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名詞解釋

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primary amebic meningo-encephalitis)是由福氏納格里阿米巴引起的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急性阿米巴腦膜腦炎多見於在污染的池塘或游泳池游泳的兒童及青少年。蟲體侵入鼻黏膜後,經篩板沿嗅神經入腦,引起嗅球和腦組織的發炎和破壞。此病起病急驟,早期症狀類似上呼吸道感染,但前額部頭痛較劇烈,繼之出現腦膜刺激征如頸強直等,並有味覺、嗅覺甚至視覺障礙,病情迅速發展至昏迷而死亡。

病因

感染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只有福氏耐格里阿米巴。耐格里原蟲首先進入人體鼻腔,通過嗅神經上皮的支持細胞,以吞噬方式攝入,然後沿着無髓鞘的嗅神經終絲軸繫膜空間,穿過篩板後,到達含有腦脊液的亞蛛網膜空間進行增生,並由此擴散而入侵中樞神經系統。病理變化主要為化膿性腦膜腦炎和出血壞死性腦炎,形成出血性壞死和膿腫等組織病理學特徵。原蟲可進入腦室系統到達脈絡膜的神經叢,引起脈絡膜神經炎與急性室管膜炎。

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較短,一般僅為3~5天,最多為7~15天。早期會出現味覺和嗅覺異常,此為病原體侵入的反應。常以劇烈頭痛、高熱、噴射性嘔吐等症狀開始,繼而出現全身性或局限性癲癇發作,並有明顯的腦膜刺激症狀,如頸強直、克尼格征及布魯津斯基征陽性等。多數在數天內轉入譫妄、癱瘓及昏迷。有些患者還會出現運動失調,定向力障礙,行為、性格改變和精神錯亂。患者常在1周內因嚴重腦水腫,導致呼吸、循環中樞衰竭而死亡。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血中白細胞總數升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核左移,腦脊液呈膿性或血性,白細胞計數增高,培養無菌,但可查到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常用方法有:①直接塗片法;②培養法;③動物接種法。

2.其他輔助檢查

CT檢查,腦部顯示有瀰漫性密度增高區域並累及灰質。腦部及腦腳間處的腦池間隙閉塞,大腦半球上部環繞中腦和蛛網膜空間的亞顯微結構均消失。

診斷

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診斷:①流行病學史,多在夏季發病,起病前5~7天,曾在不流動的湖水或溫熱水中游泳;②有上述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臨床表現;③CT檢查,腦部顯示有瀰漫性密度增高區域,並累及灰質。腦部及腦腳間處的腦池間隙閉塞,大腦半球上部環繞中腦和蛛網膜空間的亞顯微結構均消失;④腰椎穿刺,顯示顱內壓明顯增高,為2.94~6.37kPa(300~650mmH2O),腦脊液中紅細胞計數增高,多形核白細胞百分率增高,蛋白質增加,糖含量下降。腦脊液鏡檢或體外培養確認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滋養體,才能確診。

治療

本病病死率極高,病程很短,一般在一周內死亡,預後極差。早期診斷與及時治療十分必要。目前尚無肯定有效藥物。靜脈滴注與鞘內注射高劑量的兩性黴素B和咪康唑聯合使用可能有效。在治療過程中應檢測血清肌酸酐及尿素氮,防止出現腎損害。口服利福平或靜脈滴注磺胺異惡唑可增加療效。一般抗阿米巴藥物無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