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忠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雙忠臣 雙忠臣,是指唐代至德年間河南睢陽(今河南商丘)保衛戰中以身殉國的許遠、張巡這兩位忠臣!後有「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二二忠臣」的名聯傳誦於世。
事跡
雙忠殉國,大節千古
許遠系唐朝宰相許敬宗曾孫,天性忠厚,曉明吏治。頗能為乃祖才幹。既見巡,恍如舊識,互敘年齒,乃同年所生,遠長數月,巡因呼遠為兄,誓相援應。還有城父令姚-,亦與聯合,賊將楊朝宗率馬步二萬,襲擊寧陵,巡遠合軍與戰,殺賊萬餘人,投屍汴水,河為不流。有詔擢巡為河南節度副使。至德二載,祿山刺死,慶緒遣將尹子奇,帶領蕃胡各騎兵,猛撲睢陽。巡率軍援遠,血戰二十餘日,銳氣不衰。遠以材不及巡,專治軍糧戰具,一切攻守事宜,均歸巡主張。巡連敗子奇,所獲車馬牛羊,悉分給兵士,秋毫不入私囊,詔拜巡為御史中丞,遠為侍御史,-為吏部郎中。子奇三戰三北,益兵進攻,巡不依古法,臨危應變,奇出不窮,嘗欲射死子奇,苦不能識,乃削蒿為矢,射入賊營。賊以為城中矢盡,喜白子奇,子奇遂親自督攻,巡將南霽雲,覷定子奇,抽矢搭弓,射將下去,正中子奇左目。子奇痛不可忍,伏鞍而逃。巡自城中殺出,殺賊無算,余賊保護子奇,又復遁去。
張巡南陽人,夙諳武略,登進士第,出為縣令。祿山亂起,陷入河南,譙郡太守楊萬石降賊,脅巡為長史,使西迎賊軍。巡至真源,率吏哭玄元皇帝廟中,起兵討逆,得壯士千人,西詣雍邱。適雍邱令令狐潮出迎賊眾,遂入城拒守。令狐潮引賊兵四萬,來奪雍邱,巡孤軍出戰,殺退賊兵。潮與巡有舊交,屢誘巡降,巡以大義相責,始終不從。潮連番進攻,城中矢盡,巡縛草為人,被服黑衣,夜縋城下,共計千餘。潮因暮夜昏皇,不便出戰,但令射箭,巡將草人扯起,得矢十餘萬,得復射賊。嗣令壯士縋城出襲,服飾如草人,賊笑不設備,竟被壯士突入,大破賊寨。潮屢退屢進,巡使郎將雷萬春,登陴守御,賊用飛弩迭射,連中雷頰,共計六箭。雷直立不動,賊疑為木人,譁然-動,但聽城上大聲道:「黠賊,認得我雷將軍否?」仿佛《三國演義》中之張翼德。賊大驚駭。巡乘勢殺出,擒賊將十四人,斬首百餘級,潮乃遁去。 既而河南節度使嗣虢王巨,出駐彭城,命巡為先鋒使。巡聞寧陵圍急,移軍往援,始與睢陽太守許遠相見。
影響
歷代褒獎 流芳千古,唐朝之後,歷朝還不斷加封兩位忠義之臣,並不斷強化他們「忠義報國」的楷模地位,許多地方都建了雙忠廟或雙忠聖廟。特別是當時路距京城八千里的蠻荒之地潮州,也因為韓愈貶任潮州刺史,作出很多好事,他所撰寫的《張中丞傳後敘》,表彰的張許功烈事跡,深深地為潮州人所敬仰,因此,當地人便建立了雙忠祠廟,將許遠和張巡作為保一方平安的地方神祭祀,千年的香火綿延至今。 宋朝時,尊許遠、張巡為「保儀尊王」、「保儀大夫」。 元順帝隆興元年,加封許遠為「護國忠靖威顯景祐真君」。
明太祖洪武四年封許遠為「睢陽太守許公之神支」,春秋進行公祭,並在德州賜建廟宇。
至清代,許遠受重視的程度更甚,他的塑像還被請到太廟中,成為41位陪臣之一,與歷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許遠的忠義對後人影響之深遠可見一斑。
兩公在民間的影響更大,民間有人稱許遠、張巡兩人為「文安尊王」和「武安尊王」,兩人被合稱「文武尊王」。
在福建泉州安溪縣,當地人民視許遠和張巡為鄉土的保護神之一,故安溪縣茶農多供奉他們為茶業守護神。
在陝西省周至縣,由終南鎮所轄的甘溝、解村、三灣等十三個村堡聯合舉辦的「老王會」,在周至境內及至關中地區名氣甚大,廟會祭祀的所謂孝王,就是指唐代的兩位愛國英雄——許遠和張巡。
在福建莆田這邊張巡被尊奉為司馬聖王,是保境安民的神。
在台灣的安溪茶農聚集之地,茶農們建造的「忠順廟」、「集應廟」、「保儀廟」、「雙忠廟」等,都是供奉祭祀許遠和張巡的。海內外供奉許遠和張巡的廟宇殿堂有上百所之多,可見兩位忠臣國士的影響範圍之深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