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叔孫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叔孫建
時代 北魏
封爵 安平公→壽光侯→丹陽王
出生 365年
逝世 437年
諡號 襄王
墓葬 金陵

叔孫建(365年—437年),代郡人,北魏將領。原姓乙旃,姓名原譯乙旃幡能健。《宋書》稱其為涉歸幡能健、乙旃眷。 北魏初年重要將領,多次參與進攻南朝宋的戰事。 叔孫建少時以機智勇敢聞名。道武帝在賀蘭部時,叔孫建常隨左右。登國初年,任外朝大人,與安同等十三人輪流掌管各項事務,參與軍國大事的謀劃。早年跟隨秦王拓跋觚出使後燕,經六年而回,任為後將軍。不久,任都水使者、中領軍、龍驤將軍、并州刺史,封安平公。後因事免職。天賜六年(409年),明元帝即位,思念叔孫建的功勳,於是任為正直將軍、相州刺史。後統領公孫表等討伐劉虎,斬首一萬、俘獲其眾十萬餘人。後調任廣阿鎮將、使持節、都督前鋒諸軍事、楚兵將軍、徐州刺史,率眾從平原渡河,攻取青州、兗州各郡,因功賜爵壽光侯,加授鎮南將軍。叔孫建與長孫道生渡河南進攻打劉宋,大敗兗州刺史竺靈秀,斬首五千多級,太武帝因叔孫建威名震撼南方,為宋畏懼,授任其為平原鎮大將,封丹陽王,又加授征南大將軍、都督冀青徐濟四州諸軍事。後以輕騎截斷宋軍的前後之路,焚燒穀物草料,斷其運糧道路,因此安頡等人得以攻下滑台。 叔孫建為人沉實機敏,又多智謀,行軍征伐時也是出謀劃策的人。他治軍清整,號令嚴明,而且禮待賢士,很得邊民稱頌。太延三年(437年)去世,時年七十三歲,太武帝拓跋燾深感可惜,賜諡號襄,安葬於金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叔孫建,代郡人,其父叔孫骨,為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母親王太后所撫養,和皇子同等對待。叔孫建年輕時以機智勇敢聞名。道武帝拓跋珪前往賀蘭部,叔孫建時常跟隨左右。登國初年,任命叔孫建為外朝大人,和安同等十三人輪流掌管各項事務,參與軍隊國家大事的謀劃。跟隨秦王拓跋觚出使後燕,經過六年才返回。被任命為後將軍。不久,擔任都水使者,中領軍,賜爵安平公,加授龍驤將軍。外出任并州刺史。後來因公事免職,守護鄴城園池。[1] 天賜六年(409年),明元帝拓跋嗣即位,思念叔孫建從前的功勞,於是任命叔孫建為正直將軍、相州刺史。飢餓的胡人劉虎等聚集黨羽反叛,公孫表等人被劉虎打敗。明元帝賜給叔孫建以前的封號安平公,統領公孫表等人去討伐劉虎,斬首一萬多級。其餘的人逃跑,投進沁水而死,河水為之不流,俘獲他們的部眾十萬多人。[2]

與晉相持

泰常二年(417年),東晉將領劉裕討伐後秦皇帝姚泓,命其部將王仲德擔任前鋒,將逼近滑台。兗州刺史尉建率領部屬放棄城池渡過黃河,王仲德於是進入滑台。就宣揚說:「晉國本來的意圖是想用布帛七萬匹向魏國借路,沒想到魏國的守衛將領就如此輕意放棄城池。」明元帝聽說後,詔令叔孫建從河內趕到枋頭去觀察形勢。王仲德進入滑台一月多,明元帝又詔令叔孫建渡過黃河炫耀軍威,斬殺尉建,將他的屍體投入黃河之中。呼喚王仲德軍隊中人和他們談話,詰問他們侵犯疆域的意圖。王仲德派遣司馬竺和之,叔孫建命令公孫表和他對話。竺和之說:「王征虜受劉太尉派遣,進入黃河向西行進,將要奪取洛城,掃除陵墓的敵寇,不敢侵犯魏國疆域。太尉親自派遣使者請求魏帝,陳說將要借取道路。而魏國兗州刺史不明意圖,望風棄城而去,我們因空城而進,不是攻打相逼迫。魏晉和好的道義至目前沒有廢除。」 公孫表說:「尉建失守的罪過,自然有固定的刑罰,將另派良好的刺史。你方軍隊應該向西,不然將因小失大導致兩國不和。」竺和之說:「王征虜暫且住在這裡,等待各軍的聚集,不久將向西進發,滑台仍為魏國所有,何必要樹旗敲鼓來炫耀威武呢?」王仲德言辭謙卑,時常自稱不敢同北魏對抗,叔孫建不能制服他。明元帝命令叔孫建和劉裕互相對話,來觀察他的意向。劉裕回答說:「洛陽是晉國的舊京城,而羌人姚氏占據它。晉國想要收復陵墓的打算很久了,而內難接連興起,來不及經營。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墦兄弟、桓氏宗族,都是晉國的蠹蟲,而姚氏糾合這些人,想用來圖取晉國,所以討伐他們。從魏國經過,軍隊剛出動時,將用重金借道路。遇你方邊境鎮所放棄守備離去,所以晉國的先頭部隊得以向西進軍,不敢進逼魏國疆域。」劉裕因官軍在黃河以南,恐怕截斷他前方的道路,就命令手下率領軍隊向北侵犯,等到撤軍才停止。叔孫建和南平公長孫嵩各自挑選精銳的兵士二千人,觀察劉裕的軍事形勢。[3]

南下攻略

後調任廣阿鎮將,盜賊收斂行跡,威名大震。過了很久,授任使持節、都督前鋒諸軍事、楚兵將軍、徐州刺史,率領部眾從平原渡過黃河,攻取青州、兗州各郡。叔孫建渡過黃河,南朝宋的兗州刺史徐琰奔往彭城,叔孫建於是向東進入青州。司馬受之、司馬秀之原先聚集黨羽在濟水以東,這時都率領部眾投降。叔孫建進入臨淄。南朝宋的前東牟太守、清河人張幸原先躲藏在巫山,聽說叔孫建到來,率領二干人在女水迎接叔孫建,於是在東陽城包圍南朝宋的青州刺史竺夔。南朝宋皇帝宋少帝劉義符派遣將領檀道濟、王仲德救援竺夔,叔孫建不能攻克而返回。叔孫建因功勞獲賜爵位壽光侯,加授鎮南將軍。[4]

奏論兵事

叔孫建上奏疏說:「臣下先前派遣僧人僧護前往彭城。僧護返回後說,宋國調發軍隊向北推進,前鋒將領徐卓之已經到達彭城,大將軍到彥之的軍隊在泗口,調發馬匹嚴密戒備,必然有發動戰事的心意。臣下聽說治國的道理,生存不忘滅亡。應該修治鐺甲兵器,增加據點,先加以防備,等待他們的到來。如果不預先設防,最終難以擒獲消滅他們。而且吳越地區的軍隊,習慣於船艦,現在到北方,捨棄自己的特長。逆順既已有區別,勞逸又不相等,平定敵寇建立功勳,就在今日。臣下雖然衰老困頓,謀略淺短,多受特別的寵愛,慚愧獲得重任,討伐剷除敵寇暴徒,是臣下的志向。所以餵飽戰馬枕着兵器睡覺,思慮報效微薄的節操。希望陛下不要為南部疆域憂慮。」太武帝好言回答他,賜給他衣服馬匹。[5]

助攻滑台

叔孫建和汝陰公長孫道生渡過黃河向南進發,到彥之、王仲德等人從清水進入濟水,向東逃到青州。宋國的兗州刺史竺靈秀放棄須昌,向南奔往湖陸,叔孫建追擊,大敗竺靈秀,斬首五千多級,於是到達鄒魯地區。返回駐守范城。太武帝因叔孫建威名震撼南方,為宋國所畏懼,授任叔孫建為平原鎮大將,封為丹陽王,加授征南大將軍、都督冀青徐濟四州諸軍事。在此之前,挑選幽州以南戍守的兵士聚集在黃河邊,一路討伐洛陽,一路攻打滑台。宋國將領檀道濟、王仲德救援滑台,叔孫建和汝陰公長孫道生抗擊他們。叔孫建分調軍隊鉗制對手,派輕裝的騎兵截斷他們的前後,焚燒穀物草料,來斷絕他們的運糧道路。檀道濟的兵士飢餓,背叛的人接連不斷,因此安頡等人得以攻下滑台。 太延三年(437年),叔孫建去世,時年七十三歲。太武帝悼念憐惜他。諡號為襄王,賜令安葬在金陵。[6]

人物評價

總評

叔孫建沉穩機敏多智謀,東西征伐,常為主要謀士。治理軍隊整齊劃一,號令嚴明。又一向重視人才,禮賢下士。在平原十多年,安撫懷柔內外,很得邊境官民稱道,魏初的名將很少有趕得上他的。南方畏懼他的聲威謀略,青州兗州不被侵犯。 歷代評價 魏收《魏書》:①「叔孫建少展誠勤,終著庸伐。治邊有術,威震夷楚。」 [12] ;②「建少以智勇著稱。」

史籍記載

《魏書·卷二十六·列傳第十七》

《北史·卷二十·列傳第八》

  1. 《魏書·卷二十六·列傳第十七》:叔孫建,代人也。父骨,為昭成母王太后所養,與皇子同列。建少以智勇著稱。太祖之幸賀蘭部,建常從左右。登國初,以建為外朝大人,與安同等十三人迭典庶事,參軍國之謀。隨秦王觚使慕容垂,歷六載乃還。拜後將軍。頃之,為都水使者,中領軍,賜爵安平公,加龍驤將軍。出為并州刺史。後以公事免,守鄴城園。
  2. 《魏書·卷二十六·列傳第十七》:太宗即位,念建前功,乃以建為正直將軍,相州刺史。飢胡劉虎等聚黨反叛,公孫表等為虎所敗。太宗假建前號安平公,督表等以討虎,斬首萬餘級。餘眾奔走,投沁而死,水為不流,虜其眾十萬餘口。
  3. 《魏書·卷二十六·列傳第十七》:表曰:「尉建失守之罪,自有常刑,將更遣良牧。彼軍宜西,不然將以小致大乖和好之體。」和之曰:「王征虜權住於此,以待眾軍之集。比當西過,滑台還為魏有,何必建旗鼓以耀威武乎?」仲德卑辭,常自言不敢與大魏抗衡,建不能制之。太宗令建與劉裕相聞,以觀其意。裕答言:「洛是晉之舊京,而羌姚據之。晉欲修復山陵之計久矣,而內難屢興,不暇經營。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璠兄弟、諸桓宗屬,皆晉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圖晉,是以伐之。道由於魏,軍之初舉,將以重幣假途。會彼邊鎮棄守而去,故晉前軍得以西進,非敢憑陵魏境。」裕以官軍在河南,恐斷其前路,乃命引軍北寇,及班師,乃止。語在《帝紀》。建與南平公長孫嵩各簡精兵二千,觀劉裕事勢。
  4. 《魏書·卷二十六·列傳第十七》:遷廣阿鎮將,群盜斂跡,威名甚震。久之,除使持節、都督前鋒諸軍事、楚兵將軍、徐州刺史,率眾自平原濟河,徇下青兗諸郡。建濟河,劉裕兗州刺史徐琰奔彭城,建遂東入青州。司馬受之、秀之先聚黨於濟東,皆率眾降。建入臨淄。劉義符前東牟太守清河張幸先匿孤山,聞建至,率二千人迎建於女水,遂圍義符青州刺史竺夔於東陽城。義符遣將檀道濟、王仲德救夔,建不克而還。建以功賜爵壽光侯,加鎮南將軍。
  5. 《魏書·卷二十六·列傳第十四》:建表曰:「臣前遣沙門僧護詣彭城。僧護還稱,賊發軍向北,前鋒將徐卓之已至彭城,大將軍到彥之軍在泗口,發馬戒嚴,必有舉斧之志。臣聞為國之道,存不忘亡。宜繕甲兵,增益屯戍,先為之備,以待其來。若不豫設,卒難擒殄。且吳越之眾,便於舟楫,今至北土,舍其所長。逆順既殊,勞逸不等,平寇定功,在於此日。臣雖衰弊,謀略寡淺,過蒙殊寵,忝荷重任,討除寇暴,臣之志也。是以秣馬枕戈,思效微節。願陛下不以南境為憂。」世祖優詔答之,賜以衣馬。
  6. 《魏書·卷二十六·列傳第十四》:太延三年薨,時年七十三。世祖悼惜之。諡曰襄王,賜葬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