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疊韻八首(洪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疊韻八首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疊韻八首》中國當代作家洪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疊韻八首

春望

春風一夜盡消寒,望斷平疇雪已殘。

東逝青江煙水闊,南歸紫燕遠征難。

漁歌韻浸桃花雨,牧笛聲揚竹葉巒。

又見河洲新柳色,坐聽雎鳥啾關關。

春郊

揺落芳菲二月寒,梅香尙有一枝殘。

垂綸放棹行來早,攀嶺豋樓老亦難。

碧草離離掩曲徑,蒼松颯颯立高巒。

窗前我問青青柳:誰伴春風渡玉關?

鄉愁

芳洲長憶五更寒,鵲水村頭月半殘。

親友重逢原不易,兒孫相識已經難。

恨我病軀歸未得,濤聲帶夢到鄉關。

秋思

笙歌吹徹楚天寒,霜打黃花一地殘。

尋徑猶看紅葉落,豋樓欲摘白雲難。

舟行吳蜀洪波路,鶴舞龜蛇濱水巒。

極目金風渡漢上,大江九曲抱城關。

詩心

勿問人間暑或寒,詩心浩氣莫凋殘

臨窗常伴霜晨,探勝何辭行路難。

金筆生輝耀汗簡,鐵肩擔道越重巒。

指津毛魯航燈在,唱響秋風大散關。

詠史

戰國春秋膽劍寒,風雲史事未殫殘。

美姫帳下悲歌苦,高士宮中擊築難。

求利馮諼彈舊鋏,埋名介子隱青巒。

信陵一去三千載,誰到夷門訪抱關。

述懷

扶床坐對一燈寒,身到衰年嘆病殘。

漳入東河空有願,岱超北海已知難。

人尋財運淘金夢,我托清風上玉巒。

蕭瑟黃昏庾令老,只求詩賦動江關。

寄友

展箋筆帶曉風寒,欲寫相思舊夢殘。

摯友皆隨秋葉老,同窗不散盛筵難。

謾言往日非和是,再赴前程壑共巒。

遙寄渭城橋畔柳,為君三疊唱陽關。

附作者自注

一 關於「疊韻詩″

疊韻詩,古已有之。主要有兩種:

一為「疊用前韻」。即作者寫了一首詩後,再用原韻寫另一首。拙詩即屬此類疊韻詩。要求後首韻字依次重出,與前首完全相同。但韻腳詞不能重用。比如,前詩韻詞為「江城″,再疊只能用長城,山城,石頭城之類。因此,疊韻越多,能用詞越少,難度也越大。古人疊韻詩很少超過十首的。我這次也只疊了八首,實才力不逮也。

另一種疊韻詩極難,也極少見。它不是重出韻腳,而是使用疊韻詞。所謂疊韻詞,就是詞中二字,韻母要完全相同。如:徘徊,艱難,參差,逍遙,彷徨,等等。詩的韻詞,要全用這些詞,可見難度之大。因為太難,寫得少,我一時也想不出例子。

疊韻詩與普通詩一樣,要求有詩意,有意境,言志抒情,有形象,不能搞成純文字遊戲,更不能湊韻,生造詞字,把詩寫得不通。

二 《疊韻八首》中的幾個典故:

1,第一首尾聯,大家一看就知道,化用的是詩經《關雎》篇。雎(注意,不是「睢″字),一種水鳥。關關,即其雌雄和鳴之聲。

2,第二首《春郊》,尾聯雖然源自王之渙涼州詞,但反其意用之。今玉門關外,不再荒涼,楊柳已隨春風渡(古人用「度」,乃同音假借)過玉門關了。

3,第三首《鄉愁》:

我家鄉乃長江中一沙洲,長江銅陵段,世稱鵲江,又稱鵲水。

此詩第3聯,是說大雁南飛從不過衡山,到衡山就知回歸。衡山有「回雁峰」。

4,第5首《詩心》最後一句,借用陸游詩句。陸游《書憤》詩回憶年輕時報國豪情: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大散關為秦時設關,在今寶雞一帶,當為宋時西北重要邊關。

5,《詠史》這首,用典較多。但不僻。

第3句,美姫,虞姫。霸王別姬,事見史記項羽本紀。

第4句,秦始皇召高漸離赴宮中擊築(築,一種樂器)。高用築刺殺秦皇。事見史記刺客列傳。高士,雙關語,既指高漸離,也是讚美高漸離為高士。

第5句,馮諼,孟嘗君門客,因食無魚出無車而彈鋏,發洩不滿。事見史記孟嘗君列傳。

第6句,介子推,世人尊為「介子″。晉國人,曾割股拯救晉公子重耳。後重耳成了晉文公,尋找他,他為避官埋名,逃隱至深山。晉文公放火燒山,他抱樹被焚,也不肯出山。(寒食節即紀念他)。

最後一聯,魏公子信陵君愛士,多次拜訪大梁城夷門「抱關者"(守監城門之人)侯嬴,最後演繹出一幕竊符救趙歷史大劇。事見史記《魏公子列傳》。

6,第七首《述懷》:

第3句「漳入東河″,漳水東流入黃河,河,古人專指黃河。此出之《山海經》精衛填海故事。傳說炎帝女兒溺於東海,化為精衛鳥,立志銜木填海。

笫4句"岱超北海″出之《孟子》梁惠王篇名句:「挾泰山以超北海」,意為背負泰山飛到北海,實難辦到。岱,泰山專稱。北海,古人稱貝加爾湖(今俄羅斯)為北海戓北溟。

第七首最後一聯,語義出之杜甫《詠懷古蹟》。庾令,即庾信,南北朝著名詩人,深受杜甫稱讚。古人習慣稱官職,如屈大夫(屈原),陶令(陶淵明),杜工部(杜甫)等。庾信晩年做過建康令,故云。

7,最後《寄友》一篇,第4句,俗言沒有不散的宴席,出之《警世通言》。

尾聯:陽關三疊,王維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因詩開頭「渭城朝雨浥輕塵″句,又稱《渭城曲》,又據第4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句,又稱《陽關曲》。此詩為樂府,今天都稱為七絕,誤。因為是樂府,不存在平仄失粘問題。

據說唐人送客,分別時折柳相贈,並唱此詩。因為古人沒有音像傳世,所謂陽關三疊,怎麼唱?說法不一。

一說,將詩連唱三遍。此說不可信。

一說第一句除外,從第二句開始,每句唱兩遍,即一疊,二疊和三疊。(蘇東坡認為)。

一說三疊,就是把第三句重唱一遍,勸酒。

另一說法,將此詩第4句,連唱三遍。此說我覺可信,因為宋詞和元曲中,常見"聽唱陽關第四聲″之類詩句。

(王蔭琴薦稿)[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