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山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山龍主產於廣東海南省,多數為自產自銷。此外,廣西也產。 為防己科古山龍屬植物古山龍,以藤莖及根入藥。

植物形態

古山龍木質大藤本,攀援,高達20~30m。莖和老枝表面灰褐色,有不規則縱條紋,橫斷面黃色,小枝圓柱狀,灰色,有縱條紋。單葉互生,近革質,葉柄着生於葉片的近基部,長4~10cm,基部扭曲,上部膨大;葉片卵圓形或闊橢圓形,長8~16cm,寬6~10cm,先端急尖,基部近平截或稍圓形,全緣,上面無毛,稍有光澤,下面脈內微被毛,基出脈3~5,下面稍凸起,網狀脈於下面較明顯。圓錐花序通常生於老莖上,花小,雌雄異株,雄花序細弱,長約8cm,穗狀分枝,花幾乎無柄;雄花的花被片9,排成3輪;外輪近三角狀卵形,苞片狀,長不及1mm,中輪長圓形,長約2mm,堅紙質,邊緣較薄,內輪近舟狀,長圓形,長約2mm,花瓣狀;聚葯雄蕊,雄蕊9,近球形,直徑約0.7mm;雌花序較雄花序為長,長達30~50cm,雌花的花被片6,質堅硬,狹長圓形,長2.5~4mm,退化雄蕊細小,鱗片狀,心皮3,長約1.5mm,無花柱,柱頭寬,具乳頭狀突起。核果長圓形或近球形,稍扁,長2.5~3cm,成熟時黃色,後變黑色,近頂端偏於一側有柱頭殘跡,內果皮堅硬,扁球形,長約2.4cm,寬約2cm,厚約1.5cm,表面平坦。花期6~8月,果期9~10月[1]。 生于山林、谷地或山腰密林中。

分布區域

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

藥材

①古山龍乾燥根呈圓柱形,彎曲扭轉,長15~75厘米,粗0.5~2厘米。外表土棕色,去栓皮後呈棕黃色,皮孔不明顯;皮部易剝落。橫切面木栓層極薄,暗棕色;韌皮部發達;木質部放射狀排列,多空隙,堅硬,韌皮部與木質部均鮮黃色。味極苦,能使唾液成黃色。

②乾燥莖呈圓柱形,稍彎曲,粗達3厘米以上。外表土灰色,節微隆起,具多數細縱溝和橫裂。橫切面木栓層較根部稍厚,約0.7~1毫米,暗棕色;皮層及韌皮部厚約2~9毫米,黃色,有空隙;木質部黃色至棕黃色,中心有小形髓部,輻射線色較暗。氣味同根。以條大、色黃、斷面有菊花紋,味苦者為佳。產廣西、廣東。

中藥化學成分

古山龍根含掌葉防已鹼(Palmatine)、藥根鹼(Jatrorrhizine)、非洲防己鹼(Columbamine)、黃藤素甲(Fibranine)、黃藤素乙(Fibraminine)、黃藤內酯(Fi-bralaetone)、甾醇(C27H45OH)。根和莖含掌葉防己鹼(palmatine)、藥根鹼(jatror-rhizine)、小檗鹼;另含黃藤素甲(fibranine)、黃藤素乙(fibraminine)、黃藤內酯(fibralactone)及甾醇(sterol)。樹皮及木部亦含有小檗鹼;葉中含生物鹼甚微。

藥理作用

1.古山龍掌葉防己鹼及藥根鹼對蛙中樞神經糸統有麻痹作用:掌葉防己鹼對哺乳類動物亦有此作用,並能使呼吸中樞麻痹;二者靜脈注射都有降壓作用[2],以掌葉防己鹼作用較強;麻醉兔靜脈注射掌葉防己鹼10mg/kg,立即出現血壓下降,其降壓幅度達16%-72%,持續1.5-5小時,無快速耐受性;灌胃給藥亦有效;大鼠皮下注射掌葉防己鹼5mg/kg,半小導時後耳殼潮紅,前後爪出現明顯水腫,此作用可被苯海拉明及雙苄胺對抗;掌葉防己鹼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36mg/kg;14mg/kg每天給兔灌胃一次,連給10天,一般狀態、功能及心電圖皆無顯著改變。

2.大黃藤素對福氏及宋內痢疾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亞洲甲型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藥根鹼對離體豚鼠左心房有正性肌力作用,此作用與細胞外鈣內流有關。藥根鹼對兔離體主動動脈和鼠離體輸精管的實驗表明能阻斷腎上腺素α1受體,對α2受體呈現部分激動作用。藥根鹼10mg/kg靜脈注射對大鼠心肌缺血和復灌性損傷有保護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