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反經·卷八·恩生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反經·卷八·恩生怨出自《反經》(亦稱《長短經》)是一本謀略奇書,由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老師道家末枝縱橫家趙蕤所著。它以唐以前的華夏歷史為論證素材,集諸子百家學說於一體,融合儒、道、兵、法、陰陽、農等諸家思想,所講內容涉及政治、外交、軍事等各種領域,並且還能自成一家,形成一部邏輯體系嚴密、涵蓋文韜武略謀略全書。為歷代有政績的帝王將相所共悉,被尊奉為小《資治通鑑》。[1]

原文

《傳》稱諺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是知凡怨者,不怨於所疏,必怨於親密。何以明之?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孟子曰:「何以言之?」高子曰:「怨。」孟子曰:「固哉!夫高叟之為詩也。有越人於此,關弓而射我,我則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兄弟關弓而射我,我則泣涕而道之。無他,戚之也。然則《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

  晉使韓簡子視秦師云:「師少於我,鬥士倍我。」公曰:「何故?」對曰:「出因其資,入用其寵,飢食其粟,三施而不報,所以來也。」(觀秦怒而來,則知至恩必有至怨矣。)

  杜鄴說王音曰:「鄴聞人情恩深者,其養謹;愛至者,其求謹。夫戚而不見異,親而不見殊(戚,近也。殊,謂異於疏者也。),孰能無怨?此《棠棣》、《角弓》之所作也。」由此觀之,故知怨也者,親之也;恩也者,怨之所生也。不可不察。

譯文

  《左傳》上引用了這樣一句諺語:「不該怨恨的不要怨恨。可是有的人我卻禁不住要恨。」由此可以知道,凡是有怨恨的人,不是恨他所疏遠的人,就是恨他所親近的人。怎麼來證明這一道理呢?高子說:「《詩經·小弁》一詩是小人作的。」盂子說:「何以見得?」高子說:「該詩充滿怨恨情緒。」

  盂子說:「真機械啊!高子竟是這樣來研究《詩經》的。假如有一個越國人在這裡,彎弓射我,我可以一邊說笑一邊談論這件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為我和他素不相識。可是假如是我的兄弟用箭射我,我就會哭着訴說這件事,這也沒別的原因,只為他和我是親人。《小弁》這首詩里的怨恨情緒,正是熱愛親人的表現。熱愛親人,這是仁啊!」[《小弁》一詩是諷刺周幽王的。

  太子的老師所作。]

  秦、晉之戰,晉惠公命韓簡子察看秦國軍容。韓簡子說:「秦軍在人數上少於我軍,可鬥士卻比我們多一倍。」晉惠公問:「這是為什麼?」韓簡子回答說:「我們出外流亡時,得到了秦國的資助;回國時受到秦國的護送;發生饑荒時,又得到秦國的糧食救濟。三次受人家的恩惠卻不報答,所以秦軍才來攻打我們。」[從秦軍懷恨而討伐晉國,就可以知道,最大的恩德必然產生最大的怨恨。]

  杜鄴在遊說王音時說:「我聽說過這樣的道理,人之常情一般是對恩情深的,其供養反而少;對最親愛的人,要求也少。關係親近卻顯不出與關係疏遠的人有何不同,怎麼能沒有怨氣呢?這就是《詩經》中為什麼會有《棠棣》、《角弓》二詩的原因。那就是寫兄弟之間互相怨恨的。」由此即可明白,為什麼關係親近的反而要生怨恨。所以說,恩情恰恰是產生怨恨的根源。

  這道理不可不弄明白。 [2]

作者簡介

趙蕤 (ruí),字太賓,號東岩子。梓州鹽亭人(今四川省鹽亭縣兩河鎮趙家壩人),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四年 ( 公元 659 年 ),卒於唐玄宗天寶元年( 公元742年)。唐代傑出的道家與縱橫家 。趙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傑」,以「趙蕤術數,李白文章」並稱。[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