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基督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印度基督教早在公元4世紀,相傳敘利亞傳教士托馬斯就把基督教傳入印度南部喀拉拉邦。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1](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較小教派。
基督教信仰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以聖經為藍本,核心思想是福音[2],即上帝耶穌基督的救恩,充分彰顯了上帝對全人類和整個宇宙舍己無私的大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簡介
7世紀,伊斯蘭教發起對外擴張的「聖戰」時,一批屬於聶斯脫利教派的基督教徒為逃避戰亂從中東移居南印度馬拉巴爾地區,在這裡傳經布道,定居下來。近代,葡萄牙傳教士首先來印度傳教,1541年在果阿成立了耶穌會。1580—1595年耶穌會先後派三個布道團駐莫臥兒王朝。後來英國聖公會傳教士隨東印度公司來印,先後在蘇拉特、馬德拉斯和孟買成立宣教會。1680年他們在馬德拉斯建立第一座教堂,1814年成立加爾各答大主教區。到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已有200餘萬。
18世紀初丹麥和德國的路德教派傳教士曾將新教傳入印度南部,後新教迅速發展,到1931年已有300多萬信徒。1914年新教派在那格浦爾成立了「全國基督教委員會」。印度獨立後,南印度的公理教會和聯合教會與馬德拉斯等地聖公會聯合,成立「南印度教會」,統一領導南印度天主教和新教的各種組織的活動。在北印度也成立了「印度天主教主教會議」,由德里大主教費爾南德斯任秘書長。據1981年印度人口普查,全國基督教徒有1616萬,主要集中於南印度。喀拉拉邦為523萬,泰米爾納杜邦為280萬,安得拉邦為143萬。印度基督教徒雖然也過基督教各傳統節日,但許多習俗和禮儀受到了印度教的影響。
參考文獻
- ↑ 基督教世界三大護教戰爭,bilibili,2019-08-05
- ↑ 什麼叫福音,什麼是信福音,為什麼信福音!,新浪博客,201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