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博山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博山區,隸屬於山東省淄博市,位於山東省中部 ,魯中山區北部,淄博市南部,南與沂源縣接壤,西南接萊蕪市,西北與章丘市交界,東部和北部與淄川區毗鄰,介於東經117°43′—118°42′,北緯36°16′—36°31′之間,南北長49.4千米,東西寬20千米,總面積698.2平方千米。

博山區名勝古蹟有世界文化遺產長城的組成部分——齊長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顏文姜祠、碧霞元君行宮、玉皇宮、范公祠,鳳凰山等。博山區有「中國陶瓷琉璃藝術之鄉」、「中國泵業名城」、「中國琉璃之鄉 」、「中國魯菜名城 」等榮譽稱號。 2018年,博山區下轄3個街道、7個鎮,戶籍人口44.2252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12.6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8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23.6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80.1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14:54.19:43.67。 中文名博山區別名顏神行政區劃代碼370304行政區類別市轄區所屬地區山東省淄博市地理位置山東省中部,淄博市西南端面   積698.2 km²下轄地區3個街道、7個鎮政府駐地城東街道縣前街46號電話區號0533郵政區碼255200氣候條件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氣候人口數量44.2252萬(2018年戶籍人口)著名景點原山國家森林公園、魯山國家森林公園、齊長城火車站博山站車牌代碼魯C方言淄博話(冀魯官話)[1] 博山古稱顏神,因孝婦顏文姜而得名。 博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其一,博山全境皆山,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 其二,因境東南有「博山」,故以山名為區名。


地質構造

地層

博山區地層發育較全,自老至新有四界七系。其中:太古界—泰山群。此層分布於嶺西、樂疃、南博山、上、李家等。岩性為黑雲斜長片麻岩、黑雲變粒岩、斜長角閃岩、角閃片岩等。地層厚2700—15000米左右,距今約24億年;古生界—寒武、奧陶、石炭、二迭四系。寒武系分布於石門、北博山、李家、池上、源泉、嶺西、南博山等。岩性下部為頁岩夾灰岩,中部是厚層鱺狀灰岩及頁岩與博層灰岩互層,上部為泥質條紙灰岩夾薄層灰岩與頁岩互層。沉積環境屬海相,含動物化石。層厚600米左右,距今5億年之多;奧陶系分布於石門、夏家莊、石馬、樂疃、八陡、源泉、岳莊、北博山等。岩性為純灰岩、泥灰岩、白雲質灰岩及白雲岩,屬海相碳酸鹽岩沉積建造,含動物化石。層厚800米左右,距今4.4億年;石炭系分布於八陡、福山、山頭、域城、白塔、夏家莊等。岩性為砂、頁岩互層加灰岩,屬海陸交互相含煤沉積地層,富含動物化石。層厚140米,距今約2.7億年;二迭系分布於八陡、山頭、福山、夏家莊、白塔、蕉莊、域城等,層厚430米左右,屬陸相沉積,含植物化石,距今約2.7億年。中生界。區境內只在蕉莊鄉露侏羅系中、下統,由砂岩、頁岩及岩質頁岩組成,屬河湖沼澤沉積,含植物化石。厚180米,距今約1.4億年。新生界。區境內僅有第四系,廣泛分布於河谷、河川、低洼處,以粘質沙土為主,間夾砂礫層,厚3—4米。

構造

境內存在着兩種類型。一為太古代的基地構造,以線狀緊密褶皺為主,褶皺軸向與片理方向一致,呈330-340方向展布,基底斷裂也較發育,只是由於岩性的區域質作用而難以識別;一為中、新生代的蓋層結構,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

斷裂

南北向斷裂稱姚家峪斷裂,南自萊蕪市苗山東南一帶,向北過樵嶺前、姚家峪至周村區的金山,全長60千米,縱貫區境16千米。走向N5°W—N10°E,傾角NW或S。傾角55°—75°以上。由2—3條正斷層組成斷裂帶。破碎帶寬100—200米,直斷層南小北大,在區境內的垂直斷距300米左右,水平斷距10千米。北東向斷裂有二:一稱淄河斷裂,南自新汶盆地向北,最終入渤海灣,全長110千米,寬一般400—1000米,出露地表60千米。在區境內一段貫穿博山、源泉諸鄉鎮,長19千米。由3—5條斷裂組成的斷裂帶,走向35°左右南東傾,傾角一般80°左右,從整體向東盤上升,西盤下降,垂直距離100—400米,屬逆斷層性質。一稱秋谷斷裂,西南自樂疃向東北經北神頭、秋谷、西河、田莊,終點與淄河斷裂相會,全長近30千米。在區境內一段長20千米。此斷裂切割了姚家峪斷裂,斷裂走向N70°E,傾向SE,傾角50°—70°,屬正斷層性質。東西向斷裂亦有二:一稱石馬斷裂,西起石馬,北至源泉,與淄河斷裂銜接,全長近20千米,屬正斷層性質。大部分地斷被黃土覆蓋,局部地段有出露,斷層走向EW,傾向S,屬正斷層。位于山頭黑山一帶,長約7千米,走向EW,傾向S,傾角70°—80°,上盤為二迭系上統地層,下盤為二迭系下統地層。落差自西向東由數十米增至百餘米。北西向斷層稱福山鎮斷層,位於福山鎮一帶,切割秋谷斷層,長近10千米,屬正斷層性質。走向N50°W,傾向西南,傾角70°。上盤為二迭系地層,下盤為中奧陶統地層。落差南部約500米,北部700米。

褶皺

淄博向斜(也稱淄博盆地),由於受桃花峪斷裂的影響而形成不對稱性。在博山呈狹窄狀向北開闊的箕形盆地。向斜軸在區境內,走向N20°E。其東翼地層走向NE,傾向西北,傾角8°—13°;西翼地層走向SN—西北,傾向E—東北,傾角18°—40°。西河向斜位於福山—西河一帶,西南寬,東北窄。軸向N65°E。向斜核部為石炭系太原組地層;東南翼為石炭系本溪組及奧陶統地層,傾角10°;北西翼以秋谷斷層與中奧陶統地層接觸,產狀略陡,約20度。博山區境內地質構造特點是:斷裂發育,褶皺次之,高角度的張力性斷裂為主。較大的斷裂往往由兩條以上相互平行的斷裂構成斷裂帶。南北向斷裂及北東東向斷裂發育,且控制了大量沉積礦產的展布。

岩漿岩

博山區境內的岩漿岩活動與其他區比較明顯微弱,根據時代的不同可分兩期:一期是元古代桃科期岩漿岩,僅見於樂疃樵嶺前村西的老貓頭。岩性為蛇紋岩,屬古老的浸入岩體,約20億年左右。岩體呈小岩株,平面橢圓,長軸方向西北,與地層的片理方向一致,變質程度較深,在岩體與混合岩的接觸帶上形成了小型蛭石礦。另一期是中生代燕山期岩漿岩,主要呈岩牆或岩床產出。嶺西桃花峪村一帶有十幾層1—2米厚的輝綠岩床浸入到寒武系中、下統地層中。石馬鎮的淄井和北博山鎮的沙井一帶,在奧陶統石灰岩中浸入了1—2層雲斜煌班岩岩床,由於含副礦物磷灰石往往形成一些品位不很高的磷礦床。在煤系地層中(石炭系、二迭系)也有輝綠岩的浸入,有些破壞了煤層的連續性,有些影響了煤的質量。在蕉莊境內,輝綠岩床順層浸入到二迭系上統地層內,其產狀與地層產狀一致,走向為N50度E,出露面積0.4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博山區總體地勢為南高北低,南、東、西三面中低山環繞,中間低山、丘陵、山澗、河谷排列,北面為丘陵河谷地帶,地勢總變化在130—1100米之間,南部淄河流域與北部孝婦河流域河底高度相差在160—200米之間。

中低山區

博山區南、東、西三面中低山區面積為334.7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49.1%。淄河流域南部地勢高起,相對高差500—700米,溝壑縱橫,東部地勢高峻挺拔;樵嶺前至桃園一線西部,地形相對高差550米左右,溝谷幽深,山勢崢嶸,隨處可見

中部低山丘陵區

包括淄河流域中北部和孝婦河流域的南部,面積297.55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43.6%。孝婦河與淄河分水嶺立於其中,西起羊峪嶺,東至671高地,呈弧形東西分布,溝谷切割較深,河谷發育,沖洪積層沿淄河兩岸分布。

北部丘陵區

位於城區以北,面積49.75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7.3%。山嶺起伏平緩,最高山頂大尖山海拔295.5米。地形最低處孝婦河出界口海拔130米。孝婦河沿岸沖洪積層連續分布。

山脈

博山區境內山嶺起伏,層巒疊嶂。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47個,500米以上的山峰81個。山脈屬魯中山系,西連泰山,向東蜿蜒深入益都。較大的屬魯山原山岳陽山鹿角山[2]


參考來源

  1. [1] == 地名由來 ==
  2. - 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