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卡爾·伊坎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卡爾·伊坎

來自 知乎 的圖片

本名 卡爾·伊坎

國家 美國

外語

Carl Icahn

卡爾·伊坎,是美國著名的企業管理人物。[1]

簡介

卡爾·伊坎(Carl Icahn),美國知名主動投資者(Activist investor)、對沖基金經理,Icahn Enterprises 公司董事會主席,被譽為「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非《華爾街之狼》電影原型)。

像禿鷹在頭上盤旋:華爾街最危險的人——卡爾·伊坎

華爾街前沿2016-11-13 23:12:06 搜狐公眾平台

  題記:「我是伊坎……」—這是所有華爾街公司CEO最害怕接到的電話

  在華爾街,卡爾?伊坎不是個令人愉悅的名字。

  叱詫風雲40年,卡爾?伊坎一手主導了美國金融史上最著名的一樁樁惡意收購,美國每一件重要的企業界事件背後幾乎都有他的身影,華爾街公司高管談之色變。

  億萬富翁利昂·布萊克這樣評價伊坎:「他喜歡贏,他喜歡錢——但錢只是他用來證明自己價值的計分板。他精明而且不屈不撓,他不在乎別人怎麼想。儘管他不是常常都對,但我從不會打賭他會錯。「

  直到今天,這位80歲的老人仍不知疲倦地站尋找着自己的目標,155億美元的身家,不需要他人的幫助,也不用徵求誰的同意,這讓他變得十分危險,就像一隻禿鷹盤旋在高空,觸目所及都是他的獵物。「我是伊坎……」,幾乎所有公司的CEO都害怕接到這樣的電話,因為這很可能意味着「麻煩」的開始...

  ▌真正的華爾街之狼

  電影《華爾街之狼》根據臭名昭著的股票經紀人喬丹·貝爾福特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但通過垃圾股等各種欺詐手段騙取投資者資金揮霍的貝爾福特遠配不上「華爾街之狼」的稱號。

  真正的華爾街之狼是將兇狠的尖牙對準上市大公司,運用諸多合法金融手段,逼迫漠視股東利益的董事會做出戰略改變、利益讓步甚至是金錢割肉,為自己贏得豐厚的利潤,同時也給追隨的小股民們帶來實際收益。

  當然,這並不是什麼豐功偉績,而是在資本市場允許的範圍內對上市公司進行合法的洗劫。

  卡爾·伊坎就是這樣一個令所有美國上市公司都害怕的兇狠野獸。他最知名也是最嫻熟的攻擊手段就是「突襲企業」,即大量買入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成為戰略股東,通過行使股東權益迫使公司做出各種調整,為自己贏得豐厚的利潤,也給普通股東帶來實利。

  1987年奧斯卡獲獎電影《華爾街》中,邁克爾·道格拉斯飾演的主角也是部分以伊坎為原型的。那句經典的台詞「如果你想找個朋友,那就去養條狗好了」,正是伊坎的名言。

  實際上卡爾?伊坎似乎天生就是為投資而生的:猶太人、普林斯頓哲學系畢業(全美擁有富翁校友最多的名校之一)、學過醫參過軍、德州撲克戰機斐然……

  ▌區分實力和運氣

  1961年,伊坎也和貝爾福特一樣從股票經紀人開始了自己的華爾街生涯。一開始因為出色的投機技巧,卡爾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輕鬆賺到了4000美元, 那是他父親兩年的收入。

  多年以後,回憶起這段時光他仍感慨不已:「它們就像點石成金的魔法師,讓奇蹟在一夜之間發生, 實力、野心和激情在一個個的天文數字中燦然交匯。」

  原來冷漠、理性的數字背後竟然蘊藏着如此熾熱而瘋狂的酵母。就在那一瞬間,他決定重新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標。從此,世界上少了一位參悟人生的哲學家,多了一個縱橫捭闔的資本大鱷。一年後美國股市崩潰,一夜之間伊坎傾家蕩產,在同一天模特女友離去、心愛的敞篷車也不得不賣掉。栽了大跟頭後,伊坎清晰地意識到了自己專業知識的貧乏,隨後如饑似渴地系統學習金融、法律、會計、證券分析等基礎課程。

  ▌大事業要有大構想

  七年之後,卡爾在交易所購買了一個席位,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專注於風險套利和期權交易這個微不足道的小買賣。與當時許多投資機構將注意力放在專門炒作高科技概念股上完全不同,伊坎的目光死死盯住了傳統產業。

  在他看來:

  身處傳統行業的公司大多擁有價值不菲的資產,增值空間巨大。

  而且它們面對的是一個成熟的、現成的而不是潛在的市場,沒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

  戰略決定成敗,接下來伊坎的投資公司在傳統產業類公司身上大膽下注,最終不僅在5年時間中以年均21.6%的收益率跑贏道瓊斯大盤,而且令許多醉心於納斯達克市場的投資機構望塵莫及。

  1980年,在客戶紛至沓來的情況下,伊坎將公司遷到了美國的金融中心——紐約曼哈頓。與通用、摩根斯坦利等國際巨頭比鄰而居的日子,極大地開闊了他的眼界。此時的伊坎,已經不滿足於在股票二級市場當一個暴發戶式的炒家,他開始以戰略家的眼光謀篇布局。伊坎敏銳地察覺到,全球的經濟結構正在經歷一次巨大的變革,很多傳統產業都存在迅猛發展的機遇,但是由於公司治理和其他種種原因,多數企業規模偏小、投資分散、沒有競爭力。因此,如果通過資本併購的方式,將之進行優化整合,前景不可限量。

  事情已經想得很清楚了。伊坎不再猶豫,他只怕自己併購動作太慢!5個月後,斥資8000萬美元收購了瀕臨破產的Federal-Mogul汽車零件公司,然後重金聘請麥肯錫等國際專業顧問公司為企業在戰略、管理等方面進行提供諮詢,將它從「連一張準確的財務報表都交不出來」的極度混亂的企業,轉型成一個管理規範、極具市場競爭力的現代公司。數年後,伊坎將之出售,獲利超過20倍!

  資本積累的伊坎開始大量購入上市公司控股股份,開始了自己的傳奇投資人生。接下來的3年時間裡,伊坎背着大大的錢袋,像開聯合收割機一樣將眾多優質的企業一一收入囊中。

  在過去的四十年間,伊坎在華爾街嫻熟運用槓桿收購、惡意收購、委託書之爭、要求董事席位、藉助媒體、煽動小股東等各種資本和非資本手段,購入了數十家上市公司的大量股份,通過威逼利誘董事會和管理層賺取了上百億美元的利潤。

  他的獵物名單包括了雅虎、時代華納、維亞康姆、蘋果、摩托羅拉、西聯匯款等諸多巨頭,橫跨鋼鐵、航空、科技、金融、娛樂等多個行業。

  正應了孟子那句「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狹路相逢勇者勝

  1985年初,有人反覆介紹並邀請伊坎接盤菲利浦石油公司的股份,他只是勉強答應「試試看」。但是,分析的結果卻令伊坎摩拳擦掌:

  首先,菲力浦石油公司的石油儲量已經超過10億桶,以每桶30美元的市價計算,公司的資產就不應低於300億美元。而當時公司的市值僅為126億美元,被嚴重低估。

  其次,石油行業屬於成長性很好、具有強大延伸和輻射能力的領域。只要運作得當,短期內就可以做到可觀的利潤和很大的產業規模。

  再次,整個大背景更是利好。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石油產量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油價則從每桶15美元上漲至35美元。而且經濟的發展使石油的需求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伊坎在紐約和德克薩斯之間飛來飛去,和對方商談收購的細節。媒體也推波助瀾,一時間,這場「資本和能源的世紀聯姻」萬眾矚目。但是誰也沒想到,就在雙方準備進洞房的前一刻,意外發生了——另一大財團以高出10億美元的價格向大股東發出收購要約。

  面對對方勢在必得的攻勢,拉滿弓弦的伊坎已經很難收回,他決定不惜一切代價與對方見個高低。當伊坎宣布將收購價格提高20%時,對方立馬抬高收購價到30%。雙方你來我往,空氣中瀰漫着血腥味。此時的伊坎非常清楚,如果按照市價收購,即便是將手中所有的現金都抽調過來也存在高達80億美元的缺口,他已經聽到了資金鍊即將斷裂的聲音。

  在伊坎近乎彈盡糧絕的時候,華爾街著名的投資銀行家米爾肯敲開了他的門。

  米爾肯發明了一種垃圾債券融資法。垃圾債券是信用等級很低的公司發行的債券,儘管回報很高,但違約的風險也很大,所以乏人問津。於是,米爾肯開立保函,以銀行的信用為這些債券提供擔保,然後再去金融機構貸款。這種方法能夠以最少的本金撬動最多的資金,將槓桿最大化,當然風險也成倍放大。

  一個有槳沒船劃,一個有船劃不動,兩人一拍即合。收購計劃再次啟動,一場勢不兩立的收購與反收購之戰隨之進入白熱化。

  隨後,競爭對手開始發覺情況有些異樣:看似弱小的伊坎不但絲毫不落下風,反而越戰越勇,自己卻顯得後勁不足。勝利的天平已開始倒向伊坎,只要再堅持一陣,對手必敗無疑。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此時伊坎選擇了放棄——不僅停止收購,反而將手頭的股票盡數拋出。

  事後有人問及原因,伊坎笑笑:「菲力浦石油公司只剩下一付空殼,要來何用?我要的是股價上漲!」不過以下的解釋似乎更有說服力:一進一出,就有上億美元的進賬——伊坎深深愛上了這種「來錢極快」的短線投機,早已失去了經營實業的耐心。

  從此,伊坎開始用他像獵狗一樣靈敏的嗅覺,找出並伺機襲擊那些股價估值過低的公司。在迅速聚斂了數十億美元的財富的同時,他也成為了讓企業高管們夜不能寐的「幽靈」。

  ▌兵者詭道

  1985年,伊坎在對環球航空公司(TWA)漂亮的惡意收購中一戰成名。

  伊坎發現剛剛完成業務拆分的環球航空公司控制權存在漏洞,於是糾集了一批資金雄厚的合作夥伴悄悄抄底該公司股票,此時環球航空公司每股價格只有10美元。當他的持股量臨近5%這一披露界限時,他突然開始快速加碼,短短數日將持股比例提高至16%,華爾街其他投資人隨即跟進,股價則快速飆升至每股19美元。伊坎起初放出消息,表示自己並不想控制TWA,只是想用股票換幾架環球航空的飛機,然後再把飛機租給這家公司賺錢,這時股價回落並穩定下來。當TWA意識到情況不妙時,便向紐約聯邦法院提起訴訟。伊坎並未就此收兵,他一邊打官司,一邊將持股量提升至52%以上,快速完成了對TWA的絕對控股。

  《孫子·軍爭》「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完美地解釋了卡爾這一戰。

  憑藉投資人和管理者的雙重身份,伊坎有計劃地變賣其資產。1988年通過TWA私有化交易,個人獲利4.69億美元,卻給這家公司留下了5.4億美元的巨額債務,而後伊坎又作價4.45億美元變賣了TWA最有價值的倫敦業務。成立於1925年的老牌航空公司TWA最終在2001年被美利堅航空收購,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從此伊坎背上了「企業掠奪者」的惡名。

  「當你弄出很大聲音的時候,人們會聽你說話,而當你在桌子上扔出上億現金的時候,人們對你的注意,比你弄出多大聲音都要大。」

  雖然父母並不是商人,但伊坎的身上卻淋漓盡致地體現了猶太人的經商天性:對利益嗜血般貪婪,為利潤不害怕風險,看準時機果斷出擊。

  伊坎就如同華爾街一條嗜血的惡狼,敏銳的判斷出自己可能的目標,然後就集中力量展開攻擊;他是美國少數可以憑藉一己之力就改變任何上市公司股價的人物。他宣布自己收購蘋果股票的一條Twitter消息,就可以讓蘋果股價單日暴漲5%。哪怕是關於他打算攻擊黑莓的傳言,都可以讓後者股價飆升7%。他曾經創下紐交所單筆交易之最,在Texaco一家公司上就淨賺5億美元。

  ▌高明獵手的秘密

  說起來很簡單,伊坎常常尋找那些苦於出售的企業。總的來說,伊坎看重的是「硬資產」,如房地產、石油資源、林地等這些容易計算出價值的行業,避開那些嚴重依賴開發新產品的科技公司。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伊坎在生物製藥行業的收購也很成功。

  伊坎攻擊的目標都具有相同的特徵:那些股價暫時處於低谷,但基本面依舊穩健的公司股票,而且股價低落很大原因都要歸罪於管理不力與業務混亂。這給伊坎這樣的活躍投資者帶來了活動空間,他可以迅速低價吃進股票成為戰略股東,通過公開報道施壓董事會或管理層,利用小股東的不滿情緒發起委託書戰爭,甚至直接發出收購要約,來逼迫上市公司滿足他的要求,推進公司管理或戰略變革。

  伊坎對此的解釋是:「大家一致的看法常常是錯誤的,如果你隨波逐流,成功就會遠離你,所以我買的都是那些不那麼耀眼、不被人喜歡的公司,要是整個產業也失寵於大眾就更好。」

  為了做好選擇,伊坎把自己埋身於曼哈頓總部高明的研究團隊中,但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尋找可被收購的企業。通常,選擇獵物時,最重要的人還是伊坎本人。他的高級顧問說:「50%到60%的好點子都來自於伊坎。」伊坎常常一天打十多個小時的電話,對象包括投資銀行家、對沖基金公司經理、分析師等一切能給他提供線索的人。一旦找好獵物,伊坎就會與同事們對該公司的每個方面都仔細分析,翻來覆去地分析。

  雖然看起來伊坎無處不在,但他事實上很少離開GM大樓的辦公室。他幾乎不會打飛機去見股東或律師。他僅僅從曼哈頓大樓就可以對外面的那些公司造成巨大影響,所以他堅持認為微觀層面的管理沒有太大必要。

  「這就像看一位醫生做手術,然後告訴他哪兒做得不對。」

  ▌天使還是魔鬼

  喜歡穿休閒的棉布褲子和船鞋,脖子上總纏着一副眼鏡,當他埋頭工作時,頭髮耷拉下去,看上去就像一個好萊塢影片裡痴迷於研究的教授。然而,對於伊坎的評價,外界卻並不統一:既有「激進投資人」、「維權投資者」等帶有褒獎意味的稱謂,更有「吸血鬼」、「企業掠奪者」等具有譴責性質的標籤。

  在批評者看來,伊坎關心的是如何從收購和出售中贏利,而從不關心企業的發展;而且被伊坎攻擊的上市公司被迫犧牲其他股東的利益,採用大筆資金實施股票回購,而伊坎得以獲利並全身而退;不僅如此,由於董事會往往考慮的是企業戰略問題,但伊坎所關注的是短期收益,其不當的干擾行為勢必危及公司的長期發展。更有甚者,伊坎的猛烈進攻有時會傷害到那些本不應該受到攻擊的CEO們。

  正如一位非常著名的投資家所言:「他把對上帝的敬畏引入管理以讓人們按他的意思行事,這可能對迅速提升一個公司的股價有用,但可能不是公司持久盈利的最好之計。」

  「我必須以股東的利益為出發點,而我就是最大的股東。」

  由於信息與身份的不對稱,分散的小股東聯合起來與現有管理層進行談判不太可能,而對一個擁有公司大部分股權的大股東來說,用公司治理的正式程序給管理者施壓還是很有可能的。因此,客觀上說,伊坎通過機構投資者的相對強勢力量將原本沒有話語權且分散的小量持股人團結起來,並以他們代表的角色監督大企業管理層的行為,一方面可以為企業引入民主決策機制,另一方面能夠促使企業管理層專注於為股東創造價值。資料顯示,最近兩年裡伊坎曾經「染指」過的公司市值增幅已經超過了500億美元,伊坎說自己的行為已經使得更多的中小股東獲益。

  1988年,伊坎在石油公司Texaco的年度股東會議上慷慨激昂地表示,「有很多人為反抗暴政而死去。至少我可以投否決票。」因而短期投資者就像是跟着大船的海鷗一樣,聚集在伊坎的背後,準備着從伊坎的攻擊中獲得自己的利益。

  ▌與村夫交談不離謙卑之態,與王侯散步不露諂媚之顏

  1986年,伊坎和一群掠奪者看中了USX的資產、鋼鐵和能源。伊坎的設想是剝離鋼鐵業務,讓能源部門的價值凸顯出來。看出此項剝離有利可圖的人不只是伊坎一人,但是最後把這件事搞起來的只有伊坎。

  然而狂飆的 80 年代漸行漸遠,當年臭名昭著的掠奪者也銷聲匿跡,他們不再顯山露水,做起了平淡的生意。Saul Steinberg 重新打理自己的 Reliance Insurance 公司。Irwin Jacobs 在明尼蘇達經營遊艇生意。最火爆的掠奪者 Sir JamesGoldsmith 帶着財富歸隱了。

  在伊坎所有一局定輸贏的撲克對決中,在他所有艱苦卓絕的戰役中,這場戰鬥是決定伊坎生死的,也是他最成功的一戰。此時的伊坎爭議纏身,航空公司沒經營好,還背着掠奪者的惡名,是僅存的幾個還沒被打倒的 80 年代金融寡頭,伊坎似乎不堪一擊。一家政府機構和多名有影響力的參議員聯合起來要對付他,伊坎難道真要被埋葬在80年代的垃圾堆里嗎?

  最後的結局是,這個意志堅定地控制公司命運的人,也成功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這讓人想起了他最喜愛的吉普林的詩句:與村夫交談不離謙卑之態,與王侯散步不露諂媚之顏。

  2007年時,卡爾管理着50億美元的資產。他的資本管理一直非常成功,直到經濟崩潰期間,他才遭遇挫折,損失了35%。

  突然之間,像所有資產管理人一樣,面對失望的投資人,他只能讓處境窘迫的合伙人拿回投資。然而,伊坎自己卻沒有收回自己的資產,還順勢將合伙人的負擔徹底解除了。這種契約精神恐怕沒幾個人可以做到。

  「我與投資人之間一直都沒有什麼問題,但到最後,如果你想全資收購一家公司,衝突就會變多。」伊坎覺得與其做個收點「小費」資產管理人,不如變身為華爾街一匹孤狼,用自己的錢來馳騁沙場。

  ▌總結:

  《財富》雜誌稱伊坎為「美國最熱門的投資者」,「不管你信不信,現實中的伊坎是一個複雜而又多才多藝的人——他精通多種賺錢之道,他可能為股東賺的錢比這個星球上的其他任何投機者都多。」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伊坎的成功來自於"虧錢趁早"的早年經歷,以及認清實力和運氣之後的持久努力。從企業老闆的角度去思考大問題,大問題上的模糊準確遠遠比小問題的完美精確更為重要。伊坎所「掠奪」的公司,基本都是存在着明顯治理缺陷的「問題」企業,而伊坎通過實施重組和管理改良,將其變身為一家家有價值的企業,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正是那些大企業的官僚主義者所缺乏的。無可否認的是,伊坎給美國上市公司治理帶來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在股東權益方面:促使越來越多的活躍董事開始挑戰企業的高管。

激進投資者卡爾·伊坎繼續增持肥料公司CVR Partners股份

2025-01-06 08:27 搜狐 發布於:廣東省

激進投資者卡爾·伊坎在2024年最後一個月繼續增持肥料公司CVR Partners的股份。

伊坎於12月13日至30日期間斥資240萬美元,平均價格為74.53美元。CVR Partners是一家生產氨和尿素硝酸銨的企業。這些交易是通過伊坎企業旗下的美國娛樂地產公司(AEP)進行的。

參考來源

  1. 移至 卡爾·伊坎, 知乎,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