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代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代城池

來自網絡的圖片

古代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在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一城一池的攻打,不選擇繞過城池呢?

首先我們說一下城池在古代戰爭中的作用:

所謂城池,那一定是成了規模的大型城市,而且一定還要有護城河環繞。因為一座上了規模的大城市其中一定有着充足的錢糧,不論是攻守雙方都需要這些錢糧做為戰爭的保障。而且,有着護城河環繞的城池往往能夠憑藉地勢的險要來據河守城,這樣的地理優勢讓守城將領的壓力可以大大的緩解。[1]

古代戰爭中城池的首要作用就是能夠減少軍隊行軍的風險。真實的古代戰爭並不是電視劇之中所演繹的那個樣子:一出場就大軍集結,交戰雙方嚴陣以待,鑼鼓喧天,一通響徹雲霄的吶喊之後就是短兵相接的戰爭。這雖然能夠讓觀眾看過癮,卻與真正的戰爭有着天壤之別。其實,根本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戰爭的初期,軍隊一定要準備好糧草兵馬。等到這些軍需物資準備停當之後,才能集結軍隊誓師出發。

城池不僅可以囤積戰爭必須的錢糧],而且也起到軍力補充的重要作用。並且握有城池在戰略上也會占有優勢,進可攻退可守。

那麼在古真實的戰爭中為什麼一般不選擇繞行呢?

首先在古代交通閉塞,繞行是一大難題,因為路實在太少。

其次繞道攻取下一座城池,也同時面臨着,腹背受敵的風險。

在古代以掠奪資源為主的戰爭中,獲得城池中的資源本就是戰爭的主要目的,所以當然不會選擇繞行。

此外獲得城池也可作為攻打下一個目標的基地。

那麼什麼情況下可以繞過城池呢?

就是不以獲得土地,人口等為目的,正如毛主席講的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我們以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為例:朱棣初起兵時,燕軍只據北平一隅之地,勢小力弱,朝廷則在各方面都占壓倒性優勢。所以戰爭初期,朝廷擬以優勢兵力,分進合擊,將燕軍圍殲於北平。朱棣採取內線作戰,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雲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便於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軍出擊,先後於滹沱河、夾河、真定等地打敗南軍。接着,又攻下了順德、廣平、大名等地。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的時間,南北交戰主要在河北、山東。燕軍雖屢戰屢勝,但南軍兵多勢盛,攻不勝攻,燕軍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鞏固。能始終據守者,不過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

正在朱棣為此而苦惱之際,南京宮廷里不滿建文帝的太監送來了南京城空虛宜直取的情報。朱棣手下謀士也勸朱棣勿攻城邑,越過山東,以迅速行動直趨金陵,金陵勢弱無備,必可成功。於是朱棣決定躍過山東,直搗金陵。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初三,燕軍自瓜洲渡江,鎮江守將降城,朱棣率軍直趨金陵。十三日進抵金陵金川門,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為朱棣開門迎降。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朱棣撇下山東,徑直南下,實屬鋌而走險。[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