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雙季稻全程機械化輕簡化栽培技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雙季稻全程機械化輕簡化栽培技術技術研發推廣背景,能夠解決的主要問題,突破的技術難點等。

一、技術名稱

標明具體的技術、產品和裝備名稱,一定要具體化。

雙季稻全程機械化輕簡化栽培技術

二、技術概述

(一)研發背景

技術研發推廣背景,能夠解決的主要問題,突破的技術難點等。

針對南方雙季稻機插存在的季節制約、機插效果差、機械及栽培不配套等問題,遵循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主線,應用優化品種搭配、創新育秧模式、改進機插秧及機直播方法、採用稻田機械開溝、收割碎草還田、履帶旋耕機整田、精準施肥、節水灌溉及病蟲統防統冶等關鍵技術,以控水、控肥培育水稻壯秧[1]、壯杆為核心,集成雙季稻全程機械化輕簡化栽培技術,實現減氮10%、節水10%、農藥使用量減少10%,雙季畝產1000公斤以上。該項技術對推進我國稻作技術轉型,促進規模化生產和社會化服務,穩定和提高雙季稻種植面積,推動水稻產業可持續發展。

(二)技術要點及參數

主要描述技術要點和參數,技術使用需特別注意的環節。

1、優化品種搭配。結合早稻機直播和機插秧及晚稻機插秧水稻生長季節及特點,按照不同地區雙季稻光溫熱量及作業季節安排,選擇病蟲抗性強、肥料[2]利用率高的品種,優化早稻與連作晚稻品種生育期合理搭配,如早熟+中熟,中熟+中熟,爭取雙季全年高產。早稻選擇早熟或中偏早熟的高產品種,長江中下游生育期在110天左右。晚稻根據早稻收穫期,選擇熟期中熟偏早、耐遲播遲栽、分櫱快、感光性較強,苗期耐高溫、後期耐寒性強,能安全灌漿成熟的優質高產品種。

2、機械耕整地。早稻移栽前選擇適宜機械10天進行耕整地,以旋耕為主,犁耕為輔,旱旋與水旋相結合。結合翻耕施有機肥和鈣鎂磷肥,移栽前1-2天灌淺水旋耕,後灌耙平,待泥土沉實後機械移栽。早稻收穫選用帶切草裝置的收割機,稻草粉碎還田,收割機割茬高度應在15厘米以下。選用履帶旋耕機旋耕,提高晚稻整地水平和機插效果。採用機直播的,需要開溝作畦,畦寬度與直播機配套,一般溝寬30厘米,深20厘米。

3、種植方式選擇。根據當地生產模式及品種生育特性,選擇適宜的機械化種植方式,早稻選擇機插秧或機直播,晚稻應以機插為主。

4、培育壯秧。機插秧選擇適宜的育秧模式,建議採用疊盤出苗育秧,長江中下游地區早稻3月中下旬播種,秧齡25-30天;晚稻根據早稻收穫期及種植方式確定播期,機插秧播種期6月底至7月初,秧齡18-25天。播種前做好曬種、脫芒、選種、藥劑浸種和催芽等,選用育秧基質,也可採用旱地土及泥漿育秧,旱地土要求土壤調酸、培肥和清毒,早稻要求pH值在4.5-6.0。根據插秧機類型,選用9寸秧盤或7寸秧盤。播種量常規稻9寸盤90-120克/盤,每畝30盤左右,7寸盤75-100克/盤,每畝40盤左右;雜交稻9寸盤60-80克/盤,7寸盤50-70克/盤。選用播種流水線播種,秧盤水要澆透,覆蓋不露種子。將播種好的秧盤疊放,保溫保濕2天左右,當出苗0.5厘米時,將帶盤芽苗擺放到苗床。早稻注意覆膜保溫育秧,根據氣溫變化掌握揭膜通風時間和揭膜,膜內溫度保持在15-30度之間。晚稻播種後搭建拱棚蓋遮陽網或無紡布防暴雨和雀害,出苗後及時揭開遮陽網或無紡布。秧苗見綠後用300ppm多效唑溶液每畝30公斤均勻噴施控制秧苗生長。移栽前1-2天,用相應防病蟲的藥劑噴施秧苗,做到帶藥栽插。

5、機插秧或機直播。根據插秧機及品種類型合理安排密植,保證充足苗數和有效穗數。可選用普通30厘米行距、寬窄行及窄行插秧機。30厘米行距插秧機機插的,常規稻機插株距為12-13厘米,密度1.7-1.9萬叢,每叢4-5株苗,雜交稻株距14-16厘米,畝插密度1.4-1.6萬叢,每叢3-4株苗;25厘米行距的插秧機機插的,常規稻機插株距為12-14厘米,密度1.9-2.2萬叢,每叢4-5株苗,雜交稻株距16-18厘米,畝插密度1.5-1.7萬叢,每叢3-4株苗。早稻精量機直播常規稻播種量3-6公斤/畝。

6、精準施肥。根據水稻目標產量及土壤肥力,結合測土配方施肥制定施肥量,培育高產群體。推薦施用有機肥,實施減氮增效。一般單季畝施氮肥用量8-11公斤,氮、磷(P2O5)、鉀(K2O)比例為1:0.4:0.6。其中磷肥做基肥施用,鉀肥做基肥和穗肥各50%施用。氮肥分基肥、分櫱肥和穗肥比例分別為50:30:20,分櫱肥可以分二次施用,以達到合理控制群體目標。

7、節水灌溉。早稻機直播後及時開溝排水,確保出苗整齊。機插水稻在插後應及時灌淺水(2-3厘米水層)護苗活棵,促進返青成活、紮根立苗。返青分櫱後間歇灌溉,水層以2-3厘米為宜,並適時露田,落干後再上水,做到以水調肥、以水調氣、以氣促根,促進分櫱早生快發。移栽後15天左右田間基本無水層時,用耘田工具進行耘田攪土送氣除草,促進根系深長。達到80%穗數的苗數或有效分櫱末期,採用開溝機開好豐產溝,及時排水擱田,控制無效分櫱,提高成穗率。拔節長穗期應保持10-15天的2-3厘米的淺水層,開花結實期乾濕交替,收割前5-7天斷水。

8、病蟲草防治。早稻直播田採用一封一殺或一封二殺控雜草,機插田在插秧後5天左右,選用適宜除草劑,施用時,田間保持水層3-5厘米。病蟲防控要重點抓好秧田期和抽穗前後兩個關鍵時期,及時根據植保部門的病蟲預測預報,選擇對口農藥,防治好秧田立枯病和大田二化螟、稻飛虱、稻瘟病和紋枯病等。建議選用噴杆噴霧機、無人機等藥械噴霧,做到綜合防控、綠色防控。

9、機械收穫。當穀粒全部變硬、穗軸上干下黃、穀粒成熟度達到90%-95%時,用35馬力以上的半餵入聯合收割機或55馬力以上的全餵式聯合收割機收穫。

(三)技術示範推廣情況

推薦技術示範展示範圍,在小範圍示範展示還是已經實現較大範圍推廣應用。應用後可達到的效果,技術試驗、示範或推廣過程中節約成本、提升品質、增加效益、保護耕地與生態環保等情況。

雙季稻全程機械化輕簡化栽培技術解決現有雙季稻生產季節緊、勞動強度大、成本高、效益低等問題,提高雙季稻生產機械化程度和技術水平,實現雙季稻增產增效。近年來,該技術在湖南、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等雙季稻主產區推廣應用,年應用推廣面積超1000萬畝。

根據湖南、江西、浙江等地應用情況,雙季稻全程機械化輕簡化栽培技術實現了 「四個一」:減少氮肥用量10%、節水10%、農藥使用量減少10%,兩季畝產1000公斤以上。與常規生產技術相比,通過機械化生產,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根據水稻生長發育需水特性,採取節水灌溉方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實現節水10%;控制肥料用量,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減少氮肥用量10%;應用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等技術,實現減少農藥用量10%。

「雙季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研發與應用」曾獲2016年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的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二等獎,相關技術與方法獲得發明專利及相關獎項多項。

三、適宜區域

適應推廣應用的主要區域

本技術適宜在我國華南、長江中下游雙季稻區生產應用。

四、注意事項

在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需特別注意的環節

一是早晚稻品種搭配。注意雙季稻機械化生產品種的合理搭配,實現雙季高產。

二是控制晚稻機插秧苗生長。晚稻育秧要根據早稻收穫及晚稻品種特性合理安排播種期,並注意用多效唑等生長調控劑做好晚稻秧苗生長調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