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陵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陵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蕪湖市境南部,長江下游南岸,東界宣州區,西連銅陵縣青陽縣,南接涇縣,北鄰繁昌縣、蕪湖縣。總面積1263.7平方千米,總人口55.29萬人(2013年末)。全縣轄8個鎮:籍山鎮、許鎮鎮、弋江鎮、三里鎮、何灣鎮、工山鎮、煙墩鎮、家發鎮。縣政府駐籍山鎮。

地處皖南山區向沿江平原過渡地帶。西南部是低山區,占全縣總面積66.8%;中部是丘陵區,占全縣總面積5.6%;東北部是圩區,占全縣總面積27.6%。漳河自南而北縱貫縣境,青弋江流經東部。屬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1]。205國道、318國道、216省道、320省道過境並交匯於縣城。青弋江、漳河常年通航,可通長江。名勝古蹟有西山風景區、大土山西周銅礦冶煉遺址、千峰山土墩墓群、黃蓋墓、皖南土堆墓群等。

歷史沿革

南陵在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屬丹陽郡春谷縣、宣城縣。晉置南陵戍。南陵,本漢縣名,在關中,屬京兆尹。東晉僑置於江南。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置南陵郡、南陵縣,由東晉於沿江南岸赭圻屯所置南陵戍而來。

唐長安四年(704年)移治青陽城(今籍山鎮),屬江南道宣州,南宋與明清屬寧國府。民國初年屬蕪湖道,1932年、1938年、1940年先後劃屬第二、九、六行政督察區。

1949年4月22日解放,即置南陵縣人民政府,屬蕪湖地區,1950年屬宣城地區,1952年屬蕪當專區,1980年屬宣城地區,1983年為蕪湖市轄縣。

1958年9月撤銷區、鄉建制,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全縣設立弋江、許鎮、奎湖、工山、家發、三里、煙墩(翌年11月併入三里)、何灣、童村(1961年9月更名戴鎮)、晏公(翌年11月併入何灣)等公社。1960年改城關鎮為城關公社,1962年復置城關鎮。

1961年6月建區劃社,弋江區轄弋江、九連、東河、石鋪、奚灘5個公社,黃墓區轄奎湖、黃塘、黃墓、東塘、太豐、仙坊6個公社,工山區轄工山、麻橋、桂山、家發、戴鎮5個公社,峨嶺區轄三里、五里、峨嶺、煙墩4個公社,何灣區轄丫山、綠嶺、何灣3個公社。,1964年11月由石鋪公社析置葛林公社,1965年復置弋江鎮,均屬弋江區。

1997年,撤銷何灣鄉,設立何灣鎮,鎮政府駐何灣;撤銷奎湖鄉,設立奎湖鎮,鎮政府駐奎湖街;撤銷家發鄉,設立家發鎮,鎮政府駐麻橋;撤銷戴鎮鄉,設立戴匯鎮,鎮政府駐戴匯;撤銷綠嶺鄉,設立綠嶺鎮,鎮政府駐綠嶺。2000年,全縣轄15個鎮、6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南陵縣常住總人口490130人,其中:城關鎮51989人,弋江鎮33834人,黃墓鎮31584人,三里鎮24417人,丫山鎮9892人,工山鎮30489人,奚灘鎮24338人,奎湖鎮28860人,家發鎮30566人,峨嶺鎮18094人,煙墩鎮17788人,戴匯鎮19475人,何灣鎮18498人,綠嶺鎮11529人,石鋪鎮21995人,九連鄉22711人,東河鄉19300人,東七鄉19297人,葛林鄉18399人,太豐鄉26360人,東塘鄉10715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南陵縣常住總人口404278人,其中:籍山鎮138640人,許鎮鎮77048人,弋江鎮67710人,三里鎮28516人,何灣鎮23206人,工山鎮35124人,煙墩鎮11770人,家發鎮22264人。

視頻

南陵縣 相關視頻

南陵縣古民居
南陵縣銅礦遺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