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反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反問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反問 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fǎn wèn,解釋是反過來提問的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反問 [1]

拼音 fǎn wèn [2]

基本解釋 反過來問提問的人。

出處 《亂彈·吉訶德的時代》

解釋

詞目:反問

1. [ask in reply;counter with a question]:

2.[rhetorical question]:用疑問語氣表達與字面相反的意思他用反問語氣答道:為什麼不?

3.反過來對提問的人發問

4.用疑問 語氣 表達 相反的意思。

出處

瞿秋白《亂彈·吉訶德的時代》:"你或者要說:這幾萬萬人差不多都不讀書。那麼,我反問你一句:你看沒看見小茶館裡有人在聽書?"

修辭手法

作用

反問可以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為文章奠定一種激昂的感情基調。

種類

反問的種類可以依據後面有沒有回答分為兩種形式。

1.問而無答的反問

這是反問的主要形式,它又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內容和用否定句肯定的內容兩種形式。

①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內容

例如:太陽會從西邊出來嗎?

②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內容

例如: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

2.問而有答的反問

例如:敢於這樣做人,難道不是一個英雄嗎?可以肯定地說是一個英雄,一個大大的英雄。

區別

設問和反問都是無疑而問,但是有明顯的區別:設問不表示肯定什麼或否定什麼,反問明確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內容。設問主要是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反問主要是加強語氣,用確定的語氣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設問是自問自答,有問有答,答在問外;反問寓答於問,有問無答。

修辭效果

從反面提問,答案就在問題中,這種運用疑問的語氣來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強烈感情的修辭手法叫做反問。反問也叫激問、反詰、詰問。

運用反問,可以起到加強語氣和發人深思的作用。

例如:

①"小陳"不是他的名字,只是他的姓。至於他的名字叫什麼,我也不知道。這真是件遺憾的事情。可是,這沒有關係,在我們的記憶中,這樣的無名英雄不是還很多嗎?(峻青《黎明的河邊》)

②歷史上沒有一個反人民的勢力不被人民毀滅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嗎?(聞一多《最後一次講演》)

③毆而且拉,而且搬,是有劉百昭的先例的,何以這一回獨獨"不好意思"?(魯迅《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④池水漣漪,鶯花亂飛,誰能說它不美呢?(郭沫若《習習谷風》)

舉例

(1)鋼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數十百元一具。製造雖精,世間有幾人能夠享有呢?(豐子愷《山中避雨》)

(2)我心裡在想着,寧靜的竹海里難道沒有人家?(黃蒙田《竹林深處人家》)

例(1)的肯定句式經過反問表達的是否的意思。例(2)的否定句式,經過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

反問句也可以用集中反問或連續反問,表達激動的感情,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3)聲音是不太好聽,有點沙啞,有點毛毛刺刺的。可是公開教學課難道是上台表演嗎?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樹林子裡讀他喜歡的課文嗎?京京心理難受極了。(黃蓓佳《心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