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渡多少事(王文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渡多少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古渡多少事》中國當代作家王文元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古渡多少事

在缺乏大型機械的年代裡,人們大多依山傍水而行,山邊水旁平坦易行且取水方便。這是古渡口千年不衰秘密。    從漢到唐,自元到民國,這裡一直都是溝通東西的交通樞紐。沿着河邊而行,能聽到不少的傳說。我們遇到了一位村民,他講了一個傳說,說唐代大將尉遲敬德曾從這裡渡河西征。據說,唐太宗遠征大漠被困,寫了調兵血詔送到京城,坐鎮京城的尉遲敬德,立即帶大軍,結果被大河擋住去路。此時正是六月天,河上水流湍急無法架橋,結果幾個架橋探路的人都被斬了。最後一個探路人實在無奈,只好回營。然而,他在途中遇到一老人。老人說,你只要告訴大將軍河上有橋便可免死。探馬無奈只好回覆說河上有橋。尉遲敬德聽聞此消息後,立刻率軍前往河邊,準備過河。誰知河邊依舊是晴空萬里,他立刻喝令將探路人斬首,誰知天忽然下起了冰雹,氣溫急劇降低,冰雹在河上凍成了冰橋,大軍輕鬆過了黃河。    這自然是個神話,當不得真。在黃河沿岸很多地方,都流傳着相類似的故事,有楊家將,有薛仁貴……這是同一個母本的故事。故事的背後,或許說明真有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但更多的目的是告訴後人,這裡曾經是烽火連天的古戰場。    到了明洪武三年,在此地設了迭烈遜巡檢司,人們把這個古渡口稱為迭烈遜渡。迭烈遜是蒙古語,意思是芨芨草。「芨芨草」早在《漢書》中便有記載,當時稱作「白草」。我們不由想起了岑參的詩句:「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酒泉西望玉門道,千山萬磧盡白草」。    芨芨草是渡口的必備物品,它是製作繩索的上好材料,芨芨草搓成的繩索,遇水則堅韌之極。千百年來,古渡口也如同芨芨草一樣堅韌頑強。到民國時期,古渡口依舊很興盛,1947年在這裡置辦了現代化機器渡船,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漸漸沉寂下來。    站在岸邊,清風吹過,一叢叢芨芨草依舊在風中擺動。我想古渡口雖然人少了,但渡船猶在,來往於兩岸的人猶在,只要芨芨草猶在,它的生命力也猶在。

[1]

作者簡介

王文元,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