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式醬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由鄭成功播遷來台時引進技術而逐漸發展開來,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當時以台灣黑豆為原料,是農家的日常食品之一,多由鄰里鄉親自產自銷。 在台灣黑豆蔭油的釀造發酵工程中,為使酵母菌得到最好的生存條件,必須有良好的溫度與濕度,並在充足的陽光下曝曬發酵, 釀造出口感甘醇、香味濃郁的優質黑豆醬油。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而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發現,最早的醬油起源於中國古代皇家使用的調味料,是由鮮肉醃製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後來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一帶。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種類

黃豆或黑豆蒸煮後,加入麴菌靜置5~7天,洗麴後與食鹽放入發酵缸內天然發酵6個月。

釀造醬油

●一瓶醬油 釀造醬油是用大豆/脫脂大豆(粉)、黑豆或用小麥或麩皮等為原料,採用微生物醱酵釀製而成的醬油。

  • 用來醱酵的微生物一般為麴菌屬的米麴黴和黑麴黴等,以米麴黴最常見。為調節產品醱酵過程及品質,常多個菌種混合使用。
  • 微生物初步接種並繁殖的培養基稱為「種麴」。釀造醬油的麴料為水、麵粉或麩皮,混合蒸熟後,攤開冷卻。先接種0.5-1%的麴黴,然後在溫暖的環境中培養3天左右。
  • 正式醱酵使用大豆或豆餅、黑豆及麩皮配成的原料。前者的蛋白質可被分解成胺基酸產生鮮味;麩皮體積蓬鬆,便於麴黴繁殖。比較粘稠的醬油還加入含澱粉豐富的麵粉或小麥。這一步和製造種麴類似:原料經過粉碎蒸煮,拌入種麴和食鹽水,培養醱酵後成為成熟醬醪。最傳統的工藝是露天醱酵,成熟時間可達半年之久;較近代之工藝則是在人工溫暖環境中培養10-30天。

成熟醬醪經過壓榨得到的液體經過濾、澄清、殺菌等工序,成為醬油

發酵法

◆乾式發酵法: 二段式發酵作業都是採取乾式發酵再拌鹽入缸的作法。將黑豆煮熟冷卻後,直接加入種麴放在竹編大盤上進行二道發酵手續,此時的黑豆是乾的,經過拌鹽入缸封蓋熟成,無論時間過了多久,只要打開蓋子觀察缸內的黑豆依然呈現乾乾的表面。

◆濕式發酵法: 採用黑豆加鹽水促進醬油快速形成的濕式發酵法,可以降低時間成本。 ●配製醬油 配製醬油是以純釀造醬油,添加鹽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食品添加劑等配製而成的液體調味品。只要在生產中使用了鹽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即是配製醬油。

早先根據中國大陸國家標準,廠商生產的醬油必須在包裝上明確標明屬於「釀造醬油」或「配製醬油」。根據2018年12月施行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醬油》(GB 2717-2018)規定,以往的「配製醬油」不能再被稱為「醬油」,故現時中國大陸生產的該種調味品都普遍將名稱改為「複合調味液」等。2021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公告,再次明確只有使用大豆、小麥等發酵而成的液態調味品才能稱為「醬油」,禁止標稱為「配製醬油」的調味品生產銷售。[9]這一標準也波及了與醬油無關的調味品,如梅林的上海辣醬油就被迫改名為「上海辣醬油風味調味料」。

純釀造的天然醬油不會產生果糖酸。因為中華民國國家標準允許果糖酸含量1%以下,且不得驗出單氯丙二醇含量,如果不是釀造醬油,在成分標示上,會有胺基酸液或大豆酸水解液等相關字樣。