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原州區固原市原州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總面積3501平方千米。總人口46萬人(2013年末)。全區轄3個街道、7個鎮、4個鄉:南關街道、新區街道、北塬街道、三營鎮、官廳鎮、開城鎮、張易鎮、彭堡鎮、頭營鎮、黃鐸堡鎮、中河鄉、河川鄉、炭山鄉、寨科鄉。區政府駐南關街道政府東路25號,距銀川市341千米,距蘭州市335千米,距西安市400千米。

地處寧南黃土高原丘陵中部和六盤山山地東北部,境內山多川少。南部、西部為六盤山山地,東部為黃土丘陵,中部、北部為清水河河谷平原。水河由南向北流經區境。礦產資源有煤、石灰岩、石英砂等。寶中鐵路、銀平公路貫穿南北,西蘭公路橫穿東西。名勝古蹟有始建於北魏的須彌山石窟[1],戰國秦長城、黃鐸堡宋平夏城遺址等。

目錄

歷史沿革

戰國時為秦北地郡烏氏縣(為今寧夏地區建置最早的縣)、朝那縣轄地。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轄21縣,郡治高平。十六國時,赫連勃勃於公元407年在高平縣自立為大夏天王。南北朝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在今固原置高平鎮,後(一說為北周)改高平鎮為原州,領高平、長城二郡。隋為平涼郡治。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平涼郡為原州。天寶元年(724年)為平涼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原州治。宋以故原州城置鎮戎軍,屬陝西路。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改鎮戎軍為鎮戎州。元至元七年(1270年)鎮戎州與原州合併改置鎮原州,後又改置開城府、開城路。

明正統十年(1445年)置固原巡檢司,以「故原州」之名,「諱故而改固」得名。成化五年(1469年)為固原衛治;弘治十五年(1502年)為固原州治,又為固原鎮治。清置甘肅省,固原州劃屬甘肅省。同治十二年(1873年)升固原州為直隸州,領海城(今海原)、平遠(今同心)二縣及硝河州判、打拉縣丞。民國二年(1913年)廢固原直隸州,改置為固原縣,屬甘肅省涇源道,之後改屬甘肅省平涼專區。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自陝北西征進入固原縣境,在以廟兒掌為中心的地帶,成立了固北縣蘇維埃政府。1938年,固北縣撤銷。1943年,甘肅省在固原、海原、隆德、靜寧、會寧五縣邊界地區設置西吉縣,劃固原的硝河、張易等鄉村歸西吉縣。1949年8月,固原解放,隸屬甘肅省平涼專區。1953年,甘肅劃平涼專區的固原縣及定西專區的西吉、海原兩縣,組建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1955年11月改稱西海固回族自治州,駐固原。

1958年,撤銷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其轄地劃入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在此設立固原專區,後又改稱固原地區,固原縣屬其管轄,地區行政公署駐故原城內。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劃固原縣東部15個人民公社成立彭陽縣。2001年7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固原地區和固原縣,設立地級固原市和原州區。以原固原縣行政區域為原州區的行政區域。

20世紀初,固原州所轄海城(今海原)、平遠(今同心)兩縣及硝河州判、打拉縣丞外,州直接管理的地域有6里3堡(興上里、興下里、東昌里、永豐里、在城裡、固原里,廳山堡、廳川堡、縣歸州堡)和5監1屯(清水監、萬安監、黑水監、開成監、廣寧監,固原屯)。民國初年,廢州改縣,固原縣行政區劃沿用了清時的里堡制,廢除了軍屯牧地的監屯。民國十八年(1929年)實行區、村制,全縣設6個區,即東區、西區、南區、北區、中區和萬安區。1934年,改區村制為鄉鎮保甲制。全縣設附郭鎮1鎮和大營、張易、硝河、柳營、三營、七營、城陽、草廟、萬安等9鄉。

1936年,設區管鄉鎮,先設為5個區,後調為4個區。1940年,實行新縣制,裁區,劃小鄉鎮,原10個鄉調整為城關、王窪、三營、七營、蒿店、黑城等6鎮和大營、城陽、萬安、大灣、張化、張易、硝河、頭營、李俊、附郭等10鄉。1943年,硝河鄉劃歸西吉縣。1944年,李俊鄉劃歸海原縣;海原縣的楊郎鎮劃歸固原縣。經此調整,全縣共轄7鎮8鄉。後增置4個區管鄉鎮,其中第一區轄城關鎮、附郭鄉、大營鄉,共30保;第二區轄王窪鎮、城陽鄉、萬安鄉共23保;第三區轄蒿店鎮、大灣鄉、張化鄉、張易鄉,共30保;第四區轄楊郎、三營、七營、黑城4鎮,共27保。

1949年8月,固原縣解放。全縣重新調整為1市,12區,79鄉,291村。城關市駐縣城,轄5個街;附郭區駐楊坊,轄11鄉;大營區駐彭堡,轄6鄉;張易區駐張易,轄7鄉;大灣區駐大灣,轄6鄉;王窪區駐王窪,轄7鄉;三營區駐三營,轄6鄉;黑城區駐黑城,轄6鄉;楊郎區駐楊郎,轄6鄉。

1950年1月,大灣區駐地遷至開城,更名為開城區;撤銷附郭、楊郎、黑城3個區,其所轄各鄉分別劃給三營、七營、大營和開城區。其他各區轄鄉也做部分調整。此時,全縣轄1市、9區、5街、71鄉。城關市及張易、張化、蒿店、王窪4個區所轄的5街26鄉未變動,即城關市轄鼓樓、解放、東關、同仁、過店等5街;張易區轄張易、毛莊、大灣店、駱駝巷、閆關、觀音、什字路等7鄉;張化區轄新集、馬窪、溝口、上蔡、鍋莊、奪底、任河等7鄉;蒿店區轄蒿店、瓦亭、峁堡、東山坡、什字等5鄉;王窪區轄王窪、店窪、羅窪、石岔、交岔、草廟、河峴等7鄉;城陽區在原有陽窪、上窪、楊坪、海巴、上王、野王等6鄉的基礎上增設了陳坪鄉,共轄7鄉;開城區轄開城、新莊、大灣、牛營、青石、郭廟、萬崖(自附郭區劃入)和廿里舖(新增置)等8鄉;大營區原轄6鄉中,撤銷硝口鄉,保留吳磨、蔣口、彭堡、堡黎、中河5鄉,劃入原附郭區的海坪、瀋河、上營、明莊、大堡、十里及原楊郎區的石羊、頭營鄉,新增置了楊中堡鄉,共轄14鄉;三營區在原轄6鄉中,撤銷紅城、河南2鄉,保留老三營、新三營、白垧、鐵家溝4鄉,由原楊郎區劃入楊郎、三岔、大白山3鄉,由原黑城區劃入黃鐸堡鄉,新置了楊河鄉,共轄9鄉;七營區原轄6鄉中,撤銷了北嘴、張堡、磚窯3個鄉,保留雙井、七營、四營3個鄉,由原黑城區劃入黑城、莧麻2鄉,新置馬蓮、南坪2鄉共轄7鄉。4月,將王窪區的店窪鄉改由直轄。

1953年1月,城關市改為城關區,所轄5街以原名改為鄉;增置中河、大灣、禮拜寺、孟塬、炭山5個區;店窪鄉劃歸新成立的禮拜寺區。此時,全縣轄15區,鄉由71個調整至125個。1954年6月,張易區的什字路、官堡、尉灣3鄉劃歸西吉縣。1955年5月,平涼縣安國區第五鄉的吊川村劃歸固原縣。1956年5月,將七營鄉秦家灘村12戶劃歸海原縣;11月,撤銷七營、中河、大灣、禮拜寺4個區,七營區併入三營區,中河區併入大營區,禮拜寺區併入張化區,大灣區併入蒿店區;孟塬區更名為草廟區;城關區改為城關鎮,所轄的5個鄉改為居委會;10個區所轄的鄉由120個調整為72個。

1957年5月,將張易區中寨鄉的大小刺溝、菜家溝17戶劃歸西吉縣管轄。1958年3月,將城陽區民樂鄉陳坪社209戶劃歸西吉縣;鎮原縣將張峴鄉和平社62戶劃歸固原縣。4月,撤銷大營、開城兩區;大營區的吳磨、石羊2鄉劃歸三營區,十里、張洪、彭堡、西梁、中河5鄉改為縣直屬;開城區的青石鄉劃歸蒿店區,開城、團結、羊坊3鄉改為縣直屬。8月,將蒿店區的什字、勝利2鄉合併為什字鄉;將三營區的黑城、莧麻2鄉合併為黑城鄉。全縣轄8區、1鎮、70鄉,5個居委會[2]

1958年10月,撤銷區、鄉建制,組建為政社合一的42個公社;兩個月後,調整合併為城郊、三營、七營、張易、新集、開城、炭山、寨科、河川、羅窪、官廳、雙井、交岔、什字、彭堡、馮莊、孟塬、草廟、古城、城陽21個公社

視頻

原州區 相關視頻

固原原州區航拍宣傳片
原州區旅遊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