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村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村落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古村落

特色: 具有獨特民俗民風

相關村落: 婺源古村落

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1]

皖南古村落

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長江以南山區地域範圍內,以西遞宏村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歷史傳統村落,有強烈的徽州文化特色。皖南山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態相近、特色鮮明的傳統建築及其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僅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結合,而且加上明清時期徽商的雄厚經濟實力對家鄉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興旺發達,還鄉後以雅、文、清高、超脫的心態構思和營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環境更為豐富,村落景觀更為突出。

皖南古村落與其他村落形態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皖南古村落建設和發展在相當程度脫離了對農業的依賴。古村落居民的意識、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農民思想意識和一般市民階層,而是保留和追求與文人、官宦階層相一致,因此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礎上,採用不同的裝飾手法,建小庭院,開鑿水池,安置漏窗、巧設盆景、雕樑畫棟、題蘭名匾額、創造優雅的生活環境,均體現了當地居民極高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皖南古村落選址、建設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歷史的周易風水理論,強調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對自然環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質和精神是雙重需求,有科學的基礎和很高的審美觀念。

皖南古村落--徽派民居的建築特色是隨着明清時期徽商的興盛而發展起來的,能夠在有限地建築空間內最大程度地體現其構思的精巧以及工藝的高超,實為別具匠心的建築形式。後來徽商逐漸衰敗沒落,而這種徽派民居的建築特色卻依附在古民居村落里保留下來,因此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築價值。

婺源古村落

江西婺源地處贛東北,與皖南、浙西毗鄰,已被國內外譽為"中國最美麗的農村"。它的美,除了山川之迷人―――峰巒、幽谷、溪澗、林木、奇峰、異石、古樹、驛道、亭台、廊橋、溶洞和鳥類奇多之外,就是古村落古民居建築堪稱九州大地之一絕。

婺源古村落的建築,是當今中國古建築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全縣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時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棟、古民宅36幢和古橋187座。

村莊一般都選擇在前有流水、後靠青山的地方。村前的小河、水口山、水口林和村後的後龍山上的林木,歷來得到村民悉心的保護,誰要是砍了山上的一竹一木,就要受到公眾的譴責和鄉規民約的處罰。自1992年建立自然保護區後,河流、林木、古民宅、古樹、古橋、古祠堂、古府第、古樓台、古碑和珍禽飛鳥保護得更好了,成了全國"生態文化旅遊示範縣"。

婺源明清時代的徽式建築幾乎遍布全縣各鄉村。走進古村落,可以看到爬滿青藤的粉牆,長着青苔的黛瓦,飛檐斗角的精巧雕刻,剝落的雕樑畫棟和門楣。古村落的民居建築群,依山而建,面河而立,戶連戶,屋連屋,鱗次櫛比,灰瓦疊疊,白牆片片,黑白相間,布局緊湊而典雅。門前聽水響,窗外聞鳥啼。許多古村落被影視導演看中,成了影視拍攝的鏡頭。

婺源民居中的"三雕"(石雕、木雕、磚雕)是中國古建築中的典範。不僅用材考究,做工精美,而且風格獨特,造型典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

號稱"江南第一祠"的汪口喻氏宗祠,占地665平方米,其梁、柱、窗上的淺雕、深雕、浮雕、透雕、圓雕形成的各種圖案達100多組,刀功細膩,工藝精湛,被我國古建築學家譽為"藝術殿堂"。值得一提的是,婺源縣城鄉今天人們建造的公寓、酒樓和民舍,也按縣政府要求,均為清一色的明清式建築,與古代的建築相輝映。

靈坑古村落

靈坑古村落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東北部,靈坑村因溪得名,當地人稱溪為坑,發源於蒼山的靈坑貫穿整個峽谷,靈泉匯而秀溪坑,故名"靈坑"。古大路沿坑岸而砌,溯溪而上,當地人把此山谷俗稱為"坑路",此坑路是浙東唐詩之路其中一段寧海縣通往天台山的古道。大旅行家徐霞客三游天台山,第一次從寧海縣到天台山華頂旅遊時他就經過靈坑村。附陸樹棟先生霞客古道線路考:寧海縣-筋竹庵-筋竹嶺-泳溪街-梁坑-三王嶺村-槍旗嶺-坎頭湖村-豐家村-蘭灣村-外岙村-楊家岙村-燒基彎-八遼村-桐油樹-毛竹蓬-天封寺。

靈坑從村間流過,從上游往下蘭灣村,豐家村,坎頭胡村相鄰而立,張家山村位於半山腰上,村後雞冠尖山頂是另一支霞客古道,也是李白觀賞海日之處。2002年行政村合併後四個自然村統稱為靈坑村,靈坑村是典型的江南山區古村落,是農耕文明智慧的結晶。因古建築群保存的相對完整,又因文化傳承等方面傳統村落是民族的歷史遺產,也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在2016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天台縣泳溪鄉旅遊風景區靈坑古村有竹海梯田、明清老屋、古石拱橋、古宗祠、古獅子岩廟、山崗殿等名勝古蹟。有古紅豆杉、古銀杏、古大楓樹等名木。靈坑古村高山深谷,村里大多為明清建築,石木磚瓦結構,隨坡而建。古民居的整體格局以靈坑豐家村保存的最為完好,農舍臨靈坑溪,呈階梯式布局。

靈坑石屋,古民居的整體性以豐家村保存的最為完好,村內有九個道地,起石頭屋因山就勢,就地取材,牆弄、踏道、石窗凝於歲月,建築與自然相契。石屋、梯田、竹海、松林、近水、遠山等山水景勝相呈。

德星橋,此石拱橋建於清光緒六年(1885),跨於靈坑之上,橋體花崗岩石塊取自溪坑,橋面有鵝軟石鋪陳,呈朴不雕,融與自然。東通泳溪、寧海,西通華封石樑,至今仍在發揮通道作用!

愛心天梯,在蘭灣古村有一條村腳通往村居最高處壩頭的直嶺,村人叫壩頭嶺,長80米、寬1.3米,共185級,坡度50度左右的平整台階,遠遠看去如同一條天梯。以早是亂石砌磊,遇落雨落雪打滑難走,在2008年柴永寧先生帶領村民一起修好。

呆橋,呆橋是蘭灣古村一座石拱橋的名字,跨於靈坑之上,此橋是張家山村跟蘭灣村在一九八一年共同建造,此名有深層含義,張家山姓周,蘭灣姓柴,是取周之"口",柴之"木",寓意兩村同心協力之成果。呆橋邊有一石亭,名蘭亭,亭有當地文人柴永寧先生撰聯:涼亭依橋添光彩;石橋戀亭增姿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