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句容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句容縣屬丘陵山區,位於江蘇省西南部,長江南岸。寧鎮山脈、茅山丘陵會合境內,是太湖湖西水系和秦淮河東支水系的發源地與分水嶺。縣境東與丹徒、金壇縣毗鄰,南與溧陽、溧水縣交界,西和西北與江寧縣和南京市郊區接壤;北與儀征縣隔江相望。地勢南北山高,中部丘陵起伏,間以崗塝沖凹及河谷平原,境北大華山最高,海拔437.2米,南部丫髻山最高,海拔410.6米。1985年底,全縣總面積1385平方公里,縣境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1℃,日照時數2116小時,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無霜期229天,適宜動植物生長。[1]

簡介

西漢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置,歷東漢,吳、晉、宋、齊、梁、陳屬丹陽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屬揚州。

大業三年(607年)屬丹陽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以句容、延陵二縣置茅州,句容為治所。七年茅州廢,句容屬蔣州。

天寶元年(742年),句容屬丹陽郡。

乾元元年(758年),昇州轄句容。

上元二年(761年)昇州廢,句容復歸潤州。

光啟三年(887年),復置昇州,句容重歸其轄。五代時期,昇州先後改稱金陵府、江寧府,均轄句容。 宋初復置昇州。

天禧二年(1018年),置江寧府,轄句容。天禧四年改句容縣為常寧縣,尋復為句容。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江寧府改稱建康府,句容屬建康府。元建省設路,建康府改為建康路,後又改名集慶路,句容歸其領治。 明改集慶路為應天府,句容屬應天府。 清改應天府為江寧府,句容屬江寧府。 太平天國時,句容直屬天京。

民國元年(1912年),江寧府改稱南京府,轄句容。

民國二年(1913年,)縣以下設市鄉,由總董或助理員承辦事務。民國16年(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市鄉行政委員會取代總董或助理員。

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設道,句容屬金陵道。

民國十六年年(1927年),道廢,句容直屬江蘇省政府。

民國十七年(1928年),江蘇省政府頒布村制組織大綱,通令各縣遵照執行。句容縣成立了"村制育材館",選育鄉村自治人才,實行村制制度,廢止市鄉。

民國十八年(1929年)6月,村制制度尚未完善,江蘇省又頒布縣組織法,同時又頒布《鄉鎮自治試行法》,縣以下地方組織改為區、鄉(鎮)、閭、鄰四級。句容縣根據《鄉鎮自治試行法》,將全縣劃分9區144鄉鎮。縣城以東西大街為界,南為華陽鎮,北為崇明鎮,受第一區管轄。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月,江蘇省政府通令各縣遵照《整理自治區域辦法》重新劃並鄉鎮,句容縣政府於3月15日決定將原有9區144鄉鎮劃並為5區66鄉鎮。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江蘇省劃分10個行政督察區,句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 抗日戰爭時期,句容屬江南行署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5日日軍侵占句容,地方行政區劃仍按原制。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句容重歸江蘇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撤銷5個區署,66鄉鎮改劃為31個鄉鎮。即:原第一區13鄉鎮改劃為華陽鎮、大同鄉、黃梅鄉、土橋鄉、下甸鄉、大卓鄉;原第二區13鄉改劃為太平鄉、白兔鄉、荊塘鄉、洛陽鄉、東昌鄉、敬德鄉;原第三區13鄉鎮改劃為淮源鄉、茅山鄉、唐陵鄉、袁巷鄉、天王鎮、西溧鄉;原第四區12鄉鎮改劃為義城鄉、三岔鄉、虬山鄉、葛村鄉、高陽鄉、郭莊鄉;原第五區15鄉鎮改劃為空青鄉、下蜀鎮東陽鎮橋頭鎮倉頭鎮龍潭鎮、濱江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縣參議會決議:"仍按舊5區制,每區劃為4鄉鎮",全縣劃為20個鄉鎮,即:華陽鎮、光甸鄉、土橋鄉、黃梅鄉、敬德鄉、太平鄉、白兔鄉、洛陽鄉、袁巷鄉、唐陵鄉、天王鎮、茅山鄉、葛村鄉、郭莊鄉、三岔鄉、義城鄉、龍潭鎮、橋頭鎮、下蜀鎮、空青鄉。此20個鄉鎮建制,直至1949年4月人民政府接管。

1949年4月23日,句容解放,4月26日句容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屬蘇南行政公署鎮江專員公署。同年12月2日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將句容劃歸南京市所轄。

1950年1月,仍劃歸鎮江專員公署。

1953年,江蘇建省後屬鎮江專區。

1958年,鎮江專區改為常州專區,後又改為鎮江專區。

1970年,改鎮江地區,句容仍屬之。

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後,句容屬鎮江市。

1995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2]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4月句容縣人民政府建立後,全縣設9個區,臨時劃設66個鄉鎮,同年7月正式公布為9個區55個鄉鎮,8月,八區濱江鄉劃歸江寧縣,九區增設寶華鄉。

1950年秋征時,因姊妹鄉、孔村鄉、行香鄉、上榮鄉四鄉尚未建立,荊塘鄉分東荊、西荊未實施,故當時全縣實為87個鄉(鎮),1個縣屬鎮。

1956年4月,全縣進行並區並鄉工作,農村9個區並為5個區,92個鄉鎮合併為50個鄉,城鎮不變。原以數序命區改以地名命區,以區轄鄉,名稱如下:東昌區轄14個鄉:東昌鄉、戴亭鄉、下甸鄉、東荊鄉、伯群鄉、陳武鄉、白兔鄉、長城鄉、華新鄉、東霞鄉、春城鄉、古隍鄉、懷德鄉;黃梅區轄10個鄉:城東鄉、城北鄉、大卓鄉、普渡鄉、新塘鄉、黃梅鄉、石獅鄉、寨里鄉、大同鄉、張廟鄉;赤山區轄10個鄉:三岔鄉、西城鄉、淮西鄉、葛村鄉、虬山鄉、謝橋鄉、高陽鄉、孔塘鄉、郭莊鄉、蘆亭鄉;天王區轄10個鄉:水南鄉、延福鄉、茅山鄉、天樂鄉、天王鄉、西溧鄉、唐陵鄉、磨盤鄉、蔡巷鄉、袁巷鄉;下蜀區轄6個鄉:駱墅鄉、寶華鄉、倉頭鄉、下蜀鄉、窯業鄉、橋頭鄉。

1956年8月,撤銷區建制,並50個鄉為21個鄉,城鎮不變。21個鄉名稱是:城東鄉、黃梅鄉、大卓鄉、石獅鄉、下蜀鄉、寶華鄉、亭子鄉、三岔鄉、郭莊鄉、葛村鄉、二聖橋鄉、後白墅鄉、天王鄉、磨盤鄉、袁巷鄉、茅山鄉、東昌鄉、陳武鄉、行香鄉、伯群鄉、春城鄉。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運動興起,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全縣成立7個人民公社:茅山人民公社-由茅山、後白、二聖、春城4個鄉合併,駐地設在二聖橋;天王人民公社-由天王、袁巷、磨盤3個鄉合併,駐地設在天王寺;赤山人民公社-由葛村、郭莊、三岔3個鄉合併,駐地設在葛村;東昌人民公社-由東昌、陳武、伯群、行香4個鄉合併,駐地設在行香;黃梅人民公社-由黃梅、大卓、石獅、城東4個鄉合併,駐地設在縣農場(今省句容農校);寶華人民公社-由下蜀、寶華、亭子3個鄉合併,駐地設在下蜀;城鎮改稱為城鎮人民公社。同年12月,除四鄉合一的黃梅人民公社保留外,其它6個人民公社調整為寶華、下蜀、亭子、天王、茅山、磨盤、袁巷、後白、二聖、葛村、郭莊、三岔、東昌、陳武、行香、伯群、春城、城鎮等18個人民公社。此時,全縣共19個人民公社。

1959年5月,黃梅人民公社分為黃梅、城東、大卓、石獅4個公社,其它18個公社名稱未變,此時,全縣為22個人民公社。

1962年1月,又新劃出12個人民公社,加上原來22個,全縣為34個人民公社。新增的公社名稱是:後莘、北山、倉頭、白兔、太平、長城、張廟、虬山、謝橋、高陽、浮山、唐陵。

1965年10月,撤銷了後莘、北山、倉頭、太平、伯群、長城、唐陵、浮山、虬山、謝橋、高陽、張廟12個人民公社。全縣保留黃梅、大卓、城東、石獅、城鎮、寶華、下蜀、亭子、東昌、陳武、白兔、行香、春城、二聖、葛村、郭莊、三岔、後白、茅山、天王、磨盤、袁巷22個人民公社建制。

1973年10月15日,茅山人民公社(含7個大隊及東進林場3個工區)經省革委會同意劃給常州市管轄,同月經鎮江地委批准,新建茅西人民公社。

1979年1月,茅山人民公社仍劃歸句,全縣共為23個人民公社。

1983年春夏期間,進行體制改革,全縣實行政社分設,相繼成立鄉(鎮)人民政府;原人民公社作為經濟組織以"經濟聯合委員會"管理機構名稱保留。繼而,大隊改稱行政村,村轄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1985年11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天王、下蜀、白兔、茅山4個鄉撤鄉建鎮,實行鎮轄行政村建制。至此,全縣共有5個鎮,18個鄉、347個行政村,17個居民委員會。 [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句容縣地處揚子江南岸、寧鎮山脈中段與茅山丘陵交會地區。南北環山,中部隴崗起伏,間以沖谷平原,西部低洼,東部向東南傾斜。是秦淮東支、太湖西支與沿江三個水系的發源地與分水嶺。縣境位北緯31°37′-32°12′,東經118°57′一119°22′。

地形地貌

句容縣境山丘崗坡起伏,沖谷平原綿延,素稱"五山一水四分田",地層出露齊全,化石豐富,構造典型,岩漿岩發育。一直為國內外地質工作者所矚目,是中國最早開展地質研究地區之一,是國內許多標準地層命名地,句容縣境地質構造屬揚子古陸台褶帶。在距今約8億年前的元古代震旦紀地區沉陷呈海相,地球歷史上稱"揚子海",直到距今約2.3億年前的中生代三迭紀,地殼緩緩上升,海水時進時退,地面或海或陸(以海為主),這期間沉積了不同時期以海相為主的海陸混合夾有陸相碎屑的沉積地層如石灰岩、白雲岩、頁岩、砂岩、礫岩及煤層等。

氣候特徵

句容縣縣境屬北亞熱帶中部季風氣候區。總的特徵是乾濕冷暖,四季分明,光照較足,雨水豐沛,無霜期長,季風氣候明顯,冬季盛行來自高緯度大陸內部的偏北風,寒冷少雨。夏季盛行來自低緯度太平洋面的偏南風,炎熱多雨,春、秋兩季,冬、夏季風交替影響,氣候冷暖多變。[4]

自然資源

森林藥材資源

句容縣有林面積達40萬畝,木材蓄積量80萬立方米。用材林有杉、松、棣等,經濟林有油桐、板栗、青梅、葡萄、柿、桃等270多種,是江蘇省林業生產重點市。寶華山植被保存較好有124科、352屬、529種,寶華玉蘭尤為罕見。茅山有中草藥750多種,僅《本草綱目》就收錄有380多種,如茅蒼朮、太保黃精、彩色苗木等。

礦產資源

句容縣境內現已探明的礦藏有20多種。金屬礦主要有鉬、銅、金、銀、鐵、鋁、鋅,非金屬礦主要有硫、磷、大理石、石灰石、膨潤土、紅柱石等。礦床點分布廣、儲量大、易開採,其中膨潤土礦品位高,儲量達1.5億噸,被列為全國第二大儲區。優質石灰石儲量達20億噸,且含鈣量高達55%以上。此外,還有儲量可觀的黃砂、紅砂等。

土地資源

"五山一水四分田"是句容縣地形地貌總的特點。在13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低山區占15.64%,丘崗地約占72%,平圩區占12.42%。耕地面積72.2萬畝,其中水田占72.2%,旱地占27.8%,人均耕地1.42畝。

水資源

句容縣境內有大小河道40多條,長江岸線5公里多,為航運、發電提供了條件。句容河流分屬秦淮河水系、太湖湖西水系和沿江水系,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水域面積30萬畝,境內有中小型水庫(湖)76座(中型水庫8座),河道四通八達,可供排灌、養魚綜合利用。[5]

人口民族

人口

1953年7月1日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縣84081戶,總人口335547人。4年間人口增長30184人,年平均增7546人。

1964年7月1日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94484戶,總人口388850人,11年間,有2年(1959年、1960年)人口負4522人,9年增58525人,減去人口負數,淨增54003人,按11年計,年均增4909人。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手工匯總)134214戶,總人口547957人,18年間人口增加159107人,年均增8839人。到1985年末,全縣總人口為563749人,3年間人口增加15792人,年均增5264人。

2009年末,常住人口61.7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4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8萬人,比上年未增加0.32萬人;農村人口33.7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6萬人,城鄉人口結構比為:1:1.2。

2009年末,戶籍總人口57.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3萬人;其中:男性29.02萬人,女性28.93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03:1。

2010年末,常住人口61.7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8萬人;戶籍總人口58.4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53萬人;人口出生率8.97%,人口死亡率10.3%,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1.33個千分點。

2011年末,常住人口61.9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2萬人;戶籍總人口58.9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43萬人;人口出生率7.35%,人口死亡率6.22%。

2012年末,常住人口62.2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31萬人;戶籍總人口58.84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07萬人;人口出生率8.57%,人口死亡率9.61%。

2013年,人口總量穩中略增。年末常住人口62.3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4萬人;戶籍總人口58.9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萬人;人口出生率7.68%,人口死亡率6.65%。

2014年,人口總量保持增長。年末常住人口62.4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5萬人;戶籍總人口59.0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1萬人;人口出生率9.45%,人口死亡率7.62%。

2015年末,常住人口62.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9萬人;戶籍總人口59.1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8萬人;人口出生率9.45%,人口死亡率6.36%。[7]

民族

句容縣主要民族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壯族、滿族、侗族、白族。

交通運輸

句容縣8條城際軌道聯通南京都市圈(S6號線將於2015年開建,2018年通車),公路有滬寧、寧杭、沿江、機場高速及寧杭(104)國道、312國道等十餘條高等級公路橫貫東西南北;鐵路滬寧、寧杭城際鐵路在句容分別設有寶華山站和句容西(郭莊)站;句容距南京南站、南京站、鎮江站均30-45分鐘車程;航空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30分鐘車程,距上海虹橋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200-250公里;港口距亞洲最大的內河港口南京龍潭港30分鐘車程以內,距鎮江港55公里,距上海港、洋山港200-280公里。

經濟概況

綜述

2015年,句容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8.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0.00%,分別快於鎮江、全省0.4、1.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32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223.85億元,增長10.3%,其中,工業增加值200.51億元,增長10.2%;第三產業增加值203.33億元,增長10.6%。三產增速首次超過二產增速。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4:48.9:42.7調整為8.8:47.8:43.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按常住人口計算)75020元,比2014年增加4336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3.4%,比2014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突破100億元大關,達101.79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40.01億元,增長11.4%。城鎮化率達55.4%,比2014年提高了1.48個百分點。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躍升至第59位。

第一產業

2015年,農業穩步發展。糧食單產再創新高,總產連續11年增收。新增高標準農田1.4萬畝、高效農業5.5萬畝、設施農業3.6萬畝,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4.5%。新認證"三品"品牌65個,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00家、家庭農場120家,農業規模經營比重達60.32%。新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家,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創建通過初審,獲得"全國新型農民培訓示範試點縣"稱號。

第二產業

2015年,工業快速增長。工業應稅銷售達到321億元,增長21.8%,增速創三年來新高。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0家、銷售億元以上企業12家。新增"兩化融合"示範企業1家、省民營科技企業6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家、省高新技術產品40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5.5%。企業上市取得突破。

第三產業

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1.8%,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房地產市場總體平穩,商品房銷售139萬平方米。金融生態良好,新引進銀行2家、證券公司1家,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427.3億元和316.5億元,增幅位居鎮江第一。商貿物流業快速發展,中央商務體項目進展順利,旅遊品牌獲批"省鄉村旅遊綜合發展實驗區",獲得"最佳旅遊目的地城市"稱號,茅山創成國家5A級景區,赤山湖列入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岩藤農場創成國家3A級景區、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四星級園區,戴莊村創成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成功承辦"2014江蘇鄉村旅遊節暨首屆福地句容·田園綠道休閒節"。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86.7億元,增長16.2%。[6]

社會事業

教育

1985年,全縣有幼兒園(班)521所,入園幼兒13430人;小學626所,學生5682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53%;普通中學82所,學生28968人,全縣基本實現村村有幼兒園(班)和小學,鄉鄉有初中,三四個鄉有一所完中。[

2017年,句容縣有3所普通高中,1所中專校,15所初中,1所特殊教育學校,31所完全小學,34所註冊幼兒園,在校中小學生總數43643人,在園幼兒11567人,在編在崗的中小學教職工4962人。

衛生

1949年,成立縣人民醫院,逐步建立和健全各級醫療、防疫、保健機構。至1985年,全縣有縣、鄉級醫療、防疫、保健單位30個,村衛生室344個,工礦企事業單位醫務室34個;病床由1949年的20張增至1039張,千人擁有病床1.84張;醫務人員由解放初期的157人增至1253人,千人擁有醫生1.42名。

2014年末,擁有衛生機構194個,衛生技術人員2349人,醫院床位數1832張。紮實推進基層醫療衛生綜合改革,優化醫療衛生布局,開工建設華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整體改造邊城、茅山衛生院。邊城衛生院創成省級示範鄉鎮衛生院。實現血吸蟲病傳播阻斷目標。

文化

1981年10月,在磨盤鄉建立了第一個農村文化中心。到1985年止,全縣共有20個鄉(鎮)建立了文化中心。它的特點和任務是:將鄉文化站、廣播放大站、影劇院、電影隊聯合起來,建立文化中心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文化、廣播、電影、體育和文化市場;培訓骨幹,輔導群眾業餘文化活動;建立圖書、閱覽、遊藝等文化設施,開展陣地文化活動,以豐富人民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7]

風景名勝

九霄萬福宮九霄萬福宮簡稱九霄宮、頂宮,坐落於大茅峰頂,其建築群依山而建,宏偉壯觀,氣勢磅礴,為茅山"三宮五觀"至首。每到香期,這裡香客如雲遊人如織,是旅遊及朝山進香首選之地。該宮始於漢代。初建石壇石屋,把三茅真君石像。齊梁間易為殿宇。元延枯三年(1316年),敕建賜額聖站觀,專把大茅真君茅盈。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敕建殿宇,賜名九霄萬福官。

李塔湖

李塔湖李塔湖位於群山之間,水面約有2000畝。湖因群山環繞而曲折多變,自然形成4個半島、5個水灣。幽遠寧靜,恍若隔世。湖周圍的山巒線條舒展,形態生動。有的像睡美人,有的象神龜探水,有的象鯤鵬展翅。置身李塔湖,看群山如屏,秀峰錯落,層巒疊翠,跌宕多姿,其如藏在山水之間的一幅天然畫卷。"李塔藏畫"被稱作句容十佳勝景之一。

隆昌寺

隆昌寺位於湯山鎮北約2公里的寶華山上。寶華山,因盛夏季節黃花滿山而得名,周圍36座山峰似36片蓮花瓣,隆昌寺如蓮房一般端坐其中。山間雲霧縹緲,溪連流水叮咚,一年四季,松柏常青,確是一方非同尋常的佛教勝地。隆昌寺,又稱寶華寺,始建於公元502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最初是梁代高僧寶志和尚在此結庵傳經,故名寶志公庵。寶志即民間傳說中濟公和尚的原型。明神宗敕賜大藏經及"護國聖化隆昌寺"的名稱,於是改稱隆昌寺。清康熙乾隆曾多次駕幸寶華山隆昌寺,足見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響。 隆昌寺,是佛教律宗祖庭,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稱。寺內戒台只有有放戒資格的寺院才能擁有。隆昌寺號稱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間半,網絡獨特,四合方形宛若一座法壇。與眾不同的是山門面北偏東, 既小又僻。原來因皇上駕臨寺院,故改山門面北以示接駕。至于山門較小,是因為律宗寺院戒律嚴格,將山門造小使僧人不能隨便進出,也可避去塵俗煩擾。

葛仙觀

葛仙觀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而句容是道教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歷史底蘊,在海內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葛仙觀,古名葛仙庵,青雲觀,為古代道教仙家、醫學家葛玄、葛洪故宅,後毀於戰火。2004年修復落成的新葛仙觀由茅山道院出資數百萬易地重建,自2002年9月18日奠基,次年2月16日動工;新觀占地面積9966平方米,建築面積1588平方米,觀內建有石牌坊、山門靈官殿、放生池、葛仙橋、一灣亭、鐘鼓亭、財神殿、慈航殿、文昌殿、呂祖殿、葛仙大殿、三清寶殿及生活用房等,觀內主供聖賢葛仙翁葛玄、"小仙翁"葛洪和道教三清尊神。被道家稱作"無上仙樂"的道樂。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座落在江蘇省句容城東南二十五公里處的茅山鎮。茅山是江蘇省省級風景名勝區。 現在的新館,占地面積為一萬六千多平方米,展廳建築面積三千五百多平方米,展館分五個部分?展出各種珍貴文物和歷史資料二千多件,用聲、光、電、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再現了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業績和光輝形象,再現了當年新四軍與蘇南人民浴血奮戰的悲壯

寶華山

江南岸,金陵東,靜臥着一座聞名遐邇的佛教聖地--寶華山,層巒疊嶂、逶迤環繞、形似蓮花,主峰海拔437.2米,宛如花蕊,高踞群山之中,寶華山原名花山,因盛夏時黃花滿山而得名,因古時"花"和"華"通用,亦稱華山。南朝梁代一代高僧寶志和尚(句容人)晚年登山結草為庵,設壇講經傳教,致使此山名大振,寶志圓寂後,為紀念這位開山祖師,改稱華山為寶華山。[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