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德寺,漢傳佛教寺院的奇異明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德寺,漢傳佛教寺院的奇異明珠
圖片來自搜狐網

古德寺,漢傳佛教寺院的奇異明珠,作為一座漢傳佛教寺院,為何會具有小乘佛教寺院的形制和紋飾,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溫金玉告訴記者,一直盛行於緬甸、泰國、老撾的小乘佛教,因為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佛陀時代的原始律儀與學說,所以越來越受到學術界與佛教界的重視

原文

古德寺,武漢「四大佛教叢林」之一。儘管其坐落於漢口繁華地界,但其聲名卻遠不及武昌的寶通禪寺、漢陽的歸元寺響亮。這座隱藏在鬧市的寺院,有着異於中國傳統佛教寺院的建築風格,顛覆着到訪者對漢地佛寺的印象。  

史說古德寺  古德寺始建於1877年,最初名為「古德茅蓬」,是由法號為隆希的遊方僧人主持修建的,當時的建築風格與傳統漢地佛寺並無二致。1909年,昌宏法師接任住持後,古德寺開始了第一次擴建改造。此次工程依舊遵循中國傳統佛教寺院的布局形式。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古德寺一帶成為陽夏保衛戰的戰場之一。昌宏法師率弟子參與了革命軍的救援工作。也正因如此,1912年4月13日,孫中山專程到古德茅蓬憑弔革命烈士。1914年,中華民國副總統黎元洪親筆題書,將「古德茅蓬」正式更名為「古德寺」。如今這塊豎匾依然懸掛於寺院大門之上。牌匾的左下角還能清晰地看到「黎元洪題」四個字。  

隨着城市的發展,人口逐漸增多,前來參拜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許多僧人也慕名而來。寺內的殿宇屋舍一時人滿為患。昌宏法師對寺院進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改建。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融合了中國傳統佛寺與異域建築風格的圓通寶殿,就是在1921年的第三次改建中完成的。1954年10月,周恩來總理陪同印度總理尼赫魯到此參觀時,大家都為圓通寶殿獨特别致的造型驚嘆不已。  

多元建築風格薈萃的圓通寶殿  如今的古德寺,相較於鼎盛時期,面積已經縮小了很多。許多建築在「文革」期間被損毀。現存的僅剩天王殿和圓通寶殿。  

天王殿內供奉着一尊由樟木雕刻的金身彌勒佛。彌勒佛身後的韋陀護法面東而立。殿內兩側是木製的四大金剛。就整個布局來看,古德寺的天王殿與一般漢傳佛教寺院相差無幾。  

穿過天王殿,便來到四方寬敞的殿前院落。院落中央供奉着一尊四面佛。這尊四面佛通體金身,每一面佛的手中所持法器均不相同,分別代表着事業、愛情、健康與財運。四面佛是小乘佛教中供奉的諸佛之一,在東南亞地區,尤其是泰國香火最為鼎盛。古德寺內的這尊四面佛並非歷史舊跡,而是1997年由一位香港人士出巨資從泰國請回來的。  

參拜過四面佛後,繼續前行,一座集中式寺院、緬式佛塔、哥特式建築風格於一身的單體式殿堂出現在眼前。這就是整個古德寺之精華所在——圓通寶殿。殿宇整體構思奇特,裝飾細節華麗精美,讓人不禁感嘆當年設計者的奇思妙想和工匠們的精湛工藝。  

圓通寶殿入口處的建築式樣與緬甸佛寺頗為相似。前後兩層門楣呈波浪形拱狀,拱狀門楣下方為尖形頂。門楣兩側由八角六面的立柱支撐,柱頭雕琢着旋渦狀紋飾。雙層門楣的上方遞收為錐形屋頂,提升了大殿的縱深感。屋頂牆面正中是一個圓形花窗,兩側對稱分布着尖矢形長窗,均為哥特式教堂的建築細節。牆面上雕刻着的獅頭、金翅鳥、大象、孔雀、花卉等紋飾,是小乘佛教中經常出現的教義符號。  

圓通寶殿的內殿為單層正方形,長寬均為32米,內高16米。殿內供奉着「縱三世佛」,即現世佛釋迦摩尼,過去佛燃燈佛,未來佛彌勒佛。三尊佛像神態莊嚴肅然,盤坐於蓮花寶座之上,靜觀着世間百態。繚繞的香煙,間或響起的誦經聲,愈發突顯出大殿的靜謐。殿內兩旁供奉着25位神態各異的圓通菩薩。佛家的「圓通」含有「不偏倚,無阻礙」之意,更象徵着一種修煉境界。圓通寶殿也因此而得名。  

走出內殿,是四條迴廊。每條迴廊都有一個出口。迴廊外側由正方形立柱環繞。柱頭雕刻着精細捲曲的花紋,使得雄偉挺拔的立柱增添了一份柔美。每條立柱向上延伸,形成或大或小的尖券拱。尖券拱上方,飾有一大兩小的圓形花窗。大的花窗由大小各異的圓環拼接而成,小的花窗為八卦式鏤空。筆直的立柱、高聳的尖券、靈動的花窗,這些元素呈現出強烈的哥特式建築風采。駐足其間,給人一種高曠騰飛之感。這也是哥特式建築訴諸於人類感官的獨特之處。  

圓通寶殿的殿頂摒棄了中國傳統佛寺廡殿式、歇山式、懸山式、硬山式的屋頂建造風格,而是別出心裁地效仿緬甸著名的阿難陀寺。佛塔的造型採用緬式佛塔與中國傳統亭閣相結合的形式。塔身上內嵌有小龕,這一點與阿難陀寺如出一轍,只不過小龕內並未供奉佛像。因為殿體較高,只有登上圓通寶殿右側的寮房才能通觀整個殿頂的布局。由於寮房是寺內尼姑生活起居的地方,多有不便,記者只好作罷。據《武漢通覽》中記載:「殿頂有象徵五佛四菩薩的九座佛塔,塔周圍有九十六個蓮花墩和二十四諸天像。」可惜,這些諸天菩薩現已損毀,加之缺乏相關史料,至今無法完全修復。  

可以說,圓通寶殿大膽而富有創意地吸納了中西方建築文化特色。它既包含着漢傳佛教的文化符號,也具有小乘佛寺的神韻,還糅合了哥特式建築的風采。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如此多元的建築風格在這座殿體上共存,並沒有因此而顯得雜亂無章,反而呈現出典雅與精巧。儘管圓通寶殿的規模並不大,但是其承載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內涵,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近代多元文化交融變通的實物載體  為什麼會在上世紀20年代的武漢,出現這樣一座風格奇特的寺院建築?圓通寶殿的設計者究竟是何人?這位設計者當初出於何種考慮,才將圓通寶殿改建成如今的形制?遺憾的是,記錄這些內容的檔案資料早已遺失,留給後世人諸多猜想。  

不可否認的是,建築不僅僅在於滿足人類基本生存需求,其與文化之間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正如我國著名建築學與城市規劃專家吳良鏞所言:「文化的力量似乎表面上不可捉摸,其實內容是廣泛的,影響是深遠的,表達是曲折而具體的。」 武漢歷來被稱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南北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勢必對建築形制產生影響。古德寺的圓通寶殿,就是湖北近代多元文化交融變通的一個實物載體。  

武漢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系王發堂告訴記者,1900—1927年,是武漢近代建築發展的全盛階段。西方各類建築大量傳入,從而形成近代武漢城市建設的營造高峰。在建築形式上,雖然各國租界建築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本國建築文化傳統,但大量的建築多屬於古典主義之形式。建築外觀大多採用西方柱式。如今漢口沿江大道上的歐式建築群,大都興建於這一時期。圓通寶殿第三次改建時間為1921年,正是處於西方歐式建築在漢興建階段。因此,圓通寶殿外圍以立柱環繞,吸納哥特式建築元素,應該是當時中西建築文化「碰撞」的結果。  

許多研究資料將古德寺稱為國內唯一一座仿緬甸阿難陀寺而建的寺廟。作為一座漢傳佛教寺院,為何會具有小乘佛教寺院的形制和紋飾,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溫金玉告訴記者,一直盛行於緬甸、泰國、老撾的小乘佛教,因為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佛陀時代的原始律儀與學說,所以越來越受到學術界與佛教界的重視。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復興印度佛教的摩訶菩提會創始人達磨波羅來上海,與著名佛教居士、學者、教育家楊仁山先生商談,相約復興印度佛教,以期傳布世界。此後,漢地僧人與南傳佛教界持續接觸且互動深入,小乘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逐漸增強。20世紀20年代的武漢,成為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通商口岸,不僅商業貿易繁榮,地域文化交流也十分頻繁,加之漢派文化兼收並蓄的特性,此時在武漢出現一所具有小乘佛寺風格寺院也是可以理解的。  

修繕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由於歷史原因,古德寺並未能得到很好的保護,但近幾年古德寺的清理修繕工作一直持續開展。政府機關和民間人士積極籌措資金、搜集歷史資料,竭盡全力使古德寺重現當年風貌。  

儘管如今的圓通寶殿和天王殿已經恢復往日舊貌,但是修繕保護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通往古德寺的道路雜亂狹窄,沿途缺乏標示指引。佛寺本應具有的清淨雅致與周圍低矮破舊的民房形成強烈反差。殿宇特有的異域風情和恢弘的氣勢,因閉塞擁擠的周邊環境而難以盡現。因此,對古德寺的修繕保護,不僅僅在於還原殿體建築風貌,還應注重整治改善周邊環境,使二者能夠形成有機整體,營造良好的宗教氛圍。[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