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原牆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牆鎮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下轄行政建制鎮,位於太和縣東北部,東接三堂鎮,南隔老母豬港與三塔鎮相望,西界茨河與郭廟鎮為鄰,北臨阮橋鎮。東經115042'—115043',北緯33016'—33020'。鎮政府距縣城約15公里,面積68.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091.6公頃。轄2個社區,7個村委會,138個自然村,常住人口35774(2018年)。主要作物有小麥、大豆、紅芋、棉花等,經濟作物有薄荷、藥材、玉米、西瓜等。原牆燒餅聞名全國,有「無爐不太和,太和數原牆」之稱。

原牆鎮鎮域整體地勢平坦,海拔約31.5-32米。年平均氣溫為18C。西部、南部多為紅淤土,東北部多為黑土、黃土和少量砂礓土。境內溝河縱橫,交錯成網,茨河為主要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流經本鎮。其次有界洪河、苗原河、老母豬港、魚鱗溝等,水利資源豐富。

原牆鎮交通便捷,商合杭高鐵和規劃的徐阜高速、淮濱高速穿境而過,東距三堂集站5公里,西距漯阜鐵路太和北站15公里,南距商合杭高鐵太和東站約16公里。308省道改道後經原牆鎮鎮區南部而過(太和縣—原牆鎮—苗集鎮),另有原墳路(原牆鎮—墳台鎮)、原雙路(原牆鎮—雙浮鎮)、原三路(原牆鎮—三塔鎮)、原名路(原牆鎮—名利集)連接,四通八達。[1]

歷史沿革

原牆鎮是座千年古鎮,歷史悠久,幾度易名。文化底蘊豐富,名勝古蹟也頗多,曾有城地攏、歇馬廳、雞毛嶺,但隨着地貌、地形的數年變化,如今這些古蹟都不存在了。

根據明萬曆二年(1574)、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民國十四年(1925年)和1992年《太和縣誌》記載:

上古時期,禹分天下為九州,原牆為九州之一古豫州之域。

春秋時原牆屬鬍子國,西周康王姬釗(?―公元前1057年)封陳滿之裔國於胡,歸姓。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年)楚滅胡,原牆併入於楚。

戰國時期,據《史記·六國年表》記載「十,徙於鉅陽」(即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年),楚畏秦逼,都城由陳遷都鉅陽,鉅陽即細陽,今原牆),「二十二,王東徙壽春,命曰郢」即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原牆作為楚國的臨時都城有12年之久。

秦統一天下時分三十六郡,原牆屬潁川郡。

西漢劉邦高祖二年(前205年)原牆屬汝南郡細陽縣。顏師古注曰:「居細水之陽,故曰細陽」。劉邦封夏侯嬰食邑細陽千戶,共六千九百戶,撤消以前所封的其它食邑,1977年7月,阜陽市區發掘出西漢汝陰侯墓,為為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夏侯嬰子)墓。細陽城故址在今原牆鎮北1公里茨河左岸。

西漢高后六年(前182年)封趙王張耳之孫張壽為樂昌候,封地為細陽縣池陽鄉,後廢,張壽遂因家焉。

西漢景帝二年(前155年),改屬汝南國,三年(前154年),復屬汝南郡。

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十月癸酉(前127年),封河間獻王子鉅陽侯國,元鼎五年(前112年),鉅陽侯國除為縣。

西漢宣帝五鳳二年(前56年)九月癸巳,改細陽縣為王憲細陽侯國(歷3世,國除為縣)。此兩侯國曾取代過細陽縣,縣與侯國並屬汝南郡。

王莽篡漢後,改汝南郡為汝汾郡,改細陽縣為樂慶縣。東漢初年,恢復舊名。

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25—56年)以虞延為細陽令;建武十二年(36年)封岑彭之子屯騎校尉岑遵為細陽侯,建細陽侯國,歷三世。漢安帝元初三年(116),子坐事失國,除細陽侯國為縣。漢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又為細陽侯國,不久國除為縣。

三國魏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撤銷細陽縣併入汝陰縣。

隋文帝楊堅開皇十八(598年),屬於汝陰郡潁陽縣,治在南原和鄉。到唐武德年間(618—626年)其縣尚存。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元年(627年),設百尺鎮,屬河南道潁州汝陰郡。

北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六年(973年)十一月,劃汝陰縣北部五個鄉置萬壽縣,治百尺鎮

北宋神宗趙頊熙寧五年(1072年),原牆屬於萬壽縣,治在玄牆。宣和元年(1119年)改遷為泰和縣,移於舊縣。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原牆屬於汝寧府潁州泰和縣。

明開國初,原牆屬於汝寧府泰和縣。

明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原牆屬於鳳陽府潁州泰和縣,改泰和為太和。

清初叫玄牆集,康熙年間因避康熙皇帝玄燁諱改為元牆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今原牆劉協村人劉之協領導白蓮教徒起義。嘉慶五年(1800年)六月,在從汝州返葉縣途中被捕,押赴北京不屈而死。

咸豐三年三月(1853年3月),原牆人李元領導農民起義於原牆,與知縣林炳南戰於淝河口之西,大敗之。官勇傷200多人,農民軍陣亡120人,李元中炮犧牲。

咸豐十年十二月(1860年12月),姜台凌率捻軍至原牆,占牛寨。

同治四年七月(1865年7月),賴文光、李允率太平軍由雉河集至原牆,及茨河南岸,與清巡撫英翰戰於淝河口、港溝等地,不利,去河南。

民國初(1912)改稱為原牆集。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豫皖蘇解放區由太和縣析置原牆縣,治原牆集。1948年撤銷,仍併入太和縣。

1947年4月(民國三十六年),劉鄧大軍在阜陽縣二郎廟組建阜北縣民主政府,轄原牆集部分區域。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原牆集解放。

1949年2月(民國三十八年),撤銷阜北縣入阜陽縣。原牆集屬阜陽縣。

1949年,設立原牆區。

1950年,由阜陽縣劃入太和縣。原牆集屬太和縣。

1958年,成立原牆人民公社,同年獲得由國務院周恩來總理親自簽名的先進單位獎狀。

1961年8月,恢復原牆區。

1969年3月,撤區並社,恢復原牆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周恩來總理獎勵原牆鎮的獎狀

1978年,恢復原牆區。

1983年,農村機構改革時撤原牆公社併入原牆區,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92年,撤區並鄉,建制設鎮,由原牆區、劉老寨鄉、名利鄉合併成立原牆鎮,轄區面積63.0平方千米,時轄43個行政村,137個自然村,總戶數為1.2萬戶,人口4.9萬人。

1994年,村區劃調整為16個村委會和4個居委會。

2006年,重新調整為9個村民委員會。

2010年,共有1.4萬戶,人口3.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萬人,耕地面積約6.16萬畝。[2]

歷史古蹟

細陽古城遺址

古城遺址位於鎮北0.5公里茨河左岸,東西長550米,南北寬460米。2017年3月考古專家對太和細陽古城遺址考古探查,據介紹,市、縣文物部門曾多次對細陽古城遺址進行實地探查,並在地表採集到許多漢代陶片,發現一些遺蹟。現有的發現顯示,這裡的確是一處古城遺址。但細陽古城的具體年代和規模等有待進一步考證。此次考古探查,考古專家們一方面想弄清楚細陽古城的具體建造年代和規模,同時也想看看細陽城與鉅陽城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聯繫,更是為今後的保護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撐。

萬壽山

原牆鎮北有萬壽山,面積約四百平方米,名為萬壽山,實為一校平地略高的土嶺。高數仞,周圍半畝,成土墩狀,名曰萬壽墩。又疑是一古墓或古城遺址,有待考古。

1947年,縣人發現萬壽山遺址有大小圓門各一,深邃幽暗,人不可入,後即用土封閉。1952年遺址被人挖掘,僅見古磚,別無他物。昔日,每年九月重陽,文士皆偕伴前來,或爬萬壽山,或登萬壽墩,舉目遠眺,平原秋野,菊花盛開,萬木蕭疏.因此人們美其名曰:萬壽登高。

時至今日,原牆九月九重陽古會十分繁華熱鬧。古有太和八景之一「萬壽登高」,清人祝松齡有詩為證:「萬壽城邊萬壽山,登臨宛在碧雲間。經霜秋雨連霄霽,節到重陽任往還。」又清人吳漢騰詩:「萬壽城荒草木秋,登臨不盡古今愁。當年此地成都會,定有閒人把菊游。」

苗谷堆古墓

苗谷堆古墓位於原牆鎮苗谷堆村南部田地里,西距原牆鎮名利集約2公里,東南距漢細陽縣古城遺址約2.5公里,距原牆鎮上約4公里,村里村民以苗姓為主,其餘部分為張姓。村祖輩相傳大墓為其北宋祖先苗訓墓,實為訛傳,據《宋史·列傳·第二百二十·苗訓傳》記載:「苗訓,河中人(今山西永濟)人,善天文占卜之術」。

歷史上關於苗訓墓的位置並無相關記載。據1925年(民國十四年)時任太和縣長丁炳烺主修的《太和縣誌》記載:「惟茨河東魚鱗溝堡一冢,俗名苗堌堆(苗谷堆),比歲屢陷,下窺者歷門數重,極深邃,手摹磚壁有紋,最後至一門,則淤填封實,竊疑為漢時封建古侯墓,惜史籍既佚,無從採摭,土人往往以其冢近於某姓村莊,即以某姓堌堆名,並舉某姓名人以實之,則近於誣妄,載筆宜從慎焉」。由此可見,根據丁炳烺的考證,苗谷堆古墓很有可能是漢朝侯國的某一任侯王的古墓,其推斷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因為此地距漢細陽城遺址僅約2.5公里,具體封國詳見原牆鎮歷史沿革。

1956年我國進行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專家對苗谷堆古墓進行過考察鑑定,認為這是漢代的一座古墓,裡面為漢磚構造,墓穴外還能看到散落的漢磚,墓葬已被打開,西南方向有入口。 根據2013年11月,太和縣人民政府公布的太和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可知,把苗谷堆古墓年代定為漢代古墓,東西長約42米,南北寬約29米,周長約140米,總面積1218㎡,保存狀態較差,上面雜草叢生。 據村里老人說,墓穴口沒封之前,大家都進去看過,戰時還被當做過防空洞,墓穴里有很多小房間,都是拱形頂(這一特徵符合漢代王侯墓葬的結構)。傳說古墓內出土過古劍等文物,均早已不知去向。20世紀90年代經常有附近村子小孩進裡面玩耍。如今隨着時間推移,苗谷堆面積逐漸縮小。網絡小說家臨淵慕魚1,從小生活在苗谷堆附近村莊東張莊,正是根據此墓的傳說為背景,創作小說《天官詭印》。如今,逢年過節,村里人都會前去祭拜。

妙相院

在原牆鎮,位置無考。原名玉石佛寺,北宋嘉佑年間(1056年9月—1063年)建,久圮。

廣惠院

在原牆鎮,位置無考。原名古城寺,北宋嘉佑八年(1063年)重建,有賜額敕書勒石。清順治年重修,潁州劉體仁、邑人吳鼎皆有詩文紀其事。道光年修,吳漢騰有詩。

百尺堰

百尺堰大致位置在今原牆鎮茨河西岸,魏正始四年(243年),用鄧艾計,修廣、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唐代原牆叫百尺鎮。《水經注》:「淮水東南過陳縣,又東南流注於潁,謂之交口。水次有大堰,即是《通典郡縣誌》百尺堰,在潁州汝陰縣西北一百里,今之玄牆集西岸,故跡存」。由此可見,百尺堰與原牆鎮歷史密不可分,未來需要進一步發掘研究百尺堰的歷史。

華祖廟(又名華佗廟)

華祖廟是中國傳統的紀念型廟宇形式之一,華祖廟是為了紀念華佗而設立的廟堂,在多地都存在。原牆鎮華祖廟,位置無考。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修建,內存廣惠院宋時佛像一,佛身貯有元至治四三年(1323年)刊本《梁王經懺》七卷,明嘉靖二十四年(1546年)補刊本三卷,古銅鏡一。

玄武人祖廟

玄武人祖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祭祀女媧、伏羲的場所形式。原牆玄武人祖廟在東大街鎮衛生院對面,現存系清代建築,占地面積1.6平方米,始建於宋代元豐(1078年-1085年)初年,重建於清乾隆年間,清咸豐年間毀於兵亂,光緒初年重修,2001年又重修。

廟房長11.2米,寬7米。廟院內東南5米有一古井(俗稱奶奶古井)。每年三月三逢廟會,鎮上人都會去玄武人祖廟燒香,街邊有擺攤買東西的村民。[3]

歷史人物

岑遵,東漢岑彭之子(岑彭為漢中興名將,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後漢書》記載:子遵(岑遵)嗣,徒封細陽侯(封地在今原牆鎮)。遵卒,子伉嗣。傳三世而終。

虞延,字子大,漢族。陳留東昏(今河南省蘭考縣)人也,東漢初年賢臣。建武初年,虞延仕執金吾府,為細陽縣令。後辭官還鄉,太守聞其名召署郡功曹。建武二十年(公元45年)任陳留郡南部督郵,光武帝二十年(公元45年)東巡,下詔傳呼引見,賜錢及劍帶佩刀還郡。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8年),司徒玉況徵召虞延,正月初一光武帝召拜他為公車令。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9年),改任洛陽令。虞延在縣令任上三年,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2年)升為南陽太守。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代替趙憙任太尉;永平八年(公元65年),代替范遷為司徒。永平年間英事發覺,詔書切讓,延遂自殺。家至清貧,子孫不免寒餧。南朝宋時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後漢書》為其立傳。

建武初年,到執金吾的府中做事,被任命為細陽縣令(今原牆鎮)。在任上,每到歲時節令,他便讓刑徒囚犯休假回家,這些人感其恩德,到期即回。有個囚犯在家得了病,自家把他裝車送到縣府,一到囚犯就病死了,虞延領着府吏把他安葬在城門外,百姓深受感動,這就是典故「虞延剋期」,唐李翰《蒙求》中有「虞延剋期,盛吉垂泣」。

明代水陸畫《菩薩聖眾及後嬪往古文武官僚等像》中的張壽形象

張酺fu(?~104年),字孟侯,汝南細陽(今原牆鎮)人。西漢趙王張敖後代,《後漢書》卷45《張酺傳》言:「敖子壽(張壽),封細陽之池陽鄉,後廢,因家焉」。

少時從祖父張充受《尚書》,又師事太常桓榮,銳意進取,毫不鬆懈。永平九年(66年),明帝為四姓(指樊、郭、陰、馬四家外戚)小侯在南宮開學,設置《五經》師傅,張酺於此教授《尚書》,又多次在御前講授。後被任為郎,遂令入宮教授皇太子。章帝即位,提升張酺為侍中、虎賁中郎將。數月之後,出任東郡太守。任職十五年,到和帝即位不久,升任魏郡太守。永元五年(93年),升任太僕。數月之後,代尹睦為太尉。多次上書請求退職,皇帝不許。後因細故策免。張酺歸鄉後,閉門不通賓客,永元十六年(104年),復出任光祿勛,數月後,代魯恭為司徒,月余病卒。皇帝親臨喪禮,賜以墓地,禮遇恩寵異於他相。

《三國演義》中呂范形象

呂范(?—228年),字子衡,豫州汝南細陽(今原牆鎮)人,容觀姿貌威儀。官至吳前將軍、 揚州牧假節、南昌侯、追贈大司馬。少為縣吏,後避亂壽春,孫策見而異之,范遂自委昵,將私客百人歸策。時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後從策攻破廬江,還俱東渡,到橫江、當利,破張英、於麋,下小丹楊、湖孰,領湖孰相。後領宛陵令,討破丹楊賊,還吳,遷都督。又與徐逸攻賊陳瑀於海西,梟其大將陳牧。又從攻祖郎於陵陽,太史慈於勇里。七縣平定,拜征虜中郎將,征江夏,還平鄱陽。策薨,奔喪於吳。後吳主權復征江夏,范與張昭留守。曹公至赤壁,與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將軍,領彭澤太守,以彭澤、柴桑、歷陽為奉邑。劉備詣京見吳主權,范密請留備。後遷平南將軍,屯柴桑。吳主權破關羽還,都武昌,拜范建威將軍,封宛陵侯,領丹楊太守,治建業,督扶州以下至海,轉以溧陽、懷安、寧國為奉邑。曹休、張遼、臧霸等來伐,范督徐盛、全琮、孫韶等,以舟師拒休等於洞口。遷前將軍,假節,改封南昌。時遭大風,船人覆溺,死者數千,還軍,拜揚州牧。

黃武七年,范遷大司馬,印綬未下,疾卒。大帝素服舉哀,遣使者追贈印綬。及還都建業,大帝過范墓呼曰:「子衡!」言及流涕,祀以太牢。范長子先卒,次子據嗣。後據為孫綝殺,夷三族。類,故方之。」《三國志·呂范傳》:「性好威儀,州民如陸遜、全琮及貴公子,皆修敬虔肅,不敢輕脫。其居處服飾,於時奢靡,然勤事奉法,故權悅其忠,不怪其侈」、「呂范以舊臣任用,若范之越隘,得以吉終,所遇之時殊也。

苗訓

苗訓(929—1000年)字廣義。河中今山西永濟人,宋初大臣。師從陳摶老祖,善天文占候術,以謀略見長。早年結識趙匡胤,曾於營中預言趙匡胤陳橋兵變。與諸葛亮、徐茂公齊名道家高人。縣誌記載及傳說原牆苗谷堆古墓即為其墓。

清乾隆六十年提拿教匪劉之協賞格

劉之協(1740—1800年)今原牆鎮劉協村人,幼穎慧善機巧。家資頗富,初習文,後習武,弱冠赴南京武科鄉試未中,遂無意功名,旋拜白蓮教主劉松為師,從事反清復明活動。嘗盡其家庭收入,供給傳教活動,甚得劉松信任和教友愛戴。乾隆四十年(1775年),劉松謀於鹿邑起義,事泄被捕,發配甘肅隆德,遂由劉之協繼任教首。之協多次攜巨金潛去隆德,供劉松活動費用,又與劉松謀劃,把「混元教』改為「三陽教』,「混元美化經』改為「三陽了道經」,改「靈文」為口訣,以便利宣傳。之協為加強號召力,詭稱縣人王廷章之子為「牛八』,影射朱姓,謂是明室後裔。又詭稱劉松之子是彌勒佛轉世,輔佐牛八,滅清復明。於是四出活動,在四川、湖北、河南、山西等地,發展了大量教徒。乾隆五十八年,各地白蓮教又策划起事,被清廷發覺,重要首領多被捕,劉松、宋之清、齊林等不幸遇害,惟劉之協一人倖免。同年,劉之協又在河南被捕,解至扶溝,以重金賄差役,乘間逃脫。劉之協一再破網,使清廷大為震動,乾隆皇帝曾憤恨地說:「各省督撫,以至州縣,皆不能各矢天良,認真辦理。」更痛斥河南、安徽官吏:「劉之協以邪教余犯,競至任其潛逃漏網,尚復成何政體⋯⋯所有河南、安徽兩省巡撫、藩臬,於劉之協未獲之前,不准其支領養廉」。並把湖南總督畢沅降職,河南巡撫穆和藺革職充軍,安徽巡撫陳用敷交部治罪。並降旨各地,務將劉之協及其黨羽急速擒拿。於是各州府縣,對劉之協畫影圖形,懸賞緝捕。胥役乘虐,逐戶搜查,千家萬戶,株羅連織,富破家,貧陷死。迫使人心思亂。嘉慶元年(179 6年),劉之協乘乾隆退位之機,遂和同教江漢潮、姚之富、齊國謨、齊王氏等密謀起事。原擬於三月初十日發動,但聶傑人、張正謨、林之華、劉盛鳴等已先於正月十一日起事於枝江、宣都,姚之富、齊王氏等繼起響應,一時起義軍風起雲湧,席捲鄂北、川東,蔓延河南、陝西、甘肅等五省數十州縣,俱樹天王劉之協旗。清廷調動大批兵力對付教軍。教軍機動靈活,「蹤跡飄忽,時分時合,隨殺隨增,東西回竄,官軍受其牽綴,稍不慎即墮其術中,堵剿均無速效。」為了聯絡策應各方,劉之協不駐軍營,常往來於鄧州、新野等地。嘉慶五年(1805年)正月,因為想在河南再立一股義軍,聲援陝西,策動李傑等在寶雞、郟州起事,在後由汝州回葉縣途中,不幸為叛徒冀大榮所誘,被葉縣縣令廖寅逮捕。清廷聞訊,即令侍郎高杞、侍衛興常赴葉縣將劉之協押解到京,處以凌遲極刑。劉之協死後,教軍失去了一位傑出的組織者和指揮者,但各地教軍繼續與清軍戰鬥了三、四年。劉之協領導的這次白蓮教起義,共與清廷戰鬥10年之久,雙方各死亡數十萬人,清軍副將以下死亡400餘員,其中官階一、二品者20餘員,許多名將、驍勇,貴胄,一個個人頭落地,清廷耗費餉銀逾億萬兩,給清朝的統治以巨大衝擊。[1]

張淑真(1907—1932年) 女,今原牆鎮人。自幼隨父讀書,其父信奉基督教,故淑真亦為基督教徒。1927年,楊虎城部駐太和,女共產黨員謝葆貞住進福音堂,與淑真邂逅相遇,逐成契友。在謝葆貞的幫助下,淑真參加了謝葆貞領導的各種社會活動,演現代戲,宣傳男女平等。鼓勵婦女放足讀書。謝葆貞領導成立太和縣婦女聯合會,淑真被選為委員,並擔任城關區婦聯主任,以後又當選為縣婦聯主任,同時還擔任女子小學教師、教導主任職務,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四·一九」暴動時,她和丈夫張殿五(磚橋小學教師)、婆妹張信真一同被捕。淑真性格豪放,慷慨有男子氣。被捕時她已懷孕數月,敵人欺其弱質,軟硬兼施,企圖使她屈服變節。淑真不為利動,不為刑屈,厲聲怒目,呵斥敵人。她的婆妹張信真性情軟弱,淑真鼓勵她:「不能在敵人面前掉淚」,「要和敵人鬥爭到底!」4月23日,淑真和戰友一同就義。沿途高呼口號,激昂慷慨。至刑場,神色自若,她喝令敵人:「不准從背後開槍,看清你姑奶奶是怎樣死的!」終於迎彈犧牲。

趙書香

趙書香(1910—1935)男,字芸閣,今原牆鎮北祝趙莊人。畢業於太和鄉村初級師範。在校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黨的小組長、支部書記、太和縣東北區區委委員職務,並在鄧清廟小學、原牆小學任教。1932年太和「四·一九」暴動失敗,書香被國民黨通輯,遂化名去蚌埠第三鄉村師範就讀,繼續在學生中開展革命活動,組織「現實社」和「生活讀書會」,編印《現實周刊》,宣傳抗日救國,收復東北國土。1935年1月被捕,同年5月,病歿於安慶「反省」院。書香被捕後,受盡折磨,但一直堅強不屈,其父曾去獄中探望,書香向父親表示:「頭可斷,節不可變。」並請託父親:「撫養孤兒,長大勿忘乃父之志」。[1]

韓振江

韓振江(1914.8—2005.8)男,今原牆鎮名利集人。1928年8月參加革命工作。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73師217團副團長。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川陝革命根據地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和紅四方面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9師警衛團營長,參加了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8師22團團長。參加了遼瀋、平津戰役和南下、解放海南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海軍萬山要塞區副司令員、川島水警區司令員、福建基地副司令員。正軍職離休幹部。1955年授大校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因病醫治無效,於2005年8月15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1歲。

桑樹德(1918—1946)女,今原牆鎮人。1938年參加太和抗日自衛軍二支隊教導隊,在淝河口一帶向群眾進行抗日宣傳工作。1939年春,去渦北參加新四軍游擊支隊,同年冬入黨。1942年,任泗南縣中共半城區委書記。1946年不幸被捕,就義於徐州。[1]

劉興泉

劉興泉(1954- )男,今原牆鎮人,漢族,1954年生於安徽省太和縣原牆鎮劉廟村,擅長人物畫和動物畫,尤其以畫驢而聞名遐邇。墨驢畫廊是畫家劉興泉先生的作品專賣店。他的墨驢畫作品中通常都加入了人物和狗,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情趣,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深受廣大收藏家的珍愛。曾多次為國家領導人出訪而創作《牧驢圖》和《百驢圖》,受到了國際友人的讚賞。

劉興貴(1963- )男,今原牆鎮人,漢族,1963年出生於「中國書畫之鄉」安徽省太和縣,畢業於黃山書畫院95級書法專業高級研修班,現居北京。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協楷書委員會委員、北京翰豐書畫院院長。

張勇(1976—1989)男,原牆鎮人,生前系潁上一中初二學生,1989年7月18日,在潁上縣沙潁河閘附近搶救落水同學時英勇獻身,1990年9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認其為革命烈士。[4]

行政區劃

概況

截止2018年,原牆鎮轄2個社區,7個村委會,138個自然村,14066戶,總人口35774(2018年)人。

2018年統計各村村委會、自然村情況

東街社區

位於原牆鎮鎮政府向東偏南方向,處於308省道,主要交通幹道有原三路和原趙路。全村戶數1950戶,人口8567人,耕地7262畝。人均年收入約4950元,糧食總產值45噸。常年外出務工人員有890人。東街社區管轄15個自然村,即:東街、桑寨、解莊、任莊、老阮寨、阮腰莊、楊橋、阮樓、阮老莊、阮寨、阮大莊、徐溝申、徐小莊、徐竹元、徐橋。

西街社區

位於原牆鎮西北方向,處於308省道交通幹道。村室面積330平方米。全村戶數1376戶,人口6851人,耕地4284畝,村人均年收入4780元,糧食總產值約3471噸,常年外出務工人員約2756人。西街社區管轄16個自然村,即:小西街、城崗、紅旗、躍進、桑元、李元、魏場、韓莊、張莊、喬莊、劉元、郭元、趙、高元、郭莊、王小橋。

劉廟村委會

位於原牆鎮北方向,處於原墳交通幹道。村室占地面積350平方米。全村戶數1778戶,人口6608人,耕地8242畝,人均年收入約4300元,糧食總產值約4533噸,常年外出務工人員約2120人。劉廟村委會管轄20個自然村,即:東張莊、苗谷堆、劉谷堆、趙莊、祝莊、東劉廟、格針元、西劉廟、小王莊、前李、後李、小岳莊、苗老莊、劉橋、東刺園、西刺園、柿花廟、南小王莊、小苗莊、張李莊。

劉樓村委會

位於原牆鎮東北方向,處於308交通幹道上。村室面積占地202.8平方米。全村戶數1463戶,人口6355人,耕地7855畝。人均年收入約有2298.5元,糧食總產值約3216噸,外出務工人員約2563人。劉樓村委會管轄13個自然村,即:王場、劉樓、高小莊、高元、解莊、桑營、鄭營、祁莊、田營、曹寨、劉小寨、葛莊、張莊。

劉老寨村委會

位於原牆鎮東北方向,處於308交通幹道。村室內占地面積270平方米。全村戶數1756戶,人口6927人,耕地8967畝。人均年收入2270元,糧食總產值3810噸,常年外出務工人員約3024人。劉老寨村委會管轄15個自然村,即:薛武莊、葛莊、陳莊、阮莊、小岳寨、前陳莊、宋莊、劉老寨、鄭莊、李營、時元、張莊、劉竹元、郭莊、胡莊。

大岳寨村委會

位於原牆鎮北方向,處於原墳交通幹道。村室占地面積260平方米。全村戶數1029戶,人口4098人,耕地4721畝。人均年收入約2265元,糧食總產值1620噸,其中常年外出人員有1687人。大岳寨村委會管轄7個自然村,即:前柏林、後柏林、寨里、營子、王油坊、范廟、岳土橋。

雙建村委會

位於原牆鎮東南方向,處於原三路交通幹道上,村史面積共占地260平方米。全村戶數1443戶,人口5997人,耕地5681畝。人均年收入3500元,糧食總產值約2900噸。外出務工人員約2200人。雙建村委會管轄12個自然村,即:朱洲、花莊、阮小莊、解屯、阮灣、段營、張莊、大韓營、小韓營、孫橋、賈寨、南溝嘴。

名利村委會

位於原牆鎮西北方向,處於原名路交通幹道。村室面積占地220平方米。全村戶數1814戶,人口6980人,耕地6488畝。人均年收入6800元,糧食總產值約3244噸,常年外出務工人員2300人。名利村委會管轄17個自然村,即:名利、前樓、韓腰樓、閔莊、田溝西、田溝北、前張勳、後張勳、毛王莊、苗溝口、同心寨、東九樓、西九樓、小韓莊、張莊、張樓、辛莊。

劉協村委會

位於原牆鎮西北2.5公里處,村名源於白蓮教首領劉之協而得名。全村戶數1457戶,人口8450人,耕地8142畝,面積7.6平方公里。村莊布點規劃後轄1個中心村、6 個居民點。該村有黨員135人,設1個黨總支、3個黨支部,現有村總支成員6名,村委會籌備組成員7名(交差4名),村計生專干3名,村民組長20名。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務工收入為主,養殖種植業收入為輔,特別是從事打燒餅等餐飲服務業人員占外出務工人員的80%以上,有的承辦了大中專院校食堂,有的辦起了餐飲連鎖店,也使得「原牆燒餅」香飄全國,僅此項收入年人均高達5萬元,使廣大農民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戶」,該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2006年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3559元,村集體收入12萬元,高於全鎮平均水平。劉協村委會2006年8月由原劉協村、任莊村、桃園村三村合併而成。管轄23個自然村,即: 劉協、吳莊、陳莊、小楊莊、楊溝口、楊老莊、任莊、楊小莊、劉淺、徐莊、小韓莊、桃元、范協拉、王樓、小劉莊、高莊、林莊、牛莊、張橋、史莊、張丹、牛廟、小康莊。[5]

經濟建設

農業

1986年,全鎮有耕地6.2萬畝,主要農作物為小麥、大豆、玉米、春紅芋、棉花等;經濟作物薄荷、藥材等。農作物播種面積10.1萬畝,其中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為主)的播種面積為9.1萬畝,糧食單產200千克,農業總產值206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0元。

1979年小麥平均畝產為90公斤。1993年6月,原桃園村、劉協村5120畝實施旱田改為水田,種植水稻,畝產850千克,曾獲阜陽市「糧食生產狀元村」稱號。1993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0.6萬畝,農業總產值3927萬元,人均純收入590元。2000年以後,農業生產中的機械化作業水平逐年提高,種植結構調整、機耕面積、機播面積、機收面積逐年增加。2005年,塑料大棚蔬菜基地發展到1200畝,9月,實施「農業科技示範入戶」工程,發展科技示範戶50戶,輻射戶1000戶。2007年以後,相繼在劉樓村、名利村、西街村建立了示範田、種子田、公關田小麥生產基地,小麥生產克服澇災、秋旱、冬乾等不利因素,並實施了「科技示範入戶」工程,平均畝產為500公斤左右。2010年底,農業生產總值18837萬元,糧食總產3.7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5080元。被阜陽市確定為「小麥高產攻關鄉鎮」,榮獲「全國科技興村示範單位」、太和縣「科技興農示範鄉鎮」。2015年糧食總產量突破5.3萬噸。

林業

1987年,植樹造林以在溝旁、河旁、路旁、宅旁種植桐樹為主。2001年,加快鎮、村綠化工程,以農田林網建設和村莊、集鎮綠化為主體,主要沿308省道、茨河岸堤、環鎮環村路段等處,以植楊樹為主。2007年退耕還林100畝。

養殖業

1985年以後,養殖業從家庭式養殖向規模養殖過渡,重點養殖牛、豬、羊等大牲畜及雞、鴨等禽類。1995年,多以家庭分散養殖,生豬存欄1.6萬頭,大牲畜1.1萬頭。2002年,建成規模養殖場6家,生豬存欄2.4萬頭,大牲畜存欄0.7萬頭。2008年,年出欄禽類15萬多隻,生豬存欄1.3萬頭,禽類5.2萬隻。2000年,清理溝塘和開挖低低洼地,共發展水面養殖1.4公頃,以鰱魚、鯉魚、魚、草魚為主,年產量16噸。2010年底,畜牧業產值263萬元,漁業產值3.1萬元。[2]

從家庭式養殖向規模養殖過渡,重點養殖牛、豬、羊等大牲畜及雞、鵝、鴿等禽類。原牆鎮是市確定的小麥高產攻關鄉鎮,縣六個科技興農示範鄉鎮之一,有全國科技興村示範單位一個(省農科教協調領導小組推薦),全省科技示範村一個,縣科技示範村三個,桃園村曾獲全市「糧食生產狀元村」稱號。現已建成田營農業科技示範園及為國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兩個農業引資項目。

工業

1992年,皮鞋廠、骨粉廠建成,全鎮工業總產值918萬元。2002年,彩燈廠投產,全鎮工業總產值2046萬元。2000年,曹寨木板加工廠、張敏服裝加工廠投產全鎮工業總產值3476萬元。2000年,成立利泉木業有限責任公司、欣緣服飾加工廠,年創稅216萬元。2010年底,光輝木業、富強金屬鑄造廠投產運營,全鎮工業總產值2197萬元。[2]

商貿

到2010年,全鎮個體工商戶346個,年銷售額2.1億基礎設施。作為農業大鎮,原牆鎮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商業貿易繁榮,有近15000餘人的剩餘勞動力,年人均勞動力價格8000元左右。原牆鎮的勞務輸出有自己的特色,即以外出經營型為主,由80年代的一人或多人「打燒餅」,發展到在當地承包大、中學校食堂,這樣的戶全鎮已有20多戶,每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雇用工人以當地人為主。[6]

基礎設施

城鎮建設

1992年,對原牆集鎮進行改造。1996年成立環衛隊,並配備了相關設施。1991月,完成了人民路(今玄陽大道)的舊房改造工程,形成了三縱三橫的街道框架,使集市區域擴大1.2平方千米。2006年3月建成原牆自來水廠、劉廟、劉老寨自來水廠,日均供水量300立方米。2008年,完成0.5千米主街道和0.6千米街巷道路面的混凝土硬化。2009年,完成街道兩側下水道的修建及綠化。2010年,集鎮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主街道兩側全部安裝了路燈和監控設施。

交通運輸

主要幹道設有長途汽車停靠點。2005年,308省道改道後環繞原牆集,2008年,環鎮路與各村支路相連,混凝土硬化路面5千米。2009年,個人購買大客車4輛,開往上海、溫州、武漢等地;小型客運車輛52輛。年客運總量50萬人次。

電力電信

1992年,架設了農田電網。2009年,有供電所一座,35千伏變電所一座,主變量5000千伏安,轄區內10千伏線路共6條,總長度183.96千米,配變台區共338台,容量12350千伏安。全鎮通電率達100%,年供電量1880萬千瓦時。

郵政通訊

1995年,開通程控電話,時裝機1346門。1997年底實現村村通工程。2002年,130、139手機信號塔先後安裝開通,固定電話逐漸被移動電話所代替。至2010年底,共建無線通信基站4個,郵政代辦處1個,共有聯通、移動、電信代辦點12家。

農田水利

原牆茨河節制閘始建於1976年12月,閘橋一體,可控制流域面積2514平方千米,蓄水庫容1350萬立方,可灌溉40萬畝農田。2003年6月重新修建。1995年,發動群眾對2100米魚鱗溝進行了清淤。1998年對萬餘畝農田的水利設施進行修整。2005年,連續四年對農田水利進行了綜合治理,至2010年,新打機井316眼、配套機械116台、修建橋樑105座、修建砂石路14條,長1.81千米。[7]

社會事業

科技

2005年,實施了農業科技入戶工程。2007年8月,成立太和縣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阿龍農產品專業合作社,人社會員304人,科技人員7名,年產值1440萬元,年利潤100萬元。2009年11月,成立太和縣鑫宇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近106萬元,建新型節能型日光溫室,引進北京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有機生態無土栽培技術,形成規模化無公害蔬菜地,為社員提供種苗、農資、實用技術培訓與諮詢服務,提供市場價格營銷信息,代購代銷等服務,入社會員217人。2010年,全鎮共有各類科技組織9個,發展會員565人,其中農業種植、栽培技術合作社6個,養殖專業合作社3個,編印科普資料2萬餘份,組織講座35次。

文化

1958年,成立原牆梆劇團,原名為太和縣梆劇二團,建有大戲院一座,現有演員18人。國家級書法家3人,國家級畫家3人,省級書畫家6人,剪紙藝人12人。2004年成立友聲詩社原牆分社,現有成員16人。2008年,,建劉協村農家書屋、劉樓村農家書屋、劉廟村農家書屋、西街村農家書屋,各擁有書籍10002010年,新建原牆鎮文化站,配有電腦、聲樂器材等各種文藝設施。

教育

1986年,有幼兒園1所,占地面積1310平方米,入園幼兒92人,幼兒教師7人。有小學32所,學校總占地面積145070平方米,教學用房20320平方米,136個班,在校學生4680人,教職工311人,其中公辦教師222人,民辦教師89人,大專以上學歷有10人,屬初級中學6所,。1992年,學校進行了整合,合併了2所小學;1997年,小學減至18所,中學減至4所。2003年,新建民辦幼兒園2所,原牆中學更名為「太和縣第五中學」。2006年,小學減至12所,中學減至2所。2010年,全鎮有幼兒園5所,其中公辦1所,私立4所,人園兒童121人,教職工52人。有小學11所,79個班級,在校學生1500人,教職工225人,中級職稱196人,副高4人。有中學1所。學校設42個教學班,其中高中班12個,在校學生1500人,教取工51人,其中高中教師36人。

原牆太和五中

太和縣第五中學:創建於1956年,原名原牆中學,後被命名為太和縣第三中學,2003年更名為太和縣第五中學。學校現有42個教學班,其中高中班12個;在校學生1500人,其中高中學生565人;教職工151人,其中高中教師36人。先後被命名為「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實驗學校」、「太和縣教研室教育教學研究室基地」,「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先進單位」,「阜陽市花園式單位」,「阜陽市綠色學校 」,「省級綠化模範單位」。2015年被授予「阜陽市人民滿意學校」榮譽稱號。校各項設施配套齊全,除理、化、生實驗室外,還配有微機室、電教室、圖書室、多媒體教室、教師集體辦公室、學生公寓和餐廳。原學校校長王安康,現學校校長王勇。學校規模:學校現有教學樓三座,宿舍樓兩座,學生餐廳一座。

衛生

原牆中心衛生院成立於1950年,醫院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是集醫療衛生、防疫保健、社區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衛生院。1995年,被國家衛生部批准為「一級甲等醫院」,1997年被評為「阜陽市十佳中心衛生院」「愛嬰衛生院」等稱號。2010年,有醫生39名職工60餘人,其中中級職稱11人,初級職稱28人,現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20多個科室,另購進進口CT、進口B超、腦彩超、全自動分析儀等多種先進設備,床位98床。2009年,建立了各村衛生室,整合了鄉村醫療診所。2010年,鎮內有中心衛生院一所、村衛生室共9個,醫師共68人,醫護人員83人,床位189床。2010年,全鎮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50109人,參合率88.9%。

社會保障

五保供養:1986年,對60歲以上的三無人員(無子女、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實行五保供養的制度,給予每人每年50元的生活補助。1990年增至每人每年150元。194年提高到每人每年400元。2008年,每人每年增至1200元,並免費為五保對象辦理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卡。2010年,供養金額標準再次提高,達到每人每年增至140元,全部實行住院醫療免費。

1984年9月,建名利敬老院,占地6670平方米,入住19人。1986年1月,建劉老敬老院,占地10670平方米,瓦房24間,人住23人。2007年,名利敬老院與劉老寨敬老院合併。2008年,投資120萬元進行擴建,更名為「原牆鎮敬老院」,占地13840平方米,建築面積1283平方米,已居住73人。2010年,五保供養共有527人,其中集中供養90人,分散供養437人。

最低生活保障:2006年,為特別困難的下崗職工申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辦理了農村困難群眾救助。2010年,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員206人,每人每月補足240元,農村享受人員298人,每人每年補足1200元。

優撫救助:2008年,,成立原牆鎮殘疾人聯合會。至2010年,為貧困白內障者復明37人,貧困重症精神病患者藥費補助175人次,申辦重度殘疾人生活保障253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24人。[8]

特色小吃

燒餅:太和燒餅聞名全國,而太和燒餅中以原牆燒餅為佳,所以又有「無爐不太和,太和數原牆」之說。

胡辣湯:原牆的胡辣湯也有很久一段歷史,但已經沒人記得了,只知道碗裡胡辣湯一直飄着亘古不絕的香氣。


饊子: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以麥面為主料。饊子色澤黃亮,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干吃香脆可口。

傳統民俗

原牆廟會唱戲的

廟會:原牆鎮有很多廟會,其中比較大型的主要有農曆「三月三」和「九月九」廟會,每年廟會都會吸引遠近數十里的人民。2012年起,「三月三」廟會改成從農曆「正月初六」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

旅遊景點

茨河灣省級濕地公園

太和八景「茨河秋泛」處興建省級濕地公園

據《太和縣誌》記載:「茨河灣,在縣東二十五里。明正統間河水溢,由北而衝決轉南,形屈曲而秀麗,兩岸上下多古蹟。秋時,文士恆喜泛舟於此。為縣八景之一,名曰茨河秋泛。」史中所稱「八景」,在茨河灣流域還有「萬壽登高」、「經鋤映月」、「雙塔晴煙」、「龍泉玉樹」等風光名勝。

茨河灣濕地公園位於太和縣東北部,距縣城16公里。含南北走向的茨河及兩岸約440米區域範圍,長度約為9713.25米,以308省道以北、012縣道以南、郭廟鎮界限以東、原牆鎮以西圍合而成,總面積為433.6公頃。其中濕地面積304.31公頃,占公園總面積的70.18%。公園內以永久性河流濕地為主,包括泛洪平原濕地以及農用溝塘等人工濕地。

公園內動植物資源較為豐富。據統計,園內有菊科、禾本科、十字花科、薔薇科等各類植物共10科、42屬、82種;有鳥類36科110種,其中國家級保護鳥類10種,省級保護鳥類25種;魚類9科47種;兩棲類3科7種;爬行動物3科6種;哺乳類8科15種。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生物多樣性綜合體,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在調節氣候、淨化水質、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以及發展觀光旅遊等方面有着極高的價值。

功能完備,濕地公園分五個功能區

公園本着「保護優先,科學修復,適度開發,合理利用」的原則,根據資源特徵和分布情況,茨河灣省級濕地公園分五個功能區。

生態保育區位於茨河灣濕地公園的中部區域,面積125.04公頃,占公園總面積28.84%。該區是公園的最重要區域,主要進行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展示和監測,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

恢復重建區在濕地公園河堤兩側,面積108.90公頃,占公園總面積25.12%。通過對濕地的水文條件、路堤岸線、植被土壤、陸地景觀和特色水生植物的修復,增加物種的組成和多樣性,實現生物群落的修復,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自我修復能力。

宣教展示區位於濕地公園的南部,面積127.05公頃,占公園總面積29.30%。是向外界展示濕地文明、普及科技知識、推介濕地文化的窗口。

合理利用區位於濕地公園308省道兩側,面積66.55公頃,占公園總面積15.35%。該區以保護為前提,規劃建設展示自然生態的濕地體驗島、濕地生態展覽館、濕地農家樂、小型遊客碼頭、接待遊客中心和主入口及停車場。允許遊客進行限制性的生態旅遊、科學觀察與探索,參與和體驗農業、漁業等生產過程。

服務管理區位於濕地公園的南端,面積約6.05公頃。是管理機構開展科普教育和行政管理的場所,為整個濕地公園提供管理服務。

濕地公園計劃2020年建成

記者從太和縣林業部門了解到,茨河灣濕地公園規劃建設的目標是:2016年到2017年,加快建設生態資源保護設施;搞好道路及水電等公共設施配套建設;建立和完善管理機構和管理規章制度;實施濕地公園保護管理、科研監測體系建設和部分生態文化旅遊綜合服務項目,具備對外開放的基本能力。

2018年到2020年,完成五大功能區建設,把茨河灣省級濕地公園打造成一個濕地景觀豐富、文化特色濃郁,科普教育與濕地生態旅遊兼備、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省級濕地公園。

據了解,截至阜陽市已有6處國家濕地公園(含試點),2處省級自然保護區,4處省級濕地公園(試點),濕地公園和保護區總面積達45519.17公頃,占全市國土面積的4.49%,較2016年增加433.6公頃,濕地保護面積有所增加。[9]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