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蜀

古蜀文明自岷江上遊興起,從原始氏族部落開始,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及融合,變為蜀人,並轉型成封建制國家。傳說蜀人起源於蜀山氏,從蠶叢氏稱王開始,歷經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個氏族的統治。約前11世紀,蜀國參與了武王伐紂的戰爭,為「牧誓八國」之一。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自立為帝,號望帝。杜宇在位時期,遷都郫邑,教民耕種,開疆拓土,使蜀國成為西南地區的大國。約前7世紀,杜宇氏禪讓於鱉靈,建立開明王朝,號叢帝。從前451開始,秦蜀兩國圍繞南鄭(漢中)展開了長期的爭奪戰,至前387年,蜀國最終奪回南鄭。前367年,開明九世徙治成都,始立宗廟,復稱蜀王。前316年,秦惠文王乘蜀國與巴國、苴國交戰之際,遣張儀、司馬錯沿石牛道伐蜀,蜀王開明十二世戰敗被殺,古蜀國滅亡。為了區分後世以蜀為國號的政權,一般稱先秦時期的蜀國為古蜀國。

簡介

代表古蜀文明的三星堆遺址自1931年以後在這裡曾多次發現祭祀坑,坑內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銅器。1986年發現的兩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銅器、玉石器、象牙、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製作精美。青銅器除罍、尊、盤、戈外,還有大小人頭像、立人像、爬龍柱形器和銅鳥、銅鹿等。其中,青銅人頭像形象誇張,極富地方特色;立人像連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頤大耳,戴冠,穿左衽長袍,佩腳鐲,是難得的研究蜀人體質與服飾的資料。祭祀坑的年代約當商末周初,被認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諸自然神祗的遺蹟。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基本上沒有生活用品,絕大多數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國的原始宗教體系已比較完整。這些祭祀用品帶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特別是青銅雕像、金杖等,與世界上著名的瑪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張繼忠認為,大量帶有不同地域特徵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聖中心。

評價

金沙·十二橋文化是三星堆文化過渡後的一個時期,和三星堆相比,金沙也曾作為古蜀國的王都繁榮一時。金沙遺址祭祀區分布在摸底河南岸,是一處規模宏大、延續使用了近千年的濱河祭祀場所。考古學家在這裡發掘出了1400多件文物,這些文物成功地搭建起金沙文明的祭祀體系。同三星堆相比,金沙所出土的祭祀品並沒有那麼大,似是以社區為基礎的小範圍祭祀活動。器物堆積得雖然擁擠,但並非雜亂無章,像是按照某種次序所排列的川東長江一線原為蜀國的勢力範圍,《史記·六國年表·楚表》載:「蜀伐我茲方」。《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肅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滋方,於是楚為捍關以拒之」。正義引《古今地名》云:「荊州松滋縣,古鳩茲地,即楚茲方是也」。松滋,今縣,在今湖北宜都東南,距之楚之郢都的直線距離不過百餘公里。「捍關」,集解云:「李熊說公孫述曰:東守巴郡,距捍關之口。」索隱亦云:「《郡國志》巴郡魚復縣有捍關。」據此,此捍關在今重慶市以東奉節縣。楚肅王四年,時值吳起變法失敗以後,蜀於是揮師東下長驅直入楚腹地,蜀大軍能出三峽,進軍清江口之東,說明在川東長江之地可以暢通無阻。《太平寰宇記》在清江下載:「磨嵯山本在黔州界,極高,蠻依為巢穴,頗為邊患。蜀王擊之,屢獲神助,故所在祀之。」徐中舒先生在《論巴蜀文化》中說此雖出自傳說,但清江原為蜀地,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清江」之名,就是蜀人給其命名的,因此,巴在巫夔以西的五郡,戰國前必然也是蜀的舊壤。[1]

參考文獻

  1. 古蜀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