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卜算子慢·江楓漸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卜算子慢·江楓漸老》

作品名稱: 《卜算子慢·江楓漸老》

創作年代: 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文學體裁:詞

作者:柳永

《卜算子慢·江楓漸老》[2]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的作品。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上闋寫景,奠定了淒清的基調,烘托出抑鬱懷人的氛圍。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篇頭三句,乃登高所見。「敗紅」就是「漸老」的「江楓」,「衰翠」就是「半凋」的「汀蕙」,而曰「滿目」,則是舉楓樹、蕙草以概其餘,點出當時已是深秋時節了,整個畫面呈現紅和綠兩種時比色。不是鮮紅嫩綠,而是黯淡、憔悴的紅和綠。 「敗紅」和「衰翠」是對應上文的「江楓」和「汀蕙」:請注意不是已老和全凋,而是「漸老」和「半凋」;所以還殘留一些淒悽慘慘的紅和稀稀疏疏的綠,「漸」和「半」意味正老、正凋,還將不斷地老下去、凋下去。

下闋抒情,承接上闋直接寫出愁恨的緣由。

「脈脈人千里。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脈脈」,化用《古詩十九首》:「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其字當作「哌哌」,相視之貌。(「脈」,繁體「作哌」,形近而誤。)相視,就是我與她互相對望,也就是她懷念我,我也懷念她,因此接着才會有二、三句。「兩處風情」,從「脈脈」來;「萬重煙水」,從「千里」來。細針密線,絲絲人扣。「念兩處風情」緊扣「脈脈」,「萬重煙水」與「千里」呼應,繪出詞人與伊人遠隔千里,山水重重,兩相懷念的情狀。一個「念」字,令作者懷人之情頓生層瀾。

此詞藝術上的特色主要是襯托渲染的手法和宛轉往復的情思。詞的上片,取正襯的手法,以苦景寫悲懷,同時又將悽怨之情灌注到客觀的景物中去,以悲寫悲,渲染烘托出濃烈的悲苦氣氛;下片寫出了詞人感情上的波瀾起伏,採取了總起總收、間以分述的筆法,以使感情的抒發層層逼進,步步加深。

詩詞正文

譯文

江岸的楓葉漸漸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滿眼衰敗的紅花綠葉。楚鄉作客,登高望遠,正逢這樣的暮秋天氣。傳來了稀疏的搗衣聲,斷斷續續迴響在殘陽里。面對這傍晚景象,我悲傷懷抱,思念遠人,新愁和舊恨,接連湧起。

相思之人隔斷在脈脈千里之外。兩處思念情懷,相隔千山萬水。雨停雲散天空高遠,望不盡遠處十二座蒼翠山峰。無言相訴,誰會登高望遠抒發心中的情意?縱然寫得千萬種分離的痛苦情思,無奈誰能駕馭行雲寄去我的相思情書?

簡介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東(今山西),曾為沙縣縣丞,在州郡頗有威信。父親柳宜,出仕南唐,為監察御史;南唐滅亡後,柳宜供職北宋,任雷澤縣令,不久,改為費縣縣令、濮州任城令。柳永即出生於其父任所(984年,費縣)。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鄉,遊覽名勝中峰寺,作詩《題中峰寺》。柳永讀到《眉峰碧》,甚愛此詞,將它題寫在牆壁上,反覆琢磨。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嘗試為詞,作《巫山一段雲•六六真游洞》,歌頌家鄉風景武夷山,有「飄飄凌雲之意」。

表面上看,柳永對功名利祿不無鄙視,很有點叛逆精神。其實這只是失望之後的牢騷話,骨子裡還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魚水》中一方面說「浮名利,擬拚休。是非莫掛心頭。」另一方面卻又自我安慰說「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因此,他在科場初次失利後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戰科場。

柳永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他還描繪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及四時景物風光,另有遊仙、詠史、詠物等題材。柳永發展了詞體,留存二百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一百五十個之多,並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製的新調,又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柳詞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於音樂美。他的詞不僅在當時流播極廣,對後世影響也十分深巨。[7]

視頻

中國文學——柳永情懷
宋詞十家之柳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