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即墨古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即墨古城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即墨古城

相關記載: 《戰國策》、《史記》等

現址: 青島市即墨區東關街

即墨古城,始載於《戰國策》《史記》等典籍,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名邑,秦代置縣,隋朝建城,即墨大夫剛直不阿、田單破燕田橫五百士郭琇三疏等典故讓即墨昭彰史冊。即墨縣治自公元596年遷至現址,已有 1400 多年歷史,棚戶區改造中誕生的即墨古城項目作為一種城市"再造",成為即墨歷史文化演變的重要見證。[1]

簡介 

戰國時期,即墨已巍然屹立在齊國的東方,與西面的臨淄遙相對峙,並夸富饒。即墨妹殃膠大夫的輝煌業績,齊威王的驚人"一鳴",使即墨之名昭彰天下;稍後,田單藉此一座孤城,巧用火牛陣大破燕軍,又進一步提高了即墨的知名度。秦一統天下,實行"郡縣制",即墨始定為縣;然而這個新生事物在隨之而來的一場改朝換代的紛亂中似乎有些動搖。漢初,高祖劉邦的孫子劉熊渠被封到這裡稱"膠東王"。繼之,景帝劉啟的兒子劉徹劉寄也被封遣於此。此後,劉姓的子孫先後有六七位王子在膠東王的封地里坐享榮華富貴,他們的權力籠罩着大半個山東半島。兼做着"國都"的即墨縣城,也成為膠東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王莽"新"了一陣,即墨被改名"即善",但這個新名稱很快隨着新莽政權的垮台而被取締;當然,"即墨"的老名稱也隨着劉姓皇位的復辟而得以恢復。

即墨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厚的積澱,有太重的背負。即便是"即墨"這個名字紙拒海嚷,也引人遐思。即墨本地人都將"即墨"稱為"即密"或者"即魅"(音),即便是外來朋友也常常故意學念"即密"或者"即魅"二字,以顯示自己對即墨的熟悉和親切。

那麼 ,即墨是因何而得名的呢?據史料記載:"即墨之名,因水而得;即墨之設,其來久遠,分析合散,代有不一;亘山聯海,不改其常。"

原來,"即墨"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策》《國語》《史記》等歷史典籍中,因故城(位於今平度市古峴鎮大朱毛村一帶,田單破燕處)地臨墨水(源出平度市古墨山,今之豬洞河)而得名。因山、河而取名,在中國地名學中十分常見,即墨也不例外。"即",是指臨近、靠近;"墨",便是指墨水河。

不同朝代,編制和轄區幾經變革囑奔尋

商、周時期,即墨屬於萊夷的管轄範圍。公元前1046年求境蒸,周武王滅商後實行封邦建國,市域西部為夷國封地;公元前722年"紀人伐夷"(紀國在今壽光市東南,夷國古城址在今藍村鎮古城村)。

公元前567年,齊國滅了萊國後,齊大夫朱毛始建即墨城,城址位於今平度市古峴鎮大朱毛村。而後的戰國時期,即墨故城非常繁榮,可以與齊國首都臨淄相提並論。秦一統天下後,實行郡縣制,把即墨定為縣。當時膠東半島是膠東郡,該郡的中心便是即墨。

西漢時期,把膠東郡分為膠東國和東萊郡,即墨歸膠東國管理。膠東國下設即墨、昌武、下密、壯武、郁秩、挺、觀陽、鄒盧8個縣,而即墨城被作為"國都",自然成為膠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從秦漢到南北朝的700多年間,雖然朝代變換不斷、戰亂不斷,但即墨縣的編制一直沒有改變。南北朝的宋代時,壯武縣被廢除,併入即墨縣。

南北朝末期,即墨發生了一次重大歷史變故。公元556年,即墨縣、不其縣縣制被廢除,一同併入長廣縣(今平度市)。

短短25年之後,隋朝建立。公元596年,縣制恢復重建,即墨縣縣境版圖包括原壯武、皋虞、不其三縣故地,包括即墨市、嶗山區、城陽區和青島市內四區的廣袤地宙船遙域。古人在縣治的選擇上很有講究,煞費苦心,也富有遠見,即墨縣新城址坐落在盟旺山下,城南的淮涉河呈元寶狀環繞古城,墨水河是舊城南面的一條小河,發源於馬蘭嶺 ,在石棚水庫之北,南北向注入淮涉河,後人習慣將淮涉河稱墨水河(1986年正式命諒贈名)。這一縣境行政區域和縣治的確立,在隋末至清末的千餘年延續未變。

百年即墨滄桑巨變

清朝末年,即墨經歷了又一次重大歷史變故。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曹州教案為藉口,占領了即墨縣南部海域和部分陸地,1898年,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將膠州灣海面 、潮平周邊 100華里、陸海總面積 1128.2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551.75平方公里)的區域劃為"膠澳租界",其中包括即墨縣的白沙河以南的地區(仁化鄉的大部分、里仁鄉和福海鄉的一部分)。

從此,即墨失去了她的"南鄉",也失去了一塊最具發展前景的地方,這塊地方就是後來的青島市市區。1935年,國民政府又將當時隸屬於即墨縣海潤鄉的嶗山東部地區劃入青島市。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1949年5月26日,即墨全境獲得解放。即墨縣於1957年10月劃歸青島市。1961年,即墨縣的城陽、棘洪灘、馬哥莊、河套、陰島(今紅島)5個公社劃歸嶗山縣,形成了城市境域。1989年,即墨撤縣建市,即墨市成為青島的近郊市。2017年10月30日,即墨市被撤銷,設置即墨區。

公元596年,隋朝在政權得以穩固之後,開照組境承始步入建設時期,於是一度被前朝廢除的即墨縣得以恢復和重建。縣城從原址向東南方向大踏步地邁進了40多公里。這個新城址的確定,必是一位見識卓越者的抉擇,即使以眼光來看,也不失為一個非常優佳的方位:傍山可以放牧,近海利於漁鹽,西面千頃良田,左右河流縈繞,水質優良而且水源豐足。從此,這裡便出現了一座新的即墨城,並開始了新的歷史載荷,漫漫的歲月增長記錄着它的經歷,到2096年時,將是它飽經滄桑1500歲的紀念之年。

1897年11月,即墨又經歷了一次重大的歷史變故,德國的侵略者猝然用兵侵入膠州灣,占領了今即墨區南部海域和部分陸地;翌年3月進而強迫清政府簽定了《膠澳租界條約》,劃地為"樂園",在其中享有種種特權;這個"樂園"當時被稱為"膠澳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區之白沙河以南的地區。無疑,這在即墨區的版圖上被割去了一塊最具有發展前景的地方,這塊地方即是後來的青島市。即墨區則成為青島市的北面衛星城之一。於是,即墨縣的版圖得這樣描繪:它位於山東半島的南部,地處東經120°07′-121°00′,北緯36°18′-36°37′;東瀕黃海,南倚青島、嶗山,北與萊西市毗連,西與膠州市、平度市為鄰,東北銜接萊陽市,面積1780平方公里,縱距36公里,橫長76公里。

文物古蹟

即墨之山足以寄情,其海足以弔古;更有柳腔流韻,老酒飄香,花邊織錦。即墨古為"形勝"名區,於今山海風韻猶存;兼有土產風物,頗饗人意。當今大詩人賀敬之游即而詩興大作;大畫家吳作人至此揮毫題字:"不醉勿歸"。

即墨城東20公里處有山,秀色可餐,名曰鶴山。其山東面碧海,風清氣爽,南聯嶗山諸岫,迤邐多姿;山非高峻而玲瓏秀奇,壑不廣闊乃奧妙清幽,山中路徑迴環曲折,引人入勝。元明時,此為北方道教勝地之一,著名羽士張三丰邱處機李靈仙徐復陽等在此山留下了美好神奇的傳說和依稀可尋的遺蹟,歷代名士紛至沓來,或嘆曰"游嶗不至此為憾也",或譽雲:"嶗山最秀者首推鶴山"。

從鶴山下來東北行3000米至明代的軍事海防重地鰲山衛舊址,今則為鰲山衛鎮。由此北行5公里至溫泉,山海之間,一塊奇地,6.5平方公里,幾百個大小泉眼,滾燙的沸水汩汩湧出地面,熱氣蒸騰,半天霧迷。這當然是很早以前的一種自然奇觀了。這裡的溫泉水溫高達90多度。水中含有大量的各種化學元素,浴療多種疾病,卓有良效。這裡建有6處療養院,每年接待着來自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療養者。這裡離海很近,療養之餘不僅可以漫步海濱漁村,覓饗海鮮美味;如興之所來欲探幽尋古也可如願以償,溫泉之東即為古皋虞侯城的遺址,迤北則是漢代的"王公"墓群。

從鶴山或溫泉到田橫島相去不遠。田橫島是一座歷史名島。2000多年前,500名熱血壯士追隨田橫,為韓信率領的漢軍步步追逼至此,守在這座海中孤島上,隨即演出了一幕慷慨壯烈的歷史悲劇,500柄刀劍寒光閃爍,500顆頭顱熱血進濺,驚濤裂岸,碧海悠悠。這一壯舉驚天動地,使已經坐穩龍墩的劉邦不寒而慄,司馬遷作《史記》寫到此處也激動得不能自已。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為這座風景優美的海島平添了瑰麗迷人的色彩,惹得後世許多騷人墨客跑來低徊詠嘆不已。如今,這座海島正在積極地開發和建設中,以更動人的風姿吸引着海內外遊人。從田橫島破浪南行26公里達長門岩,這個面積僅有0.25平方公里的小島,就是蒲松齡先生所謂的"古蹟島",上"有五色耐冬花,四時不凋"。特別當飛雪迎春之際,遍島耐冬,花開如火,蔚為奇觀。

一提起即墨柳腔,肯定會有許多人情不自禁地引吭哼唱起來。它那特有的"拉魂腔",曾經傾倒過幾代的即墨父老鄉親,甚至風靡過大半個膠東半島,因而被譽為"膠東一枝花"。柳腔戲土生土長,地方色彩強烈,藝術風格獨特,甚至得到不少戲劇大家的青睞,黃鎮、朱穆之、陶純、王朝聞、賀敬之這些當今的聞人名流皆為之擊節。馬少波對它似乎有更深的感受,因為他是膠東人,他曾動情地為之賦詩曰:宋元遺韻喜存真,學遊方知滄海深。仿佛兒時瓜棚下,"拉魂"一曲醉童心。

如果說即墨的柳腔僅僅流韻膠東,那麼即墨老酒可以說飄香四海了。即墨老酒以獨特的原料和工藝釀造而成,也以獨特的酒香醇味醉饗世人。1963年被評為國家優質酒,1984年再度獲得國家金杯獎;不僅暢銷全國各地,且出口到新加坡、日本、蒙古、蘇聯、羅馬尼亞等國家。有人說得好:人們說啤酒是"液體麵包",那麼即墨老酒就是"液體蛋糕"了。另有即墨鑲邊,其色足以惑目。即墨鑲邊是即墨地方的傳統手工藝品,素有"抽紗瑰珍"之稱,以作工精細、圖案優美、色調古雅、質地柔韌而馳名中外,暢銷幾十個國家和地區;1983年榮獲國家"工藝美術百花獎"金質獎盃。

歷史的發展不僅有時將先前已有的珍珠拭去舊塵而使之重放異彩,而且同時又在創造和生產着從來沒有的瑰寶。1986年在即墨"文物堆"里一下子發現的被視為"國寶"的宋代金銀書寫《妙法蓮花經》,曾一時轟動國內外輿論界,引起文物界的激動。近年來,即墨人奮力開創出來的"地毯"、"啤酒"等許多新產品也飲譽海內外。

即墨一游,令人神怡。正如賀敬之所云:"此來一路睹錦繡,更望瓊樓非夢鄉。"

人文歷史

封建文化積累兩千春秋,至明清時期稍成氣候;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幾十年,成績斐然,前景燦爛。即墨的人類文明至少可以溯及4000年以前,這有境內已經發見的17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為證。從這些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石、骨、蚌、陶器等文物,充分顯示了先民的智慧。共和國建立之後,收藏各個歷史時期的各類文物達幾萬件之多,這在"齊魯文物之邦"中也算得上一個"富戶"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即墨刀幣"既是當時經濟發達的一個標誌,也是文化繁榮的一個象徵。

秦漢之後,即墨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開始失落。自魏晉至宋元的1000餘年中,中國的封建文化得以長足發展而臻於鼎盛,然而即墨卻逡巡在"俗尤樸魯,人鮮文藝"的荒谷里。這一時期的文化星河洋洋燦燦,群星燦爛,但從中卻難以覓到即墨文化星座的光亮。唐詩五萬,竟沒有即墨人的一首;宋詞九千,而不見即墨人的一闋。

自明代中葉到清季的300餘年中,封建文化始在即墨得以積累和升華,於是形成了一個空前的文學小氣候。士紳崛起,文人層出,著述之風蔚然,一時紛呈文采。同治《即墨縣誌》收錄這一時期即墨人的各種著述215種,至少有698卷。《即墨詩乘》輯錄了251人的1198首詩作;《嶗山詩乘》編集了123人的2684首詩作。王邦直的《律呂正聲》、周如砥的《青藜館集》、藍田的《北泉集》、郭琇的《華野疏稿》被收入《四庫全書》之中。與此同時,其他一些文藝形式的創作和演出,如書法、繪畫、民間戲曲、歌舞等也頗為活躍。這一時期可以看作是即墨封建文化的"黃金時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