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業大廈)原圖鏈接來自 北京時間 的圖片

南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1995年3月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級開發區,1996年元月正式運行,2005年12月通過國家發改委首批審核,2010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高新區。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更多的是着眼於產業發展規律。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對於「高新區」的介入甚至都細化到了產業的指導目錄,也就是說,哪個地方的高新區應重點發展何種產業,都有着明確的規定。

園區介紹

南陽高新區建區以來,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方向,確立了一區多園的發展模式,大力培植特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協調發展社會事業,逐步建立起以光電、裝備製造等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綜合競爭實力逐年增強,成為南陽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對外開放的窗口。南陽高新區是國家光電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河南省首批創新型產業集聚區(試點)、省級防爆特色產業。

新時期,南陽高新區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創新型特色產業園區」這個目標,堅持「主動融入、持續求進、勇於擔當、奮力爭先」十六字方針,努力使南陽高新區成為中原經濟區南陽主體區的重要增長極、創新驅動和科技示範的服務區、培育新興戰略性產業的高地、生態活力宜居的新城區,為南陽 「三化」協調發展和「五區」建設提供科技、智力和人才支持。

主導產業

南陽高新區始終把產業培育作為高新區發展的主線,一方面按照「布局集中、用地節約、產業集聚」的原則,採取「一園多區」的發展模式,着力產業載體的打造,先後規劃建設了三大工業園,目前已成為國家光電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省級防爆產品特色基地。

其中,機械裝備製造園占地3000餘畝,基礎設施總投資8000萬元,已入駐防爆集團、紅宇集團、北方紅陽集團、中南公司、華陽裝備、新普電機等30多個項目;科技產業園目前已入駐ABB集團、金冠電氣集團、飛龍公司等十多家企業創業發展。以自籌資金近2億元建設的科技產業園創業大廈為載體,努力打造豫西南最大的科技研發平台,成功引進用友[[[軟件]]、宜和城保、同恆科技等十餘家科研機構;光電產業園占地2970畝,基礎設施投資近億元,已入駐中光學集團、華祥集團、高新區光電孵化園、同城光電、凱鑫光電、英銳光電、海納川鍍膜玻璃等20餘家光電企業。

另一方面,南陽高新區致力於對產業的集聚與扶持。目前,已經形成光電、現代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特色產業集群。

高新區發展歷程

高新區發端於1988年國務院啟動的「火炬計劃」,所以有的高新區起名為「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注意去掉了「新」字),比如「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間,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的基本國策,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一階段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源、資金和廉價勞動力推動的粗放式增長模式。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於是1988年6月,總設計師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

「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該計劃的兩項核心內容就是「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創辦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北京誕生[2],當時名稱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實驗區」,簡稱北京試驗區。這就是大名鼎鼎「北京中關村」的前身。截止到目前,全國已有156家高新區。

視頻

南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相關視頻

南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舉行憲法宣誓儀式
科技部 我國高新技術及產業化實現新突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