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袁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袁州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灌嬰築宜春城以來,就有"贛湘孔道"之稱,地理位置

歷來為州、府、郡、路治的宜春城(今宜春市袁州區)是現江西境內保存建城最久三個城市之一,南昌九江、宜春同時建縣,至今有2200多年歷史。[1]

古代歷史

上古先秦

夏商西周屬揚州。

春秋屬吳,吳亡屬越,越亡屬楚。

秦漢三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屬九江郡。

漢高祖分九江郡地立淮南國,又分淮南國地立豫章郡,漢高祖六年(前201),令天下郡邑皆築城,灌嬰築宜春城,始立宜春縣。宜春之名源於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西漢元光六年(前129),漢武帝立宜春侯國,屬豫章郡,封長沙定王劉發之子劉成為宜春侯。劉成於宜春城中築五台,其中的宜春台尚存。元鼎五年(前112),劉成免,宜春侯國除,復立宜春縣,仍屬豫章郡。王莽代漢,改宜春縣為修曉縣,屬九江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復改修曉縣為宜春縣,隸屬豫章郡。

三國孫吳寶鼎二年(267),分豫章郡、長沙郡、廬陵郡地設立安成郡,宜春縣屬安成郡歸揚州(治建康,今南京)。分宜春縣地增設萍鄉縣、新渝縣屬安成郡。

兩晉隋唐

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宜春縣為宜陽縣,宜陽縣、萍鄉縣、新渝縣仍屬安成郡歸揚州。晉武帝司馬炎滅吳,以宜春之名與宣穆皇太后張春華(司馬炎祖母,司馬懿之妻)同名,為避諱,改宜春為宜陽。

318年西晉皇室後裔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晉室,史稱東晉。宜陽縣、萍鄉縣、新渝縣屬安成郡歸江州(治柴桑,今九江)。

從420年劉裕廢晉帝建立南朝宋,至589年隋朝滅南朝陳統一全國。宜陽縣、萍鄉縣、新渝縣屬安成郡歸江州

隋開皇九年(589年)新渝入吳平縣。開皇十一年(591年),廢安成郡,吳平縣併入宜春縣,於宜春縣置袁州,因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隱居於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大業初年(605)改袁州為宜春郡,領宜春、萍鄉、新渝三縣。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宜春郡為袁州領宜春、萍鄉、新渝三縣。同年新渝撤縣,分新渝東北部置始平縣,縣西南地域為西吳州。武德七年始平、西吳州俱廢,復置新渝縣,屬袁州。貞觀元年分天下為十道,袁州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宜春郡屬江南西道,宜春縣均為治。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新渝縣名因傳寫之誤將渝改為喻,以後相承作喻,屬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唐末屬楊吳。楊吳順義元年(921年),始置萬載縣,屬袁州,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改屬筠州。

五代十國

907年朱溫篡唐改國號"梁",史稱"後梁"。唐滅以後袁州改屬吳國、南唐(902年楊行密始立"吳國";939年徐知誥改國號為"唐",歷史稱"南唐")。

兩宋元明清

960年趙匡胤篡後周改國號"宋",袁州仍屬南唐,轄宜春、萍鄉、新喻。975年宋滅南唐,袁州屬宋,萬載縣由筠州劃入袁州。雍熙元年(984年)分宜春縣神龍、招賢、豐樂、化全、儒林、彰善、挺秀、文標、旌儒、清教10鄉置分宜縣,仍屬袁州。淳化三年(992),割新喻縣入臨江軍。此後九百餘年,袁州一直管轄宜春、萍鄉、分宜、萬載四縣。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立袁州安撫司,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袁州府為袁州路,設總管府立錄事司。至元十九年(1282年),袁州路隸屬江西行省。元貞元年(1295年)升萍鄉縣為萍鄉州屬袁州路。(注:新喻縣在元貞元年升為新喻州,屬臨江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州復縣,隸屬臨江府。)

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以袁州路為袁州府,除錄事司,宜春縣仍為治地。洪武二年(1369年),萍鄉由州改為縣,袁州府領宜春、分宜、萍鄉、萬載四縣。(注:新喻縣仍沿舊制)。

清康熙之後,袁州府隸瑞袁臨道(道尹駐高安)。清末袁州府轄:宜春、分宜、萍鄉、萬載共4縣。(注:新喻縣沿襲明制)。[2]

近代歷史

民國3年(1914年),全省分四道(豫章、贛南、潯陽、廬陵),裁袁州府,宜春、萍鄉、分宜、萬載四縣屬廬陵道。民國15年(1926年),宜春、萍鄉、分宜、萬載四縣直屬於省。民國20年夏,宜春、萍鄉、分宜、萬載三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萍鄉縣屬第八行政區;民國21年宜春、分宜、萬載四縣屬第八行政區;民國24年宜春、萍鄉、分宜、萬載四縣改屬第二行政區。

現代歷史

1949年7月設袁州分區駐地宜春縣。1952年9月,袁州專區併入南昌專區,隸屬南昌專員公署。1957年新喻改名新余。1958年12月20日,南昌專員公署遷宜春縣城,1959年元旦,更名為宜春專員公署,1970年改宜春地區,萍鄉劃出升省轄市。1983年7月,恢復新余市,分宜縣劃入。1979年10月8日,劃出宜春縣部分地域設立宜春市,與宜春縣同屬宜春地區。1985年3月29日,撤宜春縣,劃入宜春市。2000年8月,撤宜春地區,設立宜春市(地級),原縣級宜春市改為袁州區。1949年劃入上高、奉新、宜豐等縣。宜春市轄袁州區和奉新、萬載、上高、宜豐、靖安、銅鼓6縣,代管豐城、樟樹、高安3市,宜春市人民政府設在袁州區。

宜春縣:

1979年10月8日,劃出宜春縣部分地域設立宜春市,與宜春縣同屬宜春地區。1985年3月29日,撤宜春縣,劃入宜春市。2000年8月,撤宜春地區,設立宜春市(地級),原縣級宜春市改為袁州區。

分宜縣:

1983年分宜縣劃歸新余市。

萍鄉縣:

1949年-1970年,萍鄉縣隸屬宜春專員公署;1970年3月萍鄉為省轄市。

新喻縣:

1957年新喻改名新余;1949年-1983年,新余縣隸屬宜春地區;1983年7月,恢復新余市。

萬載縣:

2000年8月,撤銷宜春地區,萬載縣仍隸屬宜春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