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大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Karl Ludwig John Lorenz;1771年9月5日-1847年4月30日) ,是奧地利帝國皇子,元帥,軍事理論家,切申大公爵。史稱卡爾大公(Archduke Charles)。是資產階級軍事科學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卡爾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第三子。出生在父親任大公的托斯卡納大公國(現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年輕時就過繼給了姨父切申公爵阿爾貝特·卡西米爾,1790年進入軍隊,在戰事頻繁的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作為奧地利的軍事統帥而活躍於歐洲戰場,並曾成為使拿破崙一世首次受挫的抗法名將。[1]
人物經歷
出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年青時在托斯卡納,在維也納,在奧地利屬下的荷蘭,法國革命戰爭時在那裡他開始他的軍事生涯。 作為皇室成員,卡爾大公從軍以後即參與組織指揮作戰。1792年,他參加了由普魯士奧地利結盟反對法國革命的戰爭。次年,他率軍在阿爾登霍芬和內爾文登地區擊敗了法軍,開始嶄露頭角。同年任奧屬尼德蘭總督。
1793年卡爾大公在阿爾登霍芬和內爾溫登戰役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之後他成為了奧屬尼德蘭的政府首腦,並先後獲得了中將與上將軍銜,這一時期內的行政工作與軍隊指揮使他掌握了非常寶貴的經驗。[2]
統領萊茵河地區的奧地利軍隊,年僅25歲即領元帥軍銜,稱神聖羅馬帝國大元帥。他在與法儒爾當和莫羅的軍隊作戰中,巧妙地實施機動,分離兩支敵軍後果斷的實施各個擊破,迫使兵力居於優勢的法軍敗退回萊茵河左岸。這次戰役顯示他已經是歐洲最出色的統帥之一。卡爾1797年在意大利有力地鉗制了拿破崙的進軍。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中(1798-1802) ,他再次指揮萊茵河戰線,1799年擊敗儒爾當的軍隊。
1801年,卡爾大公被任命為奧地利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他一上任便銳意實行軍事改革,果斷廢棄舊的軍事制度,認真吸取拿破崙的建軍經驗和作戰思想。同年,奧地利與俄國等結成第三次反法聯盟對法作戰,卡爾奉命率9,5萬人出意大利,8月在卡爾迪埃羅與馬塞納指揮的6萬法軍展開激戰,戰鬥持續了三天不分勝負,雙方各損失約5000人。此時他接到了烏爾姆失敗的消息被迫撤軍。12月,在他來不及回師救援之前,奧俄聯軍已在奧斯特利茨會戰中遭受慘敗。拿破崙終於占了上風。
1806年2月,卡爾大公再一次出任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併兼任奧軍總司令。他繼續進行軍事改革,首先組建總司令部,統一指揮全軍;接着創建軍事院校,推行預備兵役制度;革新軍隊編制,將騎兵編成數個獨立軍團,把分散在各步兵營的炮兵集中起來組建成聯隊,並設立醫務隊、軍馬補充隊和軍郵局,並實行軍用物資就地徵集制度,減輕軍隊運輸的負擔。通過他的大力改革,奧軍在短短几年內有了很多改善,戰鬥力大為提高。
資料圖片
參考資料
- ↑ 拿破崙最大的敵人——卡爾大公 ,快資訊,2019-05-07
- ↑ 拿破崙最強宿敵-卡爾大公 ,快資訊,2017-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