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印度豹 |
中文學名:獵豹 |
印度豹(學名:Acinonyx jubatus),又稱獵豹,體長:1-1.5米,體重:35-72公斤,是貓科動物的一種,也是獵豹屬下唯一的物種,現在主要分布在非洲與西亞。同其它貓科動物不同,依靠速度來捕獵,而非偷襲或群體攻擊。是陸上奔跑最快的動物,全速奔馳的獵豹,時速可以超過110公里,相當於百米世界冠軍的三倍快。獵豹不僅是陸地上速度最快的動物,也是貓科動物成員中歷史最久,最獨特和特異化的品種。
[1]
外形特徵
印度豹的體型雄略微大於雌,背部的顏色是淡黃色。它腹部的顏色比較淺,通常是白色的。剛才我們說了,獵豹它是叫Cheetah,就是有斑點的意思。所以它全身都有黑色的斑點,從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條紋,這個條紋就是我們用來區別獵豹與豹的一個特徵。 獵豹的尾巴,它的末端的三分之一部位,有黑色的環紋。後頸部的毛比較長,好像很短的鬃毛一樣。一般來說它的體型是纖細、腿長、頭小、耳朵短、它的瞳孔是圓形。因為獵豹具有這種流線型的體型,所以它跑起步來顯得十分輕盈。加上獵豹的脊椎骨十分柔軟,它無論是站立的時候,還是奔跑的時候,它的身體的輪廓都像是一座青銅作品,所以有媒體把獵豹的背部與臀部曲線列為就是一種自然遺產。它的軀幹長是1米到1.5米、尾長是0.6米到0.8米、肩高是0.7到0.9米、體重一般是35到72公斤。
生活習性
印度豹為食肉動物,捕食少於40公斤的哺乳動物,如瞪羚、黑斑羚、幼牛羚等,以及野兔。偷偷接近到與獵物10至30米的距離,然後獵捕獵物,獵捕時速度最高可達到時速120千米,且僅一腳着地,但最多只能跑3分鐘,超過時生理構造使印度豹必須減速,否則它們會因身體過熱而死。通常在1分鐘內即可獵捕到獵物,如果印度豹獵捕失敗,那將是浪費體力。大致上6次捕獵中僅有1次會成功。不同於其他貓科動物,成年母印度豹並沒有主要的地盤,而想要避開其他的印度豹。公印度豹有時會組成小團體,通常是從同一家庭來的。
印度豹一般餓了才捕食,平均三天才能捕到一隻獵物,有時它們的獵物還會被獅子和鬣狗等更強悍的動物搶去。印度豹通常利用其出眾的奔跑速度來獵取食物,所以一幅印度豹獵殺羚羊的場景顯得非常壯觀慘烈。如果有一隻羚羊落了單——這在大草原上可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印度豹就會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先從後側悄悄地靠近小羚羊。如果兩者之間的距離縮短到了一個可以衝刺的程度,這時哪怕羚羊察覺到大禍臨頭也為時已晚。印度豹開始急速奔跑,獵犬般的利爪掀起塊塊草皮和塵土。它們間的距離在縮小,終於抓住了,羚羊在一陣塵土中滾倒在地上,它的蹄在空中掙扎着,想觸着地面站起來,然而頭頸已經受制於豹了。
獅子會獵殺印度豹的幼仔,還會搶奪印度豹捕到的獵物。要將小印度豹訓練得自如對付周圍的環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大約需要18個月的時間。而小豹要成長為熟練的獵手則還需兩三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他們要學會如何捕食,如何躲避危險,只有不到5%的幼豹能長大,因為他們雖然是食物鏈中的高級成員,卻要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
分布範圍
在20世紀的後幾十年裡,除了伊朗和巴基斯坦還生活着少數印度豹以外,亞洲大陸的其他地區已經沒有了印度豹的蹤跡。生活在非洲的印度豹數量也在不斷減少。在非洲西南岸的納米比亞現在生活着世界上最多野生印度豹。不幸的是,牧場主也把印度豹視為害獸,印度豹已從80年代的6000多隻下降到現在的3000多隻。
生長繁殖
母印度豹在懷胎90至95日後,會產下3至5隻幼豹,幼豹體重出生時在150至300克。在出生後的13至20個月間,它們會離開母親,而印度豹的壽命在20年以上。
棲息環境
它們喜歡較高的地方,如行至小山丘頂或樹上可以觀看獵物。它們不適合生活於樹木或灌木叢較多的地方,否則它們無法使用獨特的奔馳獵捕。
種群現狀
在以前,擁有印度豹的毛皮被視為地位象徵。而現今,則將復育印度豹列為重要的生態保育計劃,包括動物園在內。因印度豹的侵略性較其他大型貓科動物來得小,甚至有時幼豹還被當成寵物販售。這是個非法的交易行為,因國際會議上已禁止個人飼養野生動物,或瀕臨絕種的動物。 在以前,農人常會認為印度豹會獵食他們的牲畜而將它們獵殺。而在現代的許多戰役後,已試圖讓農人們去保護印度豹。
由於幼印度豹的基因因素,以及食肉動物的獵捕,如獅子與鬣狗,它們的死亡率相當高。且生物學家也證明現今印度豹的近親交配是相當嚴重的,且此現象已至少持續了1萬年,兩隻相隔幾千里遠的印度豹,它們的基因可說是毫無變化,這在動物界是非常不利於生存的。 印度豹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保護現狀表中是屬於易危的(在非洲的狀況是易危,而在亞洲已在極危)。記錄於美國生態學學會——CITES(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附錄一的歸類為瀕危。
她帶大3隻印度豹 與它們相擁而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