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新街基督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廈門新街基督教堂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台光街29號,是中國最早建造的新教教堂,有「中華第一聖堂」的譽稱,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842年2月,美國歸正教會派遣雅卑理牧師(David Abeel)來廈傳教,福音開始傳入廈門。1844年4月,美國歸正教會又派遣波羅滿牧師(W. J. Pohlman)和羅啻牧師(Elihu Doty)來廈接替雅卑理的工作。他們於1847年在市中心東邊的新街仔購買了一塊4000尺的土地建造教堂,1848年開始動工,年底竣工,次年2月11日舉行獻堂典禮。這座教堂原為希臘建築風格,磚木結構,取名「新街禮拜堂」。由於教堂年久失修,1928年教堂屋頂塌陷,於1933年原址重建,1935年竣工。整個教堂的建築為羅馬風格,紅色坡頂,前廊柱則由原來的四根改為六根,屋頂前面建有八邊形鐘塔,塔內懸掛1848年購置的美國製造的銅合金鐘。在主堂外正面上方鑲嵌一橢圓形石匾,其銘文是「敬拜真神大主宰之堂/耶穌降生一千八百四十八年/道光廿八」。聖殿前廊的牆上鑲嵌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分別於1933年和1935年贈送的「中華第一聖堂」和「耶和華駐驛之所」兩塊石匾,一直留存至今。
文革期間,教堂被迫停止聚會。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落實,該堂於1979年8月26日率先復堂。復堂以來,在上帝的恩眷下,各項事工不斷發展,設立了聖工部、團契部、聖樂部、關懷部、總務部及辦公室六大部門,下轄四十六個事工小組,先後恢復了聖歌團、查經會、禱告會、問道班、主日學、探訪組及青年團契,成立了中老年團契、少年團契、文字組、英語角、青年詩班、彩虹詩班、主日學詩班、少年詩班、主日接待組、濟貧組、婚姻輔導小組、喪事組、醫務組、後勤組、社區關懷基金、山區教牧愛心基金、志願消防隊、安全疏導班……近年來教堂每年還舉辦基要真理培訓、培靈會、同工退修會、長執培訓、專項事工培訓、燭光禮拜、聖樂崇拜、主日學營會、青少年夏令會、閩南語培訓、事工研討會等,以多元的方式牧養信徒。
羅馬式建築
「羅馬式建築」起源於古代羅馬建築[1],就像「羅曼語」從羅馬語中發展出來的語言一樣,它通常建成十字架的形狀,有一座長的宮殿、兩間短的耳堂和一間半圓形的後殿,屋頂、門道和小窗都有一個圓弧形的拱環。羅馬式建築中最有名的是比薩的大教堂和著名的斜塔[2]。它的藝術價值在意大利得以發展,11世紀到12世紀的時候傳播到德意志、諾曼底和英格蘭,除了模仿之外,還具有大膽的創新。
參考文獻
- ↑ 國外12種建築風格:古往今來的時代印記,搜狐,2020-06-07
- ↑ 意大利的羅馬式建築——比薩斜塔,搜狐,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