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州刺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州刺繡起源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法國仁愛會修女來椒江向天主堂孤兒傳授台布、龍鱗檔等刺繡工藝,用綢緞配上紅綠色絲線繡成椅套、茶杯墊等供教堂內部使用,俗稱「天主堂花」,這是台州雕繡之先河。台州刺繡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抽繡、拉繡、雕繡、鑲貼等刺繡針法,逐步形成了獨特風格:圖案秀麗、花形多姿、針法活潑、繡工精細。其繡品不但立體感強且鏤空部分更是玲瓏剔透、獨具風格,在中國刺繡工藝上獨樹一幟,與中國四大名繡相比,台州刺繡以獨有的「雕平繡」而稱譽海外。國際上稱之為「東方瑰寶」[1]

誕生地點

台州刺繡的發源地在海門,因此又叫'海門雕繡'。台州刺繡的發起,與本地傳統的生活習俗息息相關。早時,每個婦女都要穿繡花衣裙,家家戶戶都要繡花枕袋、床圍、帳攔等。因此,過去的婦女大都會繡花的,男耕女織的傳統思想在北岸一帶比較普遍。能描善繡的女子會受到當地人們的尊敬特別是青年男子的愛慕,所以,農村女子一般從七八歲起就開始學習繡花[2]

刺繡針法

類別

直繡、盤針、套針、擻和針、搶針、平針、散錯針、編繡、施針、輔助針、變體繡

直針方法

完全用垂直線繡成形體,線路起落針全在邊緣,全是平行排比,邊口齊整。配色是一個單刺繡

位一種色線,沒有和色。針腳太長的地方就加線釘住,後來就演變成鋪針加刻的針法了。

盤針方法

表現彎曲形體的針法。包括切針、接針、滾針、旋針四種。其中切針最早,以後發展到旋針。

套針方法

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至明代的露香園顧繡,清帶的沈壽時,就進一步發展了。 單套 :又名平套。其繡法是:第一批從邊上起針,邊口齊整;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針,第一批需留一線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針;第三批需轉入第一批尾一厘許,爾後留第四批針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厘許……;其後,依此類推[3]

擻和針法

有稱長短針。這種針法是長短針參差互用的,後針從前針的中間羼出,邊口不齊,有調色和順的長處,可用來繡仿真形象。

搶針方法

又叫戧針,是用短直針順着形體的姿勢,以後針繼前針,一批一批地搶上去的針法。可以說,這種針法是直針的發展。

平針方法

是用金銀線代替絲線的繡法。其方法:先用金線或銀線平鋪在繡地上面,再以絲線短針紮上,每針距離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繡紋樣而迴旋填滿,有二、三排的,也有多排的。扎的線要對花如十字紋,如同扎鞋底花紋。

散錯針法

它以多種針法變化運用,達到陰陽濃淡適度,力求所繡的形體逼真。 散整針:是套針、施針、接針、長短針兼用的混合針法。

編繡法

是一種類似編織的繡法。它包括戳紗、打點、鋪絨、網繡、夾錦、十字桃花、絨線繡等。這些針法都適用於繡圖案花紋,所以也可將它們稱為"圖案繡"。

饒繡法

是一種針線相繞、扣結成繡的針法。打籽、拉鎖子、扣繡、辮子股和雞毛針,都屬於這一類。 打籽:它是蘇繡傳統針法之一。可以用它繡花蕊,也可以獨立地繡圖案畫。

施針法

是加於他針的針法。這種針法要求疏而不密,歧而不並,活而不滯,參差而不齊。

輔助針

這類針法不是獨立繡形體的針法,而是為了增強所繡景物形似程度和神情的生動性所採用的輔助性針法。歸入這一類的針法有:輔針、扎針、刻鱗針等。

變體繡

刺繡中,有一些藉助於其它工具、材料和工藝方法,使常規刺繡發生變化的特殊繡法,就是變體繡,其中包括染繡、補畫繡、借色繡、高繡、摘綾和剪絨等。 染繡:元代繡品中的人物、花鳥多用墨描眉目,以畫代繡。染繡的方法,就是從這兒開始的,至今仍在沿用。

追溯歷史

刺繡是一種在織物上用各種線料織出種種不同圖案的工藝。根據各種古墓出土的帛畫和刺繡等實物可知:

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時代,中國就已有華美的暗花綢和多彩刺繡。

現今在河南發現的商代刺繡實物,是中國最早的刺繡工藝品。這種刺繡花紋為菱形紋和折角波浪紋,在花紋線條的邊緣使用加絞拈的絲線,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西周(公元前1100~前771年)的刺繡印痕發現於陝西省寶雞茹家莊的西周墓中。這種刺繡採用今天還在使用的辮子股繡的針法,運用了雙線條,線條舒捲自如,針腳也相當均勻齊整,說明刺繡技巧是很熟練的。 這種絲織刺繡工藝品的生產,不僅對中國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國際文化生活中也產生了很大的作用與影響。

到了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刺繡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繡品也成為對外輸出的主要商品。

由於中國是絲綢的故鄉,自古以來,富者以"閨房繡樓"為貞,貧者以"善織巧繡"為業。

清代(公元1644~1911年),各地的民間繡品皆有傳統的風味,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名繡,即蘇州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廣東的粵繡[4]

此外還有北京的京繡、溫州的甌繡、上海的顧繡、苗族的苗繡等,產地不同,風格烔異。

刺繡的針法有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等。刺繡的花卉不聞猶香,飛禽栩栩如生。走獸神態逼真。

解放後,中國將油畫、中國畫、照片等藝術形式運用於刺繡,使之達到遠看是畫、近看地繡的絕妙效果。刺繡品的用途也進一步擴大,從戲劇服裝到日常生活中的枕套、台布、屏風、壁掛及生活服裝等等。此外,刺繡品還是中國傳統的外貿產品,經濟價值很高。

中國刺繡的特色和藝術價值,直接體現在四大名繡上。

蘇繡以針腳細密、色彩淡雅、繡品精細而著名,具有平、光、齊、勻、和、細、密等特點。題材以小動物為主。如《貓戲圖》、《風穿花》、《魚蝦圖》等。近幾年來出現的雙面繡,兩面有同有異。如貓的眼睛,兩面顏色不一樣,十分引人入勝,其刺繡技藝之高超,是刺繡中的精品。

湘繡以寫實居多,色彩明快,以中國畫為底,襯上相應的雲霧山水、亭台樓閣、飛禽走獸,風格豪放。特點是繡虎、獅等,以獨特的針法繡出的動物毛絲根根有力。人稱湘繡"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聞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

蜀繡構圖簡練,大都採用方格、花條等傳統的民族圖案,富有裝飾性。色彩豐富鮮艷,針法嚴謹,虛實適宜,立體感強,平整光滑。所繡對象有花蝶、鯉魚熊貓等。 粵繡採用金銀線盤金刺繡,繡線平整光亮。構圖布局緊密,裝飾性強,富有立體感。繡面富麗堂皇、璀璨奪目,多用於戲裝、婚禮服等。荔枝孔雀是粵繡的傳統題材。

榮獲地位

2007年設計並建造台繡藝術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台繡文化;並計劃在2015前將台繡藝術館改擴建升級為台繡博物館[5]

視頻

台州刺繡相關的視頻

台州刺繡——紀錄片
台州刺繡傳承人陳克的故事
暑期實踐:觸摸「 台州刺繡 」 感受非遺魅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