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散記(薛紅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南行散記》是中國當代作家薛紅岩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南行散記
初到廈門
一直嚮往南方風情,蔚藍的天空,明媚的陽光、細細沙灘、高高的椰子樹,長裙飄逸,傾聽海浪的聲音。這個夏天,終於來了一次圓夢之旅。
出了車站,抬眼望去,四周椰子樹像衛士一樣高大挺立,灰色的樹幹像水泥柱子一樣堅硬。身穿鎧甲的棕櫚樹又多了幾分俏皮可愛,還有粉色的三角梅開得正艷。接站的師傅是當地人,為了讓我們聽清對話,卷卷的舌頭在強行的捋直。一路上熱心的為我們介紹廈門的經典風景和建築。
海立間民宿老闆早就給我們打了電話,在山腳的路口等着我們。這條街的兩旁都是小店,賣吃的和旅遊用品。零星幾個賣水果的車停在路邊。老闆邊走邊叮囑我們,一會溜達千萬不要坐那種十元一位去金門的車。因為去金門是需要一些手續,不是輕易就能完成的事。他的友情提示不禁讓我感動,不管何種原因,對於初到陌生地方的人來說,還是對這裡的人生出一絲好感來。
因為我們住在環島路上,所以離海邊特別近。到達客棧分完房間,我和女兒便打算去海邊看看。走到路中央,感覺有點餓,又折回來到了一家腸粉店吃小吃。以前曾在家鄉的美食商場裡吃過,那次便是念念不忘,等到再去吃時,發現已經停業了,不禁懊惱,一下心中牽念。我看到這條街上的腸粉店便心生快意,要一品為快,然而五花八門的小吃太多,我便只點了一份,打算再到別的店點別的一起吃。店裡的小伙聽說點一份,好像有點心生不快,而店老闆仍然熱情招待起來。吃過以後味道很好,老闆還微笑着問味道怎麼樣,愛不愛吃,我自然不是一個計較的人,禁不住人家良好的態度,開始的一點不滿就拋之腦後了,心裡盤算着明天還要來吃。
吃完飯,沿着大路不到五分鐘便到達海邊。傍晚的海風略涼,徐徐吹來,仿佛吹走了一天旅途的勞累。我和女兒脫了鞋,踩在細細的沙灘上漫步,遙望遠方的海面,隱隱的燈光像星星閃爍。那是島的另一面,這片海域並不寬闊,是一個海灣。一個大概3、4歲孩子和他的爸爸在岸邊衝浪玩,衣服也濕了,每個浪花打過來,孩子便哈哈大笑起來。而孩子的媽媽偷偷地拍照,這真是有愛的瞬間。女兒也踢起浪花來,我也踩着海水,感受它的來去舞蹈。海浪拍打腿,爽意周身。我們幫一對外國夫妻拍了照片,往沙灘遠處望還有兩對新人在拍婚紗照。手裡拿着小禮花,以海為盟,這大概是最美的誓言啦!大海真的擁有寬闊的胸懷,每一個漫步沙灘的人臉上都洋溢着恬靜舒適的神態,步履也鬆散輕快,真該感謝大自然的饋贈。就像來時在飛機上看到的《侶行》短片,梁紅和他的丈夫去訪問的尼日利亞,飽受過戰亂之苦的人們,那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有他們告別過去的痛楚,讓我更加覺得我們的幸福不僅僅是自然的賜予,還有祖國的繁榮與強大。
百聞不如一見---鼓浪嶼
期盼的鼓浪嶼行程終於開始了。臨來之前,同事和我介紹了許多關於鼓浪嶼的事,雖感興趣卻脈絡模糊。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遊船行駛五分多鐘便到了鼓浪嶼,來到一個普普通通的碼頭---內厝澳碼頭。厝字,是鄉村的意思。島上街路短小,縱橫交錯,綠樹與各式建築輝映,凸顯出寧靜之感。
鼓浪嶼雖小,卻包含了它所容之大。在我看來,應該從三個方面來看它。一是建築,二是美食,三是人。建築離不開歷史,歷史離不開人,人離不開食物。領事館樓群,風格各異,有的沿海,有的在幽靜的小路上突然出現,讓人眼前一亮。建築是會說話的,他們向人們講述着自一八四零年以來,在這個小島上發生的一切。各國紛紛建館,以分得一杯利益之羹。尤其是日本領事館,它建在一個半山腰的轉彎處,紅磚牆普通方正的二層樓,地下室卻是日本占領此島時關押愛國人士的監獄,牆壁上至今仍留有斑斑血跡和被囚者刻下的標語,讓人聽了不禁毛骨悚然。島上的人們,也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的加入新的建築元素。有為了防空而修的龍洞隧道,有便於外出而建的私人碼頭,至今都在發揮着它們的功能。
行至島中,似乎有點累的時候,我們到達了毓園。毓園是為了紀念林巧稚所建,她出生於此。據統計,她一生共接生了五萬多孩子,平均一天接生六七個,可見她工作強度之大。而且接生的孩子們包括各種血統。在她的身上是一位偉大的醫者之顯現,是她將國外先進的醫療技術帶回國,並且發揚光大。看着鄧穎超親手植的樹,高大繁盛,我想這正像林醫生的精神一樣,種植在國人的心中。
對於美食愛好的我來說,怎麼能不來中華路呢。中華路是島上最繁華的熱鬧之處。有許多網紅打卡的店,燒肉粽、海鮮、魚丸、沙茶麵、海蠣煎、土筍凍店門前排着長長隊,若想一飽口福,不得不排將近半個小時的隊才行。不過的確物有所值,魚丸Q彈,味道各異,原味、微辣都有,還可以自己調製湯汁,喝一口,真是回味無窮。而島上的餡餅味道也好,都是純手工製作,吃起來外酥里糯,齒頰留香。這都托海島之福,原料新鮮且客流量大,當日做當日售,不留存貨。我也毫不猶豫地買了一兜,回到家鄉與親朋好友享用。
島上一切靠人力,只有幾台垃圾車和遊客觀光用的電瓶車。我們參觀了百年鼓浪嶼博物館,這裡用具體的生活物件,訴說着一百年來人們生活器具的變化。鼓浪嶼的人們在這片土地上奮鬥,精心的愛護着它,並將西方文化融入到生活中,推動時代的前進。
大山裡的神奇建築---土樓
去之前一直猶豫是去雲水謠還是高北土樓,真為自己明智選擇點讚。土樓在崇山峻岭之中。單個行程要三個小時,導遊小楊一直為我們講解。小楊是土生土長的客家人,作為介紹家鄉的使者,小楊也滿是自豪。他從土樓的意外發現講起,到國家重視,並且開發旅遊產業,吸引外資,鼓勵客家人回鄉創業,小楊越講越開心。
由於土樓建在高山之中,光盤山路就要行駛一個多小時。山間雲霧繚繞,有若隱若現的茶園,還有少見的做人民幣原料的桉樹。柚子園、香蕉園,約幾十米便出現一大片,在車裡越來越期盼快點到達目的地了。
下車後,沿着山坡上到半山腰,拐過一段彎路,土樓便展現在眼前了。土樓外表可以說是名不見經傳,黃土加木材夯實而成,像一個大大的糧倉。然而一踏入裡面就被震撼到了,是怎樣的智慧造就這樣神奇的建築呢!我仿佛看到了幾百年前客家人到此避難的情景。他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晝夜不停地取土夯實,在江家先輩智者的指引下,眼見土樓外圍一圈一圈壘起來。而那一塊塊樹木,在他們手中像變戲法似的,變成一個個互相咬合的整體,嵌入到外圍的土牆裡。
我們首先進的是僑福樓,又叫博士樓,這個樓是一個私家別墅,共三層,屬於圓形土樓。這一家共有兄弟四人,其他三個兄弟都已經在外發展,而九十一歲高齡的老三仍在這裡生活。之所以叫博士樓,是因為僑福樓主人的晚輩共有11個博士。博士樓最矚目的地方是他的門樓,門樓是兄弟們一次歸國祭祖時修建的,屬於西式風格,四個立柱代表兄弟四人,也代表這個家庭的頂梁之柱,寄託了對家鄉對祖國的赤子之心。
最壯觀的要屬樓王-承啟樓了。此樓經歷三代人才建成,分外環和內環兩部分。外層樓每層都有每層的用途。一層為倉庫,二層放糧食,三層四樓住人。內環樓的一環為廚房,浴室、二環為二層樓是飯廳、客廳,三環學校,第四環為祖堂,環環相連,錯落有致。走在內環里,像進入了一個迷宮,如果沒有導遊引領,恐怕找不到出路。而隨處可見的匾額更顯示出樓主人對後代的教育觀,修身齊家,「家事國事事事關心」。全樓共400間房,最多可達800人共同生活,可以說一天住一個房間,一年也住不完此樓。它的八卦布局,真讓人感嘆中國文化之博大精深。
我們繞過一米寬的過道,隨處可見當地人設立的一人手工捲菸攤位。她靜靜的慢慢地卷着煙,工具簡單原始,也許正是她的原始和純正,才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我們的土樓內部導遊叫小賴,她的家就住在這裡。她將我們引到她家的客廳,請大家品茶水,這些茶都是她的大伯種的,可以說是自產自銷了。茶名聽起來也很動聽,叫「紅美人」。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這裡的茶格外的甜,有一種三十多種配料的養肝茶也不錯,有花有草,散發着獨特的芳香。
土樓像一個運籌帷幄的智者,教會後人如何生活,雖身處大山深處,卻要有胸懷天下的志向和紮實懇乾的精神。對於我,可以說是不虛此行。
生於北方的我對於南行的快樂不僅僅在於感受不同的風物人情,更多的是物轉星移間,對遠方精神的探索。而我的心纏繞在祖國的經緯線上,越發緊密。那個有鳳凰木、三角梅和白鷺飛的地方,我想會時常出現在我的夢裡......[1]
作者簡介
薛紅岩,筆名:冷冰兒 ,女,滿族,撫順市新賓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