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廠街彝族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廠街彝族鄉位於永平縣城東南部的象獅山、彌勒山腳下,故有「獅象把門,彌勒曬肚」之說。明末清初古人在此開採銅礦辦廠鑄幣形成集市,故名「廠街」。鄉政府駐地距縣城34公里,東與龍街鎮相連,南與水泄鄉相望、西與杉陽鎮接壤,北與博南鎮毗鄰。廠街彝族鄉位於永平縣南部。面積363平方千米,人口1.9萬人(2006年),有漢、彝、回、僳僳、白、苗等七個民族。轄楊柳樹、岩北、七昌、岔路、爐塘、老鷹坡、三村、界面、瓦金、瓦畔、義路11個行政村,171個村民小組,197個自然村。鄉政府駐楊柳樹村廠街一組,距縣城21.5千米。古蹟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雙鶴橋[1]

中文名稱: 廠街彝族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雲南省大理州永平縣

下轄地區: 11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872

郵政區碼: 672606

地理位置: 永平縣南部

面 積: 363平方千米

人 口: 1.9萬

車牌代碼: 雲L

基本概況

全鄉轄岩北、七昌、岔路、爐塘、楊柳樹、老鷹坡、三村、界面、瓦金、瓦畔、義路11個行政村,82個自然村,現有農戶4515戶,鄉村人口18801人,其中農業人口18166人,非農業人口635人,勞動力9392個,其中從事第一產業8532人。全鄉有國土面積363.3平方公里,擁有林地343584.5畝,森林覆蓋率達63.05%,其中經濟林果77852畝,人均經濟林果4.29畝。鄉政府駐地海拔1680米,年平均氣溫18℃-19℃,年降水量8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烤煙、水稻、小麥、蠶豆等農作物。有常用耕地面積38568畝,人均耕地2.12畝,林地343584.5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255.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44元。該鄉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為主,主要種植泡核桃、白木瓜、花椒、樺杉松、枇杷、柑橘、香櫞等經濟林果。

經濟產業

廠街彝族鄉是一個少數民族鄹居以農業為主的典型山區鄉,全鄉轄11個村民委員會(岩北村、七昌村、岔路村、爐塘村、楊柳樹村、義路村、老鷹坡村、三村村、界面村、瓦金村、瓦畔村),171個村民小組,197個自然村。2005年末,全鄉總戶數4932戶,其中,農業戶數4510戶,總人口18699人,其中男性9633人,女性9066人,農業人口18092人,占人口數的96.8%,非農業人口607人,人口密度52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9.5‰,死亡率4.4‰,自然增長率5‰;境內居住着漢族、彝族、回族、僳僳族、白族、苗族等七個民族,彝族人口7779人、占總人口41.6%。境內礦藏資源豐富,主要有:銅、鈷、硫、砷、鉍、銀等,主要儲藏在廠街彝族鄉政府所在地的彌勒山、象山、獅子山下。據勘探表明,銅金屬量為39864.1噸,鈷2335.3噸,硫147265噸,砷31436噸,鉍320.5噸,銀20.295噸。境內物種豐富,品種繁多,盛產泡核桃,因個大、殼薄、仁白、粒飽、味香和出仁率、出油率高等特點而遠近聞名。2005年,泡核桃種植面積已達5萬畝,產量已達637.1噸。

廠街彝族鄉已成為永平縣的山地優質煙生產基地,到2005年,煙葉產量達335.45萬斤,煙產值達1923.7萬元。2004年12月31日,永平東景礦業有限公司落戶廠街,現已投資1500萬元。銅礦開發正在進行中。2005年,廠街分別種植蠶桑和亞麻511.3畝和761.2畝,均取得成功;種植韓國辣椒220畝,取得成功;種植日本冬蘿蔔50畝,取得成功。廠街彝族鄉交通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廠街至縣城的油路已經鋪通,從廠街至縣城僅需30多分鐘。南下可直達昌寧縣城。

廠街彝族鄉經過多年的實踐,結合廠街實際,逐漸確定出的自己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思路。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緊緊圍繞「把廠街建設成為烤煙大鄉、泡核桃大鄉、畜牧業大鄉」的目標,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打牢基礎,建強支柱,優化結構,提質增效,振興科技,加快發展,改善生態,調整結構,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人文地理

明末清初古人在此開採銅礦辦廠鑄幣形成集市,故名「廠街」,該鄉風景秀美,歷史文化悠久,有着深厚的民間傳統氣息。楊柳樹村廠街、老鷹坡村卡司瑪、老鷹坡等自然村有着豐富的礦藏資源。彝族人民熱情好客,本地彝家人有「打歌」之習,世代相傳,源遠流長,因而本地的火把節打歌會規模宏大,男女老少神采飛揚,群情激奮,如痴如醉。該鄉海拔氣候極適宜泡核桃和烤煙的生長,故有泡核桃、烤煙大鄉之稱。

廠街彝族鄉烤煙種植

在楊柳樹行政村廠街自然村矗立着一座英雄的記念碑,上書「隨青山同在,與日月同輝」十個大字,它是烈士的長眠地,雷光保、曹小毛等八位烈士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十四軍警衛團的戰士、班長及排長,一九五零年三月在清剿地方土匪候茂棋、字德文殘部的戰鬥中光榮犧牲,八位烈士遺骨分別安埋在楊柳樹、廠街、滴水箐、大山等處,因年代久遠,其中六位烈士姓名經多方調查已無法考證,雖烈士忠骨長眠青山,但他們為全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甘灑一腔熱血貢獻年輕生命的高尚品德卻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為追念革命烈士功績,永平縣人民政府立於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將烈士的遺骨遷此合冢特立此碑作紀念。

多年來該鄉村民在每年的清明都到烈士墓來緬懷英雄的亡靈,教育我們的子子孫孫要永遠記住他們。 該鄉老鷹坡村是雲南省永平縣人民政府一九八八年二月一日公布的永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雙鶴橋」所在地,「雙鶴橋」位於永平縣城南三十三公里,在廠街河流入銀江河處,橫跨銀江河上。此橋於民國八年(公元一九一九年),由廠街的周籍三、阿茨路的候正舉、瓦畔的陳玉珠三人發起,由阿車度教員楊顧三(大理人)美術設計。按戶投資興建,越年三月建成,橋頭長四十七米,淨跨二十五米,寬三米,底鏈八根,扶鏈二根,夾鏈八塊,吊鏈八對。兩邊橋頭覆以重檐翹角亭子,兩旁備有長凳供過往行人歇息,整座橋身依鐵鏈懸吊而成,是兩岸人民群眾的重要通道,也是銀江河上保存較完整的鐵索吊橋,一九八四年維修加固。「雙鶴橋」周邊楊柳成蔭,風景如畫。

岔路村的稻田、漂亮河、岔路等自然村,七昌的丫口自然村世世代代是回族聚居地,伊斯蘭民俗民風厚重濃郁,傳統美食有油香、米糕等,回族居民盛產的臘鵝、鵝肝、柿餅等特產遠近聞名,傳統節日有開齋日、聖節等,開齋節齋月在伊斯蘭教曆太陰年九月這個月裡,人們在東方露白之前吃好喝好直到太陽落山前水米不沾,等太陽落山後再進食,老弱病殘和小孩可以不用守齋,經過一個月的封齋直至開齋這天。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之一,也是回族的盛大節日,在開齋節這一天,都要沐浴更衣,聚集在附近的清真寺禮拜,然後身着民族服裝,熙熙攘攘,走親串鄉,相互贈送禮品。家家戶戶準備水果、油香、米糕、糖茶招待親友,歡聚一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