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卷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印度卷柏 |
中文名稱 印度卷柏 二名法 Selaginella indica 界 植物界 門 蕨類植物門 亞門 石松亞門 綱 石松綱 亞綱 有葉舌亞綱 目 卷柏目 |
印度卷柏,孢子葉穗緊密,四稜柱形,單生於小枝末端,5-25毫米x1.5-2毫米;孢子葉一形,卵狀三角形至卵狀披針形;大孢子葉分布於下部,大孢子葉分布於上部;大孢子橘黃色;小孢子橘黃色
信息
種中文名:印度卷柏
種拉丁名:Selaginella indica (Milde) R. M. Tryon
科中文名:卷柏科
科拉丁名:Selaginellaceae
屬中文名:卷柏屬
屬拉丁名:Selaginella
國內分布:產西藏(錯那、吉隆)、雲南(安寧、大理、洱源、雙柏)、四川(德昌)
國外分布:印度、不丹、尼泊爾也有分布。
命名來源:(植物分類學報)[]
中國植物志:6(3):095[1]
形態特徵
石生或土生,密集呈墊狀。
莖和枝具背腹性,匍匐或傾斜;主莖明顯,側生分枝多,長1. 5-2.5厘米,連葉寬約2毫米,1-2回羽狀分枝,再生出3-7個短的小枝。根托由莖的上側生出,沿莖各部遍生。
葉草質,一形,略疏鬆排列,線狀披針形,長1.8-2.3毫米 (不包括葉尖芒長) ,寬0.3-0. 5毫米;莖下面的葉黃棕色,側面的葉斜升;中肋背面明顯;基部楔形,下延或圓形,貼生,邊緣疏被睫毛,睫毛斜升;葉先端扁平,漸狹;葉尖芒長達葉片的1/5,通直,有短毛。
孢子葉穗緊密,四稜柱形,單生於小枝末端,5-25毫米x1.5-2毫米;孢子葉一形,卵狀三角形至卵狀披針形;大孢子葉分布於下部,大孢子葉分布於上部;大孢子橘黃色;小孢子橘黃色。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500-2800米的乾熱河谷山坡或山頂裸露岩石上。
分布範圍
西藏 (錯那、吉隆) 、雲南 (安寧、大理、洱源、雙柏) 、四川 (德昌) 。
印度、尼泊爾、不丹也有分布。
卷柏屬介紹
別名:九死還魂草、萬年青、岩柏草、石柏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15 cm;主莖直立,少有分枝,頂端叢 生小枝,輻射開展;營養葉二形,背、腹各2列,交互着生,腹葉斜 向上,卵狀矩圓形,急尖而有長芒:背葉斜展,寬超出腹葉,長卵圓形,
急尖而有長芒,外側邊狹膜質,並 有微齒,內側邊的膜質寬而全緣;孢子囊穗生於枝頂,四棱形;孢子 葉呈卵狀三角形,孢子囊呈圓腎形。
根能自行從土壤分離,乾旱時捲縮似拳狀,隨風移動,遇水而榮,根重新再鑽到土 壤里尋找水分。其耐旱力極強,在長期千旱後只要根系在水中浸泡後就又可舒展, 故又名九死還魂草。
廣布種,多生於乾旱岩石縫中,以及海拔200〜1000 m的地區。全株供藥用, 為收斂止血劑。[2]
參考來源
- ↑ 印度卷柏Selaginella indica (Milde) R. M. Tryon,植物通
- ↑ 卷柏屬簡介,花卉盆景網,2014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