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街老宅一先生(劉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街老宅一先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古街老宅一先生》中國當代作家劉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古街老宅一先生

西安,要尋找一條能濃縮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數千年歷史文化的古樸街道,那一定要去書院門步行街。

進明城牆永寧門,緊靠東順城巷有一條古色古香的小街,西起明清關中書院,東至西安碑林,長度五百餘米,街口有一座古韻十足的高大牌樓,上方書「書院門」三個金色顏體大字,兩旁掛「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傑」的醒目對聯,這就是著名的書院門仿古一條街了。

穿牌樓進人,可見街道青石鋪砌,兩旁是兩層仿古建築,大都掛着古樸敦厚的牌匾、楹聯,有一品宣、文萃閣、醉書軒、聚香齋、皓月宮之類飽含書香味的店鋪,店內多是種類繁多的文房四寶、古玩字畫、碑帖拓片、奇石美玉、瑪瑙翡翠、皮影剪紙、根雕擺件。徜徉街中,只見有人揮筆潑墨,有人持刀鏤刻,不時一陣古樸蒼涼、渾厚悠長的樂音飄來。循聲望去,有鶴髮童顏身着漢服的老者安然端坐,捧一件古老的樂器「塤」在吹奏,恍然間像行走在千年前的街景中。

從早到晚,書院門裡總是摩肩接踵,人影如織,有本地書畫愛好人士陶醉其中,有外地旅遊者睜大了好奇的雙眼左右觀瞻,挑選着喜歡的物件,不時也有異族膚色的外國友人徜徉走過。然而,小街上蜂擁人流中那一雙雙探尋掃視的目光,卻往往與一座隱藏於此的著名百年老宅失之交臂了。

這座老宅靜臥在關中書院對面,夾隱在古郁的商鋪叢中,高大的青磚門樓顯得質樸簡潔而又厚重。唯有細心的人走近,不經意間瞥見大門旁邊那塊小小的標牌,才知道這是于右任故居紀念館。是的,只有駐足抬頭仰望,方能看見門頭上于右任親筆書寫的「源遠流長」的木質藍底黑字牌匾在安靜地俯瞰着這條飽含中華文化的小街源遠流長。

于右任1879年出生於陝西省三原縣,在其家鄉有故居留存,為先生少年時攻讀詩書、精研古今之地。西安書院門故居是他成年後曾居住過的地方。

於老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反帝反封建的鬥士,是辛亥革命元老,書法大師和著名的詩人。他早年加人中國同盟會,被譽為「名儒名將兼名士」,一生始終不忘國民教育,為我國教育事業立下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他以堅忍不拔的決心、以不同尋常人所能想象的毅力辦大學、辦中學、辦小學,參與創建了復旦大學、上海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十餘所學校,為國家和民族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孫中山曾讚揚他「放眼遠大,深維本根」。他還創辦了《神州》、《民呼》、《民吁》、《民立》四報,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近代教育、科技、文化、民主等方面的發展。稱于右任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實當無愧。

孫中山就任大總統時,於老出任交通部次長,改革郵電交通,首創國內火車夜行先例。袁世凱復辟時,他積極參加二次革命,護法運動,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旗幟鮮明地反對復辟。後出任民國監察院長,從國共一大到重慶談判,力主國共合作,他的一生為中國民主革命和國共兩黨的合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故居坐落於書院門52號,是先生1949年去台灣之前在西安的住所,始建於19世紀末,由于右任二弟於孝先購人並作為全家住宅。故居面寬三間,進深八十米,占地面積八百餘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餘平方米,由門房、花園、廳房、廂房、上房、後院組成,屬磚木結構的三進院落。

故居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展示面積一千餘平方米,為明清時期典型的關中四合院。跨過寬厚的門檻,只見門廳正中于右任先生的半身雕像巍然襟坐,長須飄飄,再現了一代大師凜然正氣的風采。一層正中是廳房,擺放着座椅和茶台,陳設簡單質樸,透露出主人平實低調的性情。這裡展示的是先生的生平典故和傳奇故事。向里走,只見院內寬闊的迴廊及園林花草點綴,顯得古樸典雅、莊嚴肅穆。二層廊道四周被綠色的植物包圍,呈現了自然之美。磚牆上掛着書畫,成為書香樓閣。長長的走廊深重清幽,一種悠然自得的情懷縈繞,沉浸其中,總讓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這裡陳列的是先生收藏的碑刻拓片和名家書畫。地下一層陳列的是先生的書法真跡。三十功名袖兩風,一箱珍藏紙幾張,在這裡能近距離欣賞先生「精氣內藏,已臻化境,碑帖之融合達到高度完美」的藝術魅力,體會這位「落落乾坤大布衣」的人品、書品的最好模範。

故居設計獨具一格,韻味十足。雖然不是深宅大院,但也鬧中取靜,安居清幽。1937年始,于右任將他的結髮妻子高仲林和長女於芝秀接到這裡定居。先生自己每次回陝時也常在此居住,接待親朋好友、門生鄉親。後來,先生去了台灣,於老夫人在此居住期間一直受到國家的多方照顧,周總理曾指示:「於老夫人仍住西安由陝西省委關照,每月政府補助生活費二十五元並派保姆照料,醫藥費全部報銷,便於老夫人安度晚年。」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母女兩人相繼在此去世。之後,書院門52號就漸漸衰敗了。

2002年,經西安市人大代表提議,在中央及省市領導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開始了故居的修復籌備。先生的侄子於隆、張英夫婦陸續投資千萬元對故居進行修繕。2009年,在先生誕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際,終於完成復建工程,隨後開放供遊人膽仰。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這首《望大陸》的詩篇,可見先生渴望祖國統一的心靈深處也飽含着對居住在書院門52號妻兒的深深眷戀和思念之情。欣慰的是,先生故居修繕後建為紀念館,並上榜首屆中國十大民營博物館名單。

曾說「以兵救國,實志士仁人不得已而為之;以學救人,效雖遲而功則遠」的先生,故居今天靜矗在飽含史書文化的書院門深處,面朝關中書院,繼續氤氳着為國為民「以學救人」的殷切期望。[1]

作者簡介

劉瀟,男,陝西省大荔縣人,西安交通大學博士,文學愛好者,文章散見《人民日報海外版》,《綠葉》,《西部散文選刊》,《陝西廣播電視報》等報紙期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