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另一個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事情發生在1969年2月,地點是波士頓北面的劍橋。當時我沒有立即寫出來,因為我第一個想法是要把它忘卻,免得說蠢話。如今到了1972年,我想如果寫出來,別人會把它看做故事,時間一久,我自己或許也會當成是故事。

作者簡介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在日內瓦上中學,在劍橋讀大學。掌握英、法、德等多國文字。 作品涵蓋多個文學範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是博爾赫斯三大創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輝映。有一種很生動的說法是:他的散文讀起來像小說;他的小說是詩;他的詩歌又往往使人覺得像散文。溝通三者的橋樑是他的思想。他是與帕斯、聶魯達齊名的拉美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語言質樸,風格純淨,意境悠遠。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構思新穎,結構巧妙,安德烈莫洛亞:博爾赫斯是一位只寫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氣候,在於其智慧的光芒、設想的豐富和文筆的簡潔像數學一樣簡潔的文筆。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學的非現實感。例如他最著名的短篇集《虛構集》(1944)和《阿萊夫》(1949)中就匯集了很多共同的主題:夢、迷宮、圖書館、虛構的作家和作品 ……

內容預覽

事情發生在1969年2月,地點是波士頓北面的劍橋。當時我沒有立即寫出來,因為我第一個想法是要把它忘卻,免得說蠢話。如今到了1972年,我想如果寫出來,別人會把它看做故事,時間一久,我自己或許也會當成是故事。 事情進行時,我覺得不合情理,在此後的失眠的夜晚,越想越不對頭。但這並不是說別人聽了也會震驚。 那是上午十點鐘光景。我坐在查爾斯河邊的一條長椅上。右面五百公尺左右有一座不知什麼名稱的高層建築。灰色的河水夾帶着長長的冰凌。河流不可避免地使我想到時間的流逝。兩千多年前的赫拉克利特的形象。前一天晚上我睡得很好;我認為學生們對我下午的講課很感興趣。附近一個人都沒有。 我突然覺得當時的情景以前早已有過(心理學家們認為這種印象是疲勞狀態)。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