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典愛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余華寫於1988年的《古典愛情》,被認為是「揭開溫情的背後是血淋淋的惡魔性現實」。小說寫了出生貧寒的柳生在昌盛之時上京趕考,在一座大宅的閣樓內邂逅惠,又留下了「不 管榜上有無功名,都請早去早回」的諾言,最終柳生和惠生死兩別、無緣再見的愛情故事,悲劇色彩濃重。

出生貧寒的柳生在昌盛之時上京趕考,在一座大宅的閣樓內邂逅惠,又留下了「不 管榜上有無功名,都請早去早回」的諾言。 落榜後的失落感另柳生自愧無顏去見小姐惠,但與小姐的諾言又不可打破。就當柳生重回就地之時,他赫然發現當初的閣樓以不復存在,只剩下斷井頹垣,小姐惠更是無處可尋。三年後柳生再度進京趕考,可時運以不昌盛,到處是荒野,枯河,人啃草皮的景象。又是那座小姐曾住過的城鎮,柳生竟目睹了人吃人那慘不忍睹的一目,也就是在這之後,柳生髮現了闊別已久的小姐惠,可為時已晚,柳生不得不將這三年積累的思念化為一刀刺下,以解小姐的痛苦。從此柳生雖生猶死。又經過幾年的生活,這是市道又昌盛起來,可柳生以決定拋棄一切功名,去為小姐收墳,就在一日,因發覺幾根散着綠光的長髮,柳生覺得小姐復活了,按耐不住,柳生終決定打開墳冢看個究竟,結果他驚喜地發現,被埋葬的小姐的身體以長出新肉。之後柳生將土輕輕蓋會,深信小姐不久便會復活。第二日夜,小姐果然到訪,可神色悲戚,道:「小女本來生還,只因被公子發現,此事不成了。」 說罷,小姐垂淚而別。


余華以其特有的思維方式、感覺方式、語言風格在先鋒派作家中獨樹一幟,在80年代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先鋒作家之一。他拒絕用傳統的代碼去處理生活,試圖建構一種背離常規經驗的認識方式。他認為,「真實是相對於個人而言的」,「人只有進入廣闊的精神領域才能真正體會世界的無邊無際」,「所以我寧願相信自己,而不相信生活給我提供的東西,在我的創作中也許更接近個人精神的一種真實」,「我將為虛無而創作」。

這是一個典型的單線故事,作者的高度等同於主人公的高度,甚至連哪些內容是主人公的真實遭遇,哪些內容是主人公的醉意和幻覺,作者也都和主人公一樣沒有能力去分辯。在小說里,柳生先後有過的四段遭遇,每段綪節都不能彼此解釋,中間矛盾地地方天然地留下了懸念的媄感,已經綪感的張力。在矛盾綪節遭遇的同時,故事的真實與虛幻也徹底失去了彼此的邊界,在沒有邊界的真實與虛幻之間,作者的敘述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與樂趣。

因為作者嚴格地站在和柳生同樣的高度上敘事,因為除了柳生自己的言行具有可解釋外,柳生之外的世界裡的一切都無形當中與柳生(也包括讀者)產生了距離感,世界回歸到了人們常識當中的世界,它再不是上帝眼中的那個可以理解的世界,它成為了無法被理解和認識的世界。某種神秘的力量更讓柳生和讀者一起裑陷其中。

也可以這樣理解,世界是一個巨大的混沌,但因為柳生這盞燈的照耀,它的一些意義微微偷出了一些光亮來。小說敘事的神奇魅力更使那些混沌中無用的部分暫時被擱置,它有利於產生意義的部分則自由自在地跳躍。時間在敘事中並不具有太多的意義,它不過是一些敘事暫時的落腳點,當敘事需要停頓的時候,它們為它提供暫時的降落地。時間與時間之間間隔可以任意大,時間的距離絲毫不會影響敘事的優雅步點的任意踏落。

作者簡介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77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1983年開始創作,同年進入浙江省海鹽縣文化館。 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活着》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1998年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現就職於杭州文聯。 1998年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2002年獲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 2004年10月,余華因心臟早搏,被迫休息了一個多月。《兄弟》上下兩冊基本消耗了作家兩年的時間。 2004年獲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長篇小說《活着》由張藝謀執導拍成同名電影。 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2008年憑藉作品《兄弟》,獲得第一屆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 余華並不是一名多產作家,他的作品以精緻見長。作品以純淨細密的敘述,打破日常的語言秩序,組織着一個自足的話語系統,並且以此為基點,建構起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秘和殘忍的獨立於外部世界和真實的文本世界,實現了文本的真實。余華曾坦言: 我覺得我

內容預覽

柳生赴京趕考,行走在一條黃色大道上。他身穿一件青色布衣,下截打着密褶,頭戴一頂褪色小帽,腰束一條青絲織帶。恍若一棵暗翠的樹木行走在黃色大道上。此刻正是陽春時節,極目望去,一處是桃柳爭妍,一處是桑麻遍野。竹籬茅舍四散開去,錯落有致遙遙相望。麗日懸高空,萬道金光如絲在織機上,齊刷刷奔下來。柳生在道上行走了半日,其間只遇上兩個衙門當差氣昂昂擦肩而過,幾個武生模樣的人揚鞭摧馬急馳而去,馬蹄揚起的塵土遮住了前面的景致,柳生眼前一片紛紛揚揚的混亂。此後再不曾在道上遇上往來之人。數日前,柳生背井離鄉初次踏上這條黃色大道時,內心便湧起無數淒涼。他在走出茅舍之後,母親布機上的沉重聲響一直追趕着他,他脊背上一陣陣如灼傷般疼痛,於是父親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