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反坦克導彈的發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反坦克導彈的發射》是中國的一個名詞術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反坦克導彈和其他導彈的發展一樣,也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制導到多體制制導和複合制導、由人工干預到發射後不管,進行自動尋的的複雜過程。

第一代反坦克導彈基本上是手控制導,即有線制導反坦克導彈。這種制導方式非常簡單,它是根據步槍射擊中「三點成一線」的瞄準、跟蹤和擊發原理而設計的,導彈尾巴上拖着一根制導導線,射手通過望遠鏡觀察,眼睛、目標和飛行中的導彈是否在一條直線上,如有偏離,則扳動控制盒中的四個手柄,使之向上、向下、向左、向右改變彈道,很像我們現在電子遊戲機的操縱程序。由於人工干預太多,就有點像步槍射擊,雖然槍是一樣的,可射手不同成績就相差很大,所以手控線導反坦克導彈的命中概率很低,不到 60 %,而且僅適用於單兵,機動發射很困難。

第二代反坦克導彈主要採用紅外測角儀半自動有線制導,管式發射。這種發射方式原理其實和第一代發射原理是相同的,也是通過望遠鏡把十字線對準目標,用手工干予的方式使之進入正確飛行彈道,所不同的是由純目視瞄準轉為紅外光學瞄準,把導彈飛行時尾部的曳光管改為紅外發光裝置。此外,只要用紅外測角儀瞄準目標,不必老擔心三點是否成一直線,測角儀就會自動發出修正指令使導彈進入正確的彈道,大大簡化了射手的操縱過程。但最根本的一點沒有任何改變,即導彈尾部仍然拖着那根長達幾公里的導線。紅外製導雖然提高了命中概率,但射手的訓練和經驗等人工干預因素仍起主導作用,由於採用線導,導彈發射後射手還要原地不動地進行制導,這在戰場上相當危險,極易被敵殺傷。

反坦克導彈種類繁多,發展也十分迅速。導彈射程遠近相差極大,「挫敗進攻者」最遠可達 200 公里,而一般的輕型反坦克導彈都只有 1 公里;彈重也是如此,有的重達 200 多公斤,有的卻只有 6 公斤。導彈差異這麼大,它們是怎樣發射的呢?一般來說,反坦克導彈的發射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是簡易發射方式。第一代反坦克導彈多採用這種方式,彈翼做得很大,用來支撐在地面上發射,發射動力採用火箭發動機。

二是管式發射方式。從第二代反坦克導彈開始,就廣泛採用管式發射方式。在管式發射方式中,有單兵便攜式,三腳架式;也有以吉普車、履帶式裝甲車為運載和發射平台,將發射管裝於其上的發射方式;還有用火炮、無坐力炮和火箭進行發射和助推的方式。對於管射式反坦克導彈來說,其發射動力可用火箭發動機,也可用無坐力炮、甚至用普通火炮。美國第三代反坦克導彈「薩達姆」和「銅斑蛇」就是分別用 203 毫米榴彈炮和 155 毫米榴彈炮發射的,其射程分別達 30 公里和 20 公里。一般來說,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助推,是給導彈一個足夠大的初速,之後,它會自然點燃續航發動機進行飛行。炮射導彈則可依靠巨大的初速靠慣性飛行。

三是空射式。空射式反坦克是從第二代開始使用、到第三代大幅度提高作戰性能的。用武裝直升機或反坦克飛機發射反坦克導彈有許多獨到的優點,如平台機動性高,可充分發揮反坦克導彈的威力;射程遠,A-10 攻擊機攜帶的「小牛」導彈最大射程能達 40 公里;攜載量大,一般車載型多為四聯或八聯裝,但用武裝直升機卻可攜載 16 枚反坦克導彈(「阿帕奇」),作戰效能明顯增強。機載型導彈主要有「小牛」、「獄火」、「陶」、「沃斯普」和「挫敗進攻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