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原英商德記洋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英商德記洋行
圖片來自台南旅遊網

原英商德記洋行現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平區,是中華民國三級古蹟,建於清同治六年(西元1867)。該建築是英商德記洋行在安平開港後於臺南安平所設立的據點,為當時的安平五大洋行之一。 五大洋行分別是英商德記洋行、英商和記洋行、英商怡記洋行、美商唻記洋行與德商東興洋行。現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為臺南安平知名景點之一。

歷史沿革

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清朝與英國簽訂天津條約,開安平及淡水為通商口岸

安平正式開港後,清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五月,原在中國廈門的德記洋行派代表馬遜(J.C. Masson)來台發展,便在英國駐安平領事館北側海灘地興建洋房、倉庫,其主要業務是出口台灣的茶葉砂糖樟腦,並輸入鴉片為主。[1]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後,由於日本實行專賣制度,貿易已被日商壟斷將樟腦,安平五大洋行紛紛結束營業;德記洋行於日本明治四十四年(西元1911年)結束安平據點業務;隔年,德記洋行的建築便改為「大日本鹽業會社營業所」。

民國34年(西元1945年)台灣光復後改制為臺南鹽場辦公處,也曾作為鹽場宿舍。

於民國六十八年(西元1979年)時被臺南市政府收回整修,民國七十年(西元1981)設立「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對外開放。

建築風格

該建築座北朝南,兩層樓高,二樓的走廊加了綠釉瓶飾欄杆,白色粉牆,不同於安平傳統的建築。

屋頂則為桁架系統,上鋪瓦片,分成兩個屋頂。是西方建築在台灣的範例。

展覽

一樓為「大員先民生活文化館」,展出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於民國九十四年(西元2005)年巡迴展覽結束後,將「台灣追鄉曲-17世紀荷治時期台灣日常生活教育展」之展品捐給臺南市政府,市政府便將這些展品放置於德記洋行的一樓,展出與荷治時期安平生活有關的事物。

二樓部分以展出以臺灣開拓史為題材的蠟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