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句鑃,是一種手持的打擊青銅樂器,常見於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

鑃這個古字作為樂器的讀音、考古界還未確定,現發現的句鑃上多用「擇其吉金鑄句鑃,以享以孝」的銘文,說明這是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用的樂器。句鑃盛行於春秋時期南方吳越等國。

目錄

形制

句鑃的形狀分為三種,A型句鑃、B型句鑃和C型句鑃[1]。句鑃的形態,有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甬鍾,體腔為合瓦形,兩側尖銳;截面為瓜子形;口部中間凹下而成彎弧形;頂部(舞)封閉,上有無乾的甬(柄)。它區別於這一時期甬鐘的,主要是:體上無枚,多為素麵,有紋飾的也很簡單,甬(柄)無干、旋,只能手執,或口向上插架演奏。現結合出土情況,根據其形制和紋飾上的差異,把句鑃分為三個不同類型。

A型

A型句鑃:深腔,腔體為扁圓形,截面似西瓜子狀。長方或半圓柱實柄,侈銑弧於,柄近舞部及器體近舞部均有紋飾

B型

B型句鑃:體形及甬與A型基本相似,其特點是素麵,沒有紋飾。

C型

C型句鑃。素麵,深腔,體扁甚,長銑,短柄,壁薄。

特徵

句鑃形制橫截面呈橢圓形,縱向長度稍長於橫向,或者接近圓形,器壁較厚,有很淺的凹弧口,頂有一柄,為扁平或圓柱形,較長便於擊敲。多出土於長江下游吳越地區(吳越文化),為當時春秋戰國時期吳國越國樂器。在古代多用於祭祀或宴請場合。

考古

在早期春秋時期,句鑃主要作為輔助樂器出現,在吳國常州武進淹城遺址出土7件(先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溧陽徵集2件,均為早期句鑃。湖北廣濟鴨兒洲河出土2件,高淳青山、松溪出土10件均屬於此時期(現藏於鎮江市博物館)。在春秋中期,句鑃出現組編使用,其紋飾和做工均有區別,特別是三角及雷紋組合。公元前473年越滅吳之戰後,越國沿用句鑃,句鑃在吳越等地均有出土,其中包括安徽廣德出土的9件、無錫鴻山墓地出土一套、浙江紹興出土的「配兒句鑃」(學者考證為吳國太子波的樂器,越滅吳後進入越境)。此外江西都昌縣羅嶺村發現1件、浙江武康山7件(其中有兩件有銘文「其次句鑃」),海鹽出土12件戰國瓷句鑃,常熟出土1件句鑃(刻有「姑馮」)[2]

在戰國晚期至西漢,句鑃開始出現變化,柄較短,通體多位素麵。1983年廣州西漢南越王墓東耳室北部出土一套8件青銅句鑃,一面陰刻篆文「文帝九年樂府工造」,並刻有編碼,重量與大小依次遞減。它也是迄今唯一刻有準確紀年的句鑃。

視頻

句鑃 相關視頻

重大發現!紹興首次發現越國青銅句鑃,可它差點就被賣了

參考文獻

  1. 古代樂器句鑃,新浪博客,2016-11-23
  2. 淺析廣德青銅句鑃 ,搜狐,2018-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