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成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原始成本是中國專有名詞。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2],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名詞解釋
原始成本也稱為歷史成本、實際成本,是資產在其取得時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以及負債在正常經營活動中為交換而收到的或償付時將要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
原始成本是作為會計要素的計量屬性之一,同時企業也可以通過原始成本的計量模式開展會計核算的工作,即將企業一切的經濟業務和事項以原始成本作為入賬標準。
原始成本會計模式
原始成本的會計模式以原始成本為計量屬性,並將原始成本視為會計要素確認、計量和報告的一般原則。
在這種會計模式下,一切經濟業務和事項,一律以原始成本為入賬標準。各類資產都按原始成本轉銷。各類權益都以業務發生時實際收到的或承諾支付的貨幣數量計價。產品成本也按原始成本計算。這樣,就把整個會計建立在原始成本基礎之上。
原始成本的優缺點
採用歷史成本的優點是比較客觀,歷史成本或實際成本是買賣雙方通過正常交易確定的金額。依照歷史成本原則計量,資產或負債的入賬有原始依據,可以用發票等作證明,能隨時查證。同時,歷史成本原則可以避免企業或有關人員處於某種需要有意改動賬面記錄。此外,歷史成本原則計量還可以使會計核算手續簡化,不必經常調整賬目。
採用歷史成本的缺點在於,當物價波動較大或幣值不穩定時,歷史成本就不能真實體現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從而削弱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影響當前決策。
原始成本與重置成本的區別
原始成本,就是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者其他等價物。重置成本又稱現行成本,是指按照當前的市場條件,重新取得同樣一項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簡單點說重置成本就是「市場價」。那可以推斷,在實務中假如出現資產的盤盈盤虧,在無法確定其準確的「歷史成本」時,就可以選擇重置成本來作為入賬依據。
參考文獻
- ↑ 楔形文字發現後,明明300年沒人能看懂,後來為何突然被破譯了?,搜狐,2022-10-03
- ↑ 啥是丁頭字?聖書字?腓尼基創造了世界最早的字母?還是西奈體?,搜狐,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