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厚壁菌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厚壁菌門

厚壁菌門(Phylum Firmicutes)細胞壁含肽聚糖量高,約50%-80%,細胞壁厚10-50nm,革蘭氏染色反應陽性,菌體有球狀、杆狀或不規則杆狀、絲狀或分枝絲狀等,二分裂方式繁殖,少數可產生內生孢子(稱為芽孢)或外生孢子(稱分生孢子),都是化能營養型,沒有光能營養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厚壁菌門

外文名; Phylum Firmicutes

詞性; 名詞

性質; 細菌

簡介

厚壁菌門(Firmicutes)是一大類細菌,多數為革蘭氏陽性。少數,如柔膜菌綱(Mollicutes)(如支原體),缺乏細胞壁而不能被革蘭氏方法染色,但也和其餘的革蘭氏陽性菌一樣缺乏第二層細胞膜。厚壁菌門這個詞原本包括所有革蘭氏陽性菌,但目前僅包括低G+C含量的革蘭氏陽性菌,而高G+C含量的則被劃入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厚壁菌門表現為球狀或者杆狀。

很多厚壁菌可以產生芽孢,它可以抵抗脫水和極端環境。很多環境中都可找到芽孢,很多著名的病原菌都能產生芽孢。有一類厚壁菌,太陽桿菌科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產生能量。

分類

厚壁菌門被分為三個綱:厭氧的梭菌綱、兼性或者專性好氧的芽孢桿菌綱,和沒有細胞壁的柔膜菌綱。在系統發育樹上前兩類顯示出並系或者復系,因此它們的分類有待進一步研究。

著名的屬

芽孢桿菌綱: 芽孢桿菌屬(Bacillus) 李斯特氏菌屬(Listeria) 葡萄球菌屬(Staphylococcus) 腸球菌屬(Enterococcus) 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 乳球菌屬(Lactococcus) 明串珠菌屬(Leuconostoc) 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 梭菌綱: 醋桿菌屬(Acetobacterium) 梭菌屬(Clostridium) 優桿菌屬(Eubacterium) 太陽桿菌屬(Heliobacterium) 香蕉孢菌屬(Sporomusa) 柔膜菌綱 支原體屬(Mycoplasma) 螺原體屬(Spiroplasma) 脲原體屬(Ureaplasma) 丹毒絲菌屬(Erysipelothrix)

研究

對肥胖的影響

肥胖與腸道細菌分布有關,腸內厚壁菌門多於擬桿菌門導致更有效吸收食物中的熱量從而導致肥胖。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傑弗瑞-戈登等人發現,肥胖者腸道內游弋着一種與苗條者體內迥然不同的細菌。前者體內的微生物群實際上是在幫助肥胖者發胖。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肥胖細菌"從食物吸收了過多的卡路里(能量),後者被身體吸收並沉積起來成為多餘的脂肪,肥胖便形成了。每個人的腸道中都寄居着數以億計的不同的細菌和其他小小的寄生蟲。

這些微生物是人體所必須的,因為它們除了幫助分解食物外,還能防禦外來病原體的入侵。戈登等人收集並提取了12名肥胖志願者糞便中的細菌,並用基因遺傳序列鑑定不同的細菌種類,最後與5名瘦的志願者糞便中的細菌進行比較。這兩組志願者的細菌大多數都可歸為兩類細菌,一大類是厚壁菌門,包括李斯特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另一大類是擬桿菌門。對比發現,肥胖者比瘦者多出約20%的厚壁菌,同時又比瘦者少了約90%的擬桿菌。

也就是說肥胖者的厚壁菌多而擬桿菌極少。然後,在一年的時間內對肥胖志願者給予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結果他們體重最多減少了約25%。在這段時間,肥胖者體內的厚壁菌比例有了下降,而擬桿菌的比例則上升了。當然,這兩類細菌的比例水平尚未達到瘦者體內兩種細菌的比例。這個結果說明,人體體重的調節與腸道內的細菌有關,而肥胖可能攪亂了正常的細菌平衡。在小鼠身上做的實驗進一步證明,如果改變細菌類型就能夠影響體重,比如減少厚壁菌的數量,增加擬桿菌的數量,可能會讓人減肥。當然,也有專業人員認為,細菌類別與肥胖有關聞所未聞,因為有大量內容並沒有證實。

而且也不清楚腸道細菌是否真的催人肥胖,而其他因素是否就不重要。同時,如果真是"肥胖細菌"造成的肥胖,那麼瘦人與肥胖者一起吃飯是否會被傳染"肥胖細菌"而發胖?這也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但戈登堅持認為,能夠比較清楚地證實腸道菌所產生的化合物影響脂肪的沉積,而且還可能利用腸道菌作為治療肥胖的一種新方法。但是這種方法目前還不明了。因為不清楚是否可以把厚壁菌去除或減少,並增加擬桿菌就可以減肥。而且,這種增減腸道內細菌的做法是否會引起腸道中菌群平衡的失調也是一個未知數。[1]

參考文獻

  1. [1], 厚壁菌門的簡介 , 2016.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