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去躁養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去躁養心
圖片來自搜狐網

去躁養心有時候遇到什麼着急的事,想發怒的事,想挑剔、批評的事,得忍一忍,慢兩拍,換個想法;令心調伏下來,別讓自己的心總落著在它素日喜歡的貪好求快的地方,那樣就永遠找不到自己平和、安祥的老家了

原文

在讀阿含經的時候,常常讀到佛陀在描述境況時,不厭其煩,反覆敘說,比如在《長阿含·世記經》四天王品中,佛陀為眾比丘講述四天王城的狀況,說道:「須彌山王東千由旬提頭賴咤天王城,名賢上,縱廣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須彌山南千由旬有毗樓勒天王城,名善見,縱廣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須彌山西千由旬有毗樓婆叉天王城,名周羅善見,縱廣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須彌山北千由旬有毗沙門天王,王有三城: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名眾歸,各各縱廣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以下仍繼續如此反覆敘說。

初讀《阿含經》中這類反覆描寫的話語時,為了趕時間做讀書筆記,我會抓住描述的主體,剩餘的一目十行,讀個大概,看看有沒有和我做筆記有關的內容,沒有就跳過去了。

直到有一天,我耐着性子,一字一字讀去,分明覺着越讀心氣越平和,心中越清涼,才知道經典中字字句句都有用意的,顯然,這不是我們以凡夫的境界可以揣測的。

佛陀的智慧和福德都已經達到了圓滿,歸納概括是世間人都能具備的技能,對佛來說,自然不在話下,那麼,明明可以用一句話就表達的意思(比如,可以說成:須彌山東、南、西、北千由旬,各有……城,分別名……,縱廣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亦復如是),佛陀為什麼不嫌繁瑣,反覆使用同樣的章句,敘述了整整一大段呢?而且,諸如此類使用同樣的語句反覆重述的情況在佛教經典中經常會遇到。我暗地裡揣摩,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大概是佛陀用這個辦法磨眾生的心性呢。

眾生的心常常是不調伏的,是躁動的,是不安的。相比之下,以前的人比我們心性平和多了。除了承襲聖賢人的教育,社會環境不同等因素,還因為以前的人得做很多磨性子的活兒。比如,以前的布要一匹一匹地織,衣要一針一線地縫,字要用毛筆一筆一划地寫,心也在這一梭一線、一筆一划中得到了調伏。而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雖然生活便捷,物質豐富,可是,心卻空前的浮躁,除了缺乏精神的營養潤澤,缺少磨心性的功夫活兒也是原因之一。有時我想想,約有十年沒用筆好好寫過字了吧,需要寫點什麼,就在電腦鍵盤上噼里啪啦一陣敲打,又有速度,還能隨意修改,看來很爽,可是回想過去,為了完成一封信,完成一次通過紙與筆傳遞的心靈交流,在夜闌人靜時,凝神靜思良久,提筆思如泉湧,這樣的情形早已不再。看看周圍,好象也沒有人織毛衣了,記得小的時候,天氣轉涼,做媽媽、姐姐、妻子的,手裡拿着毛線針和線團兒,三三兩兩,一邊散步或聊天,一邊織着毛衣,那是一道溫馨的風景,愛心和耐心都隨着針線的勾挑,融入了手中的作品,再被關愛着的人穿在身上,時時品味。現在似乎沒有人再穿手工縫織的衣物了,代之的是工廠大批量生產的衣服,一模一樣的款式,換季的甩賣,以及物質泛濫後對物件的極不珍惜。

現代物質社會訓練出來的心,是追求速度和方便的心,這樣的心自然也是功利的、浮躁的。心性的平靜、安定和祥和離開我們已經很久了,而這恰恰是真實快樂的永不乾涸的源泉。

佛陀有一次在講述某一位比丘的情況時為大家誦出這樣一首偈:

心難被調伏且很迅速,

落著在它喜歡的地方,

能馴服此心是很好的,

被馴服的心帶來安祥。

有時候遇到什麼着急的事,想發怒的事,想挑剔、批評的事,得忍一忍,慢兩拍,換個想法;令心調伏下來,別讓自己的心總落著在它素日喜歡的貪好求快的地方,那樣就永遠找不到自己平和、安祥的老家了。

有時侯,我們也不妨多花點時間,做些花工夫的細緻活兒,比方說自己養養花,用手洗洗衣服,自己編輯一本有插畫的剪報集,練習書法,彈奏古琴等等,把自己的心打磨得平平的,那才是真自在啊![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