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1990年12月由國家科委和廈門市人民政府共同創辦,1991年3月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區實施「一區多園」發展戰略,在全市除海滄之外的5個行政區建設了8個園區。2019年7月,被列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園區。。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更多的是着眼於產業發展規律。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對於「高新區」的介入甚至都細化到了產業的指導目錄,也就是說,哪個地方的高新區應重點發展何種產業,都有着明確的規定。
產業集群
廈門國家火炬高新區是全國三個以「火炬」冠名的國家高新區之一。先後獲得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國家對台科技合作與交流基地、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等18塊「國字號」招牌,是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廈門片區核心區。經過30年發展,已經成為廈門創新驅動發展主引擎、「三高」(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企業集聚地、廈門千億產業鏈(群)主要載體以及創新創業主平台。
發展規模
目前,已開發園區占廈門不到3%的土地面積,實現廈門43%的工業產值,其中高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82%以上。聚集各類企業10000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00多家,占廈門近五成。世界500強企業在高新區設立項目31家,廈門10家年產值超百億元企業火炬高新區占7家,超億元企業300多家,瞪羚企業100多家,境內外上市公司近80家(含新三板掛牌)。建設各類創新平台100多個,其中國家級孵化器4個、國家備案眾創空間21家。
站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廈門火炬高新區正以建設金磚創新基地為契機,育先機,開新局,努力把高新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高新區發展歷程
高新區發端於1988年國務院啟動的「火炬計劃」,所以有的高新區起名為「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注意去掉了「新」字),比如「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間,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的基本國策,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一階段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源、資金和廉價勞動力推動的粗放式增長模式。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於是1988年6月,總設計師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
「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該計劃的兩項核心內容就是「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創辦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北京誕生[2],當時名稱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實驗區」,簡稱北京試驗區。這就是大名鼎鼎「北京中關村」的前身。截止到目前,全國已有156家高新區。
視頻
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關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中國政府網,2020-07-13
- ↑ 從北方到南國,國家級高新區詮釋科技轉化「中國模式」,搜狐,201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