抵達莎韻之鐘所在的鐘亭。鐘亭旁環繞著一片草坪,草坪的一側有五個繪有原住民圖像的帳篷式小亭, 大概是假日時做為販售紀念品或商品的小攤子。

莎韻之鐘掛在鐘亭的中央高處,亭下有一塊大理石碑,正面寫著「莎韻之鐘」,背面有莎韻事蹟的簡介:

西元一九三八年秋,本鄉泰雅族發生一起可歌可泣的事蹟,利有亨社少女莎韻‧哈勇,為送老師出征, 遭遇暴風雨,不幸失足掉落南澳南溪殉難,當時台灣總督為表彰莎韻的事蹟,頒贈了一隻鐘給利有亨社, 以資紀念,這只鐘就稱為「莎韻之鐘」。

莎韻故事

昭和13年(1938)9月,泰雅族少女莎韻協助日本老師搬運行李下山,不料途中遇到暴風雨,她在經過南澳南溪的獨木橋時不幸墜溪失蹤。 兩天後,新聞報導此事,標題寫著「蕃婦跌落溪中,行方不明」。原本只是一件單純的意外墜溪事件,卻因當時的時代氣氛及政治操作, 最後竟演變成為一個傳奇的故事與時代象徵。

當時中日之間已經爆發全面戰爭一年多,日軍陸續佔領中國的北平(北京)、上海南京等大都市,隨著戰事的擴大, 在台灣日本青年亦陸續接到入伍的出徵令。台灣總督府積極推動「皇民化運動」,台灣逐漸進入戰時體制。

台灣總督府獲悉莎韻墜溪失蹤的事蹟,為配合當時戰時動員的需求,於是以此做為政治宣傳,將莎韻塑造成一位愛國少女, 因協助老師順利出征而不幸遇難。為了宣揚莎韻的「愛國行為」,總督府發動藝文界宣傳莎韻的英勇事蹟。 昭和16年(1941),台灣總督長谷川清親自頒贈一隻紀念鐘給莎韻的家屬,並在莎韻遭難的地點立碑紀念。 《莎韻之鐘》的流行歌曲、繪畫、戲劇及小說紛紛問世,風靡一時。昭和17年(1942年),莎韻的故事更被改編成為電影, 也被編入小學教科書,而成為當時台灣家喻戶曉的愛國故事[2]

使用步道12條責任

  1. 衡量體力,瞭解步行時程。
  2. 遵循步道指示方向,勿抄捷徑。
  3. 自然步道屬生態區不設公廁,行前請先行方便。
  4. 自然生態區,若需處理生理問題,請遠離水源,事後覆土,回歸土壤養分。
  5. 自然步道不設垃圾桶,垃圾物品請自行攜回,避免野生動物誤食及污穢環境。
  6. 勿攜帶寵物及放生,避免病菌感染,干擾影生動物棲息及影響他人遊憩品質。
  7. 勿挖掘植物及攀折花木,讓大家共享自然生態。
  8. 勿獵捕野生動物及魚類,因為它是自然界的原住民,尊重他們的生命。
  9. 勿進入瀑布及溪流,避免汙染水源及自身安全。
  10. 勿露營、野炊、烤肉,任何野外引火行為都可能導致森林火災。
  11. 勿在解說牌、樹幹、岩石、設施上刻畫書寫,而影響視覺美感。
  12. 勿移動或破壞休憩設施,讓資源永在,分享無限。

[3]

視頻

健行映象 - 南澳古道莎韻之路20191011

東澳 粉鳥林 南澳古道 莎韻之路 19 07 17

回家!南澳古道修復 追尋百年遷徙史 2019-11-27 Sakizaya IPCF-TITV 原文會 原視族語新聞

南澳古道&神祕湖

【MIT台灣誌 #486】重現 原民山水之路 九寮溪.南澳古道(宜蘭縣大同鄉.南澳鄉) _1080p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1]台灣山林悠遊網
  2. [2]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897)
  3. [3]台灣山林悠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