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村山水(尹燕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村山水》中國當代作家尹燕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古村山水

東毛鋪處於平陰縣安城鎮的東部山區,那裡有親戚,而由於工作關係我也去過多次,這個古村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個村位於泰山的西部余脈上。自東向西,由肥城的陶山,到平陰境內的青龍山曲折而至,毛家鋪就座落在青龍山下陶山和青龍山南面是一片平原。

它位於長清、肥城、平陰三縣交界處,由於處在泰山西脈的壟斷面上,地勢較高,山前山後皆是平原,毛鋪村的東北西三面被大山團團簇擁着,村南則緊緊依偎着一條河流,河流的南面還有山,緊靠村的東南西北四山的名字分別是青龍山、鳳凰上、白虎山、錦雞山。老人們常說,毛家鋪風水好,左青龍、右白虎、頭枕錦雞、腳蹬鳳凰。這不,本來是一個小小的飯鋪子,聚居卻越來越多,這裡成了一個大村兒,有兩千七百餘人。

東毛鋪自古以來就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大山的簇擁有張有弛,閃戰騰挪,在北南西三面留下了通往外面世界的關口。貫穿西毛鋪南北的那條大街就是當年魯西南平原通達濟南府乃至北京城的交通要道。和平時期這裡是南北通衢、經商旅遊的坦途。

南來的客人進村先要經過村南河流上的一座小橋,橋孔仨洞為發旋半圓形,橋總高不過十米,長約三十米左右,橋頭還引伸出幾棟方形橋洞,橋上石板鋪路,橋寬約五米,能行駛大馬車和汽車,橋欄為精確條石護欄。橋的名字叫廣濟橋,大約明代修建。多少年來,石橋被人踏車碾、水衝浪打,承載了多少歷史重荷。如今雖已風燭殘年,石條護欄早已不知去向,橋面亦被車輪勒成條條深溝。

北來的行人要進毛家鋪街必須先過一門樓,此門樓稱為真武廟。它象一座古城門,只是左右延伸沒有城牆,不設吊橋,門洞高六、七 米,寬七、八米,門洞用荊條樹當梁搭建,門樓兩邊各13級石階,攀登而上,座北向南的門樓上供奉着幾尊神仙,門樓的北面斜刺鑽出一顆柏樹,伸頭探身迎送着八方來客。由於門樓的遮擋,四季不見陽光,當地人命其為「無影樹」。當年「無影樹」和13級台階的門樓也是毛家鋪村有名的標誌性建築。方圓百里,只要你能說出這北門樓有幾級台階,說出那棵「無影樹」,就會被認為是地道的毛鋪村人,可惜後來被毀壞了。

當年的路儘管是通衢大道,因為毛鋪村的地勢高,南北也都經過一段大崖子。所謂「路」,就是過往的行人在崎嶇不平、亂石林立的地方硬硬踩出來的。有的兩塊巨石間只能過去一個車輪。毛鋪南五里處是鳳凰莊,鳳凰莊北行便是一片低矮的亂石崗,此段路名叫「老龍窩」。出了「老龍窩」,緊接着就是一段陡而長的大崖子,過往推車的商人需結隊攀援而上,緊接着一大片鬱鬱蔥蔥的槐樹林,當地人稱「槐樹窩子」。商隊行人便在此納涼歇腳,然後往北過橋進毛鋪村兒。村裡的路較為平坦寬闊,大都是石板鋪路,清一色的長方形厚石板,錯落有致的鋪排着,年長日久的車軋人踏,石板路光潔潤華,而一道道足有八、九公分深的車軋溝卻記載着歲月的滄桑和艱辛。出村向北出北門一里之遙,就到了興隆鎮、虎豹川,直到齊長城起端的廣里,便到了長清地段。虎豹川的一段下坡路也是非常難走,當年過往行人曾流傳着一段民謠:「虎豹川,走路難,一輞三開轍、步步打響鞭。」當地人們曾自發先後三次修路,至今興隆鎮村頭矗立的那面八楞碑還記載着當年修路的經過。

處在交通要道上的毛鋪村經濟非常繁榮,是過往客商歇腳打尖的主要地方,街里曾經店鋪林立。光有名有姓的店鋪就達二三十個。還有茶水館、餚子鍋、包子棚、果子鋪、雜貨店等,鼎盛時期這個村光油坊就有近30座。因為山後黃河兩岸魯北平原產大豆,運到毛鋪加工以後,再把豆油和豆餅源源不斷的銷往肥城、東平、汶上、寧陽一帶。

毛鋪的山勢層巒疊嶂、綿延起伏,方圓幾十里叫上名兒的山頭大小近幾十座,由於毛鋪的山是泰山西脈在平陰南北分支的起點,他們不同的走勢,形成了一個個獨特的地貌特徵。有方峪、葫蘆頭峪、大東口、八里溝等幾個大的山峪。這裡山谷短的長達七八里,長的有二十幾里,人們進山幹活,中午都要送飯或自帶乾糧捨不得把時間耽誤在路途上。如今毛鋪引進了全國有名的大型企業山水集團,投資修起了四通八達的山水路,進出非常現代化了。

毛家鋪山上的石頭是一色的青石。這些青石非常堅韌,是蓋房、架橋、鋪路的上等石子和石粉,所產水泥也是質量最高的。聽說「山水」集團要到毛家鋪投資辦廠,其主要原因就是看上了毛家鋪的石頭,這裡的石頭是燒制水泥的優質材料。毛鋪村自古以來的建築都是就地取材的石料。大山的石頭造就一代代身懷絕技的石匠,鑄就了一幅幅壯如磐石的腰板。毛鋪村的石匠有絕活:蓋房壘牆從不搭架子,這在四外八鄉匠人們的口中曾傳為美談,在古今中外的建築史上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從打地基開始就踩着牆往上壘,人隨牆長,牆高了,下面的人往上遞石頭,夠不到便立上梯子扛上去。

毛家鋪的山,林木繁茂、鳥蟲飛鳴、狐兔狂奔、洞穴多多。既有誘人的自然景觀,又有豐厚的人文遺產。這裡的古建築非常多,毛鋪村的廟宇曾經有七、八座之多。錦雞山上建有關帝廟,天堂山上有座玉皇廟,青龍山上有高高聳立的「黃氏樓」,八里溝里還有座石碑坊等等。有些建築還保存完好,大部分現已被破壞,但每個景觀都留下了一個美好而耐人尋味的故事,幾年前,我和幾位文友曾到八里溝的東大山上遊玩,時值晚秋,一路野花篷勃而開,柿子鮮黃,酸棗紅透,我們一邊說笑,一邊採摘酸棗兒,唱着歌兒,吟着詩句,吃着棗兒,夠有滋味的,山間石徑草叢間小蟲兒鳴叫着,螞蚱不時飛起,蟈蟈使勁唱着,抬頭東南望,危石撲天而來,險峻的唬人!

毛家鋪水多、泉多、井多。解放前,每年汛期大雨過後,便山洪暴發,沖毀大片良田,給人們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解放後,1959年,村里調集了全公社的民工,連結錦雞山和天堂山修建了長千米、高百米的連山大壩,名曰青龍水庫。水庫容量在全縣也是數的着的。此水庫澇能縛蒼龍,旱能灌良田。自此,毛鋪人只得水的恩賜,並不憂慮水的危害。

毛鋪的泉多。記得在豐水季節,東山根下幾乎遍地汩汩冒水。為了便於管理和飲用,毛鋪人把一些常年不涸的旺泉用井口封起來。由此大小不等,深淺不一的井就有近20口。所以,井多也是毛鋪的特色之一。青龍山前三個相連的山峪都有泉或井。東八里溝有一「長源井」,井口幾十平米,此井水旱澇不涸,甘甜清冽,水淺時伸手可觸,水深時探繩可取。大東口的「井子峪」就因「井」而名。在青龍水庫大壩的下段一連有「壩跟井」、「家東井」、「長源井」、「大井」、「前小井」、「尹家井」等。這些井的共同特點是「旱不干、澇不溢「。這些井基本沿着毛鋪的河床,由於水面較淺,毛鋪人吃水根本不用井繩,直接用扁擔提起即走。值得一提的是眾泉里有一名叫「王泉」的,此泉最有靈性。此泉在東河邊一座古廟的院子裡,平時是一幾平方米的洞池,水清澈見底。喝了泉水的人從不拉肚子。當地神婆給此泉水真正的神奇之處還有待專家前去考證。此泉和其他泉井還有不同的是:大旱不涸,一到雨季,呈現虎噴龍吟之勢,能把整個河床灌滿。毛鋪人都知道這樣一個說法:「王泉開,淌半年,毛鋪村,用不完。」實則不止半年。毛鋪河的起源就在八里溝的青龍水庫坎根,主要就是匯堵泉之水。毛鋪河水源充沛,沿村從東北蜿蜒向西南,凡所經村莊都修有溢水闡截留小水庫,豐水季節,河漫過溢水闡奔跑跳躍,順流而下,從「東毛」到「西毛」向南經「東風」過「大官」直下「大留」村,而匯入肥城匯河,象一串晶瑩剔透的翡翠項鍊兒鑲嵌在齊魯大地上。

關於這條河流,毛鋪人並沒有給他起一個漂亮名字,而是按方位不同稱呼。村東的那一段叫「東河」,村南的一段叫「南河」。由於流水常年不斷,河床鵝卵鋪底、清水潺潺、魚蝦成群、河蚌成堆,河邊居民都有飼養鵝鴨的習慣。從東到西有四五座石橋連接河流兩岸,人們進山勞作或進出村莊都要經過這些小橋。兩岸綠樹成蔭,河邊洗衣搗砧聲,鴨鵝嬉鬧聲不絕於耳,一派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勝景。

現在東毛鋪村家家都用上了自來水,那甘甜清冽的泉水順着水龍頭歡快地跑進每個庭院兒。水是生命的起源,毛鋪人在這方水土的滋養下,一代代繁衍生息。

毛家鋪人勤勞善良、淳樸耿直、不浮躁、不張揚,有大山般的性格——厚道持重。既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有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傳統。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這裡曾是革命根據地,一大批仁人志士曾為中國的解放事業獻出熱血和生命。

1938年4月,我縣第一個地下黨組織便在興隆鎮村建立,當時的縣委領導谷擴如、熊善隆等同志經常在東毛鋪一帶居住、休整、打游擊。毛鋪的有利地形使我們的同志戰能攻、撤能走,經常搞的敵人暈頭轉向,狼狽不堪。敵人把毛家鋪當成眼中釘、肉中刺。1941年古歷八月十五,敵人結集了七個縣(寧陽、汶上、東平、長清、肥城、東阿、平陰)的鬼子和二鬼子4000餘人,對當時正在毛鋪村駐紮的縣委、縣大隊和區中隊共200餘人進行了瘋狂的「鐵壁合圍」由於當時敵我力量懸殊,我方死傷慘重。革命的力量是斬不盡殺不絕的,當時縣委很快通過修整,組織了七八個人的武工隊,緊緊依靠毛家鋪的革命力量,採取「明聚夜散」的方法,打漢奸、拔據點,我黨的工作迅速轉敗為勝。毛家鋪村人在一次次的挫折和考驗面前更加堅強、更加成熟起來,進而取得最後勝利。

毛鋪村的昨天古老而神奇,毛鋪的今天充滿生機活力,大小各種車輛擺放大門外停車處,我堅信:毛鋪的明天會更好!

2019.8.22日下午[1]

作者簡介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