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認識論原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發生認識論原理》,關於認識論的重要著作。讓·皮亞傑著。原版是法文,發表於1970年。中譯本根據倫敦1972年英譯本譯出,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王憲鈿等譯,胡世襄等校。
內容簡介
本書有引言和正文3章,中譯本約9萬字。引言簡略介紹了發生認識論的建構主義特徵。第1章在兒童心理學實驗的基礎上描述了認識的心理發生過程。認為認識發生的根源不是知覺而是兒童的早期活動,認識的發生過程實際上是兒童以其在活動中形成的圖式(動作結構)作為認識的中介,通過同化和順應不斷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它把由兒童到成人的認識發生過程劃分4個階段,即感知運動階段(1—2歲)、前運演階段(2—7歲)、具體運演階段(7—10歲)和形式運演階段(11—12歲)。在上述每一階段中,都存在着既具交換性又有自我調節性的認識結構(圖式)。在這一過程中,兒童的認識結構逐步由實物性的感知運動水平上升到同時性的表象水平,又由開始具有了可遵性的具體運演水平上升到以純粹可能性為特徵的形式運演水平。認為圖式是構成思維與現實之同構性的中介或橋樑。一方面,人類活動作為有機體的活動是物質世界的運動形式之一;另一方面,思維的形式不過是人類活動的建構物。第2章通過考察認識發生的原理有機體條件,闡述了對於認識的生物發生的觀點。指出由拉馬克主義代表的行為主義觀點只強調外部環境的作用,忽視了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中介(「反應刺激的能力」);而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天賦論的基本困難,則在於如何說明大腦中樞預先具有言語和理性思維的基本形式。認為既應該承認先天本能中包含有遺傳程序,也應該看到它的作用十分有限,因為從本能到智力需經過一系列認識結構的內化發展與外化發展,其中包含着自我調節系統的重要作用。最後一章闡述了作者對古典認識論重新思考後的新看法。反對在「創新」與「預成」之間進行二者必居其一的選擇。認為認識既是預成的,又是創新的;既是主體智力的產物,又提供了新的客體。反駁了認識結構形成於物理實在的客體之中的經驗論觀點,認為事實上客體只有通過主體的認識結構才能為我們所認識,這一結構只能在主體本身尋找。同時也指出,雖然康德強調要以主體已有的內部條件為前提是正確的,但康德的那種過於包羅萬象的先驗形式卻不能為當代心理學所證明。希望得到一種「真正的先驗論」,這一先驗論把先驗必然性縮減至一個簡單的功能,以便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結構的連續建構。這也就是作者的建構主義的認識論。
本書是皮亞傑對其一生的心理學和哲學探討的概括和總結,它對當代認識論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作者簡介
讓·皮亞傑(Jean Diaget 1896—1980),瑞士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發生認識論的創立者。1918年在瑞士納沙特爾大學獲科學博士學位,1921年在巴黎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後從事心理學研究,發表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心理學和哲學著作。1955年他在日內瓦創立「發生認識論國際研究中心」並任主任。其他著作主要有《兒童的語言和思維》、《兒童的判斷和推理》、《發生認識論》等。
工具書的分類
工具書[1]按內容分有綜合性的、專科性的;按文種分有中文的,外文的;按編輯體例與功用分有辭書、類書、政書、百科全書、年鑑、手冊、書目、索引、文摘、表譜、圖錄、地圖、名錄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