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齊書·荀伯玉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齊書·荀伯玉傳出自《南齊書》,次數為「二十四史」之一,是南朝梁蕭子顯所撰的歷史書,書中記述了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1]

原文

荀伯玉,字弄璋,廣陵人也。祖永,南譙太守。父闡之,給事中。伯玉仕宋為晉安王子勛鎮軍行參軍。泰始初,隨子勛舉事。及事敗還都,賣卜自業。

齊高帝鎮淮陰,伯玉為高帝冠軍刑獄參軍。高帝為宋明帝所疑,被征為黃門郎,深懷憂慮,伯玉勸高帝遣數十騎入魏界,安置標榜。魏果遣游騎數百履行界上,高帝以聞,猶懼不得留,令伯玉占。伯玉言不成行,而帝卒複本任,由是見親待。後隨高帝還都,除奉朝請。高帝使主家事。武帝罷廣興還,立別宅,遣人於大宅掘樹數株,伯玉不與,馳以聞,高帝善之。

升明初,仍為高帝驃騎中兵參軍,帶濟陽太守。霸業既建,伯玉忠勤盡心,常衛左右,加前將軍,大見委信。時武帝在東宮,自以年長,與高帝同創大業,朝事大小悉皆專斷,多違制度。左右張景真偏見任遇,又多僭侈。武帝拜陵還,景真白服乘畫舴艋,坐胡床。觀者咸疑是太子,內外祗畏,莫敢有言者。荀伯玉嘆曰:「太子所為,官(太祖)終不知,豈得畏死,蔽官耳目!我不啟聞,誰當啟者!驍騎將軍陳胤叔先已陳景真及太子前後得失,伯玉因武帝拜陵之後,密啟之,上大怒。武帝東還,遣文惠太子、聞喜公子良宣敕詰責,並示以景真罪狀,使以太子令收景真殺之。胤叔因白武帝,皆言伯玉以聞,太子左右以此深怨伯玉。武帝憂懼,稱疾月余日。

高帝臨崩,指伯玉以屬武帝。「此人事我忠,我身後,人必為其作口過,汝勿信也。」武帝即位,伯玉憂懼。上聞之,以其與垣崇祖善,崇祖田業在江西,慮相扇為亂,加意撫之,伯玉乃安。永明元年,與崇祖並見誣伏誅,而胤叔為太子左率。呂文顯嘆曰:「伯玉能謀太祖而不能自謀,豈非天哉!」 (選自《南齊書》,有刪改)

譯文

荀伯玉,字弄璋,是廣陵人。祖父荀永,是南譙太守。父親荀闡之,官任給事中。荀伯玉在宋朝做官,擔任晉安王劉子勛鎮軍行參軍。泰始初年,荀伯玉跟隨劉子勛發動起義,等到起義失敗後回到京都,占卜維持生計。

齊高帝鎮守淮陰,伯玉擔任冠軍刑獄參軍。高帝被宋明帝懷疑,被征為黃門郎,高帝深感憂慮。伯玉勸高帝派遣數十騎兵進入魏界,設置界標表示占據該地。魏國果然派遣數百騎兵在魏齊邊界遊蕩,太祖(高帝)把這種情狀上報,但還是害怕不能留駐淮陰,讓荀伯玉占卜。荀伯玉斷卦說不要動身前去,而明帝果然有詔恢復太祖本任官職,荀伯玉由此更被太祖當作親信看待。後來伯玉跟隨高帝回到京都,是奉朝請(朝廷給予閒散大官的優厚待遇)。高帝讓他主管家裡的事情。武帝離開廣興返回京城大肆修建別苑,派人在伯玉宅子裡挖掘幾株樹,伯玉不給,武帝迅速把這件事上報高帝,高帝認為伯玉做得很好,並說:「你就該這樣做。」

升明初年,伯玉仍然擔任驃騎中兵參軍,帶濟陽太守。霸業已經完成,伯玉忠心勤勞盡心盡力做事。常常守衛在高帝左右。加前將軍,很受高帝委任信賴。當時武帝還是太子,自認為年長,和高帝一起創下國家基業,朝中的大小事情都獨斷專行,經常違反制度。太子身邊的人張景真很受武帝偏愛和重用,又奢侈無度。武帝拜陵回來。張景真穿着白服乘坐在小船上畫畫,坐在胡床上。看到的人都以為是太子,內外都敬畏,沒有敢說的人。荀伯玉感嘆說:「太子的所作所為,高帝終究不知道,怎麼能因為怕死,使太祖受蒙蔽。我不稟報使太祖知道這些情況,誰來稟報(皇上)。」驍騎將軍陳胤叔已經先將張景真及太子的過錯陳述上去。伯玉趁去武帝拜陵之後,秘密啟奏皇上,皇上非常生氣。武帝拜陵回來後,皇上派文惠太子、聞喜公子良宣告皇上的詔書譴責太子,並且把張景真的罪狀給武帝看。派人以太子的命令收押張景真然後殺了他。胤叔趁機告訴武帝,說都是荀伯玉讓皇上知道了這些事。太子左右的人因此十分痛恨荀伯玉。武帝擔憂害怕,稱病一個多月。

高帝臨死之前,指着伯玉囑咐武帝說:「這個人侍奉我很忠誠,我死後,一定會有人找他言語上的過失,你不要相信。」武帝登上皇位,伯玉擔憂恐懼,皇上聽說了,因為他和垣崇祖交好,垣崇祖田業在江西,擔心他們一起作亂,皇上特意撫慰荀伯玉,伯玉才安心。永明元年,和垣崇祖一起被誣告被殺了,而胤叔擔任太子左率,呂文顯感嘆說:「伯玉能替太祖謀劃卻不能替自己謀劃,這難道不是天意嗎。」 [2]

作者簡介

蕭子顯(487—537年),字景陽,南朝梁朝史學家,文學家。蕭衍建立了梁朝,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梁武帝。在梁朝,蕭子顯憑着他的才華、風度、談吐的出眾,受到梁武帝的禮遇和信任,官至吏部尚書。

蕭子顯是一個「頗負才氣」的人,他的文才是有社會影響的。蕭子顯一生撰寫五部歷史著作,只有《南齊書》存於世。[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