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印度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印度鱷

別 名: 長吻鱷、食魚鱷

中文學名: 恆河鱷

拉丁學名: Gavialis gangeticus(Gmelin, 1789)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爬行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目: 鱷目

科: 長吻鱷科

屬: 恆河鱷屬

種: 恆河鱷

分布區域: 印度恆河流域

命名者及年份: Gmelin in Linnaeus, 1789

恆河鱷,學名:Gavialis gangeticus (Gmelin, 1789),是長吻鱷科恆河鱷屬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最大的鱷魚之一,身體修長,體色為橄欖綠色。上下齶特別細長,牙齒尖銳。

恆河鱷棲於印度北部江河。恆河鱷生活於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尼泊爾的河流、池塘、沼澤以至人工水域中,除了食魚以外,也能捕食包括人在內的大型哺乳動物。

恆河鱷挖洞產卵,是鱷中唯一每年產卵兩窩的種類,每窩平均產卵30枚。恆河鱷是極危物種,在印度的動物園有較多數量繁殖。外貌似蜥蜴,卵生,雌鱷築巢,產硬殼卵。 (概述圖參考資料:)[1]

形態特徵

恆河鱷是世界上最大的鱷魚之一,身體修長,體色為橄欖綠色。平均體長4米,有些體型更大。恆河鱷口鼻部寬闊而沉重,是鱷亞科中口鼻部最寬的成員。上下齶特別細長,牙齒尖銳,便於橫掃捕魚。一般體長約4.5m。不侵害人,但吃葬於恆河的漂浮死屍。   恆河鱷雄性體長5—6m,重量159—250kg;雌性體長3.5—4.5m,100—130kg;新生恆河鱷體長大約37cm。   恆河鱷有106—110顆鋒利的牙齒,其中上頜骨有5顆,上顎23—24顆,下顎25—26顆;鼻子長而纖細,專門用來捕魚,通常隨着年齡的增長,鼻子形狀變的越來越薄。  

棲息環境

恆河鱷是一種淡水鱷魚,喜歡棲息在恆河印度河馬哈拉迪河,以及布拉馬普特拉河等水流湍急、水質良好的河流里。  

生活習性

  幼年恆河鱷吃昆蟲、幼蟲和小青蛙。成年恆河鱷食物幾乎全部為魚類,偶爾吃腐肉。  

分布範圍

恆河鱷是一種淡水鱷魚,主要分布於印度河、恆河、馬哈拉迪河及布拉瑪普特拉河這四條河當中,即印度比哈爾邦、印度北方邦,以及尼泊爾;在孟加拉國、不丹、巴基斯坦可能滅絕;在緬甸區域性滅絕。  

生長繁殖

  恆河鱷在每年2月交配,於每年3月至4月生蛋,於河岸沙地挖洞築巢,約50cm深。恆河鱷每次產蛋30—50隻,最多產蛋可達100顆。所生的蛋亦是所有鱷魚當中最大的,平均重160g,寬5.5cm,長8.6cm,孵化期71—93天,3周後幼鱷可以獨立生活。    恆河鱷是一種警戒心非常強的陸生動物,孵化期時,雌鱷會守着鱷魚巢,略帶攻擊性的守護着自己的寶寶。由於恆河鱷的吻小,無法載着剛孵化出的小鱷魚,所以只能引導它們到水邊棲息。   恆河鱷在大約8至12歲時到達性成熟期,屆時體長超過3米長。

種群現狀

1927年,緬甸僅有的兩隻恆河鱷死亡,已確認恆河鱷在緬甸區域性滅絕;

1976年,野生成年恆河鱷總數下降至5,000—10,000隻;

1983年,恆河鱷在巴基斯坦可能滅絕;

1985年,恆河鱷在孟加拉國可能滅絕;

1991年,恆河鱷在不丹可能滅絕;

2006年,成年恆河鱷在在印度的數量不超過200隻。  

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極危(CR)

CITES附錄I

CMS附錄I  

保護措施

恆河鱷與其他鱷魚一樣,因為身上的皮是製造皮件的原料而遭到捕殺,數量急劇減少。尼泊爾印度開始推動保育有關鱷魚的計劃,現已重新建立恆河鱷的族群數目。   由於非法獵殺、水污染、棲息地破壞等原因,2009年只有約1000隻恆河鱷生活在印度昌巴爾河亞穆納河

為更多了解恆河鱷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習性,印度勒克瑙恆河鱷保護公園的科學家用相機記錄恆河鱷的「生物日誌」。科學家把恆河鱷放生前,在它們身上裝上微型相機。這些相機每4秒拍一張照片,記錄恆河鱷的行為。

微型相機可以記錄恆河鱷的潛水深度、游泳速度和運動頻率,藉助這個儀器,科學家可以了解它們的水下活動以及周圍環境。這些相機裝上4小時後會自動脫落,由工作人員回收。相機里的數據將輸入電腦,供科學家研究。這一研究項目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資助。如果取得較好結果,環保人士計劃將更多恆河鱷放生,微型相機附着在鱷魚身上的時間也將延長至48小時。

恆河鱷在印度的動物園有較多數量繁殖。

相關視頻

野性密碼:實拍印度鱷捕獵的全過程,罕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